□代发君

  20世纪下半叶,发生于中国内陆腹地的三线建设以其鲜明的价值导向,宏大的建设规模,持续的国家投入,在中国当代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效果上看,它不仅改变了我国国防战略布局,而且改变了当代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社会面貌。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三线建设的反思、总结和评价,已成为学术界的焦点之一。今天,全面梳理它的文化价值,对于完整、准确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三线建设诠释了民族忧患意识的深刻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孕育了及其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文化信仰。正是因为历代有识之士从民族利益出发,将国家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中华民族才在一次次内忧外患中转危为安,数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于沿海城市和地区工业布局过于集中,战略后方缺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不仅涉及工业、交通的重点企业要及时搬迁,而且与此相关的科研院所都应向内陆腹地转移。基于“备战备荒”的战略指导,党中央迅速统一意见,形成共识,果断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一场涉及全国13个省区,上千万人力投入的大会战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和鼎立支持。

  二、三线建设加速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广泛传播

  出于巩固新生政权和改变不合理经济现状,党和国家在集中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同时,给予内陆建设较多的关注。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陆工业的关系”,为三线建设的提出埋下伏笔。

  三线建设开展后,我国将部分工业生产力移至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在此过程中,冶金、交通、国防工业等核心工程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三线建设全面铺开,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西部地区拔地而起,形成了以攀钢、酒泉钢铁集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以酒泉、西昌为代表的航天中心;以六盘水、渭北为中心的煤炭基地;以重庆、湘西为代表的常规兵工基地;以江汉、长庆、中原为代表的煤气田。投资建成了总长近8000公里联接西南地区的川黔、成昆、贵昆、襄渝、湘黔等10条铁路干线,修建了25万公里公路,形成了45个重大产品专业、2000多个科研基地、大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

  与此同时,资金、技术、人才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迅速向西部地区聚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也随之迁移到三线地区。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把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也传输到了西部,为西部地区的工业文明注入了强大活力。特别是通过传、帮、带等方式,除旧布新,为西部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西部观念的更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带动了中国内陆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三、三线建设推动了移民文化的产生与交融

  从1964年开始,到80年代初结束,三线建设经历了长达17年的移民浪潮,横跨13个省区,400多万专家学者、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党政干部从上海、沈阳、哈尔滨、吉林、北京、青岛等工业重镇迁徒内陆、扎根边疆。

  大量移民的涌入对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区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当时中央制定的“靠山、隐蔽、分散”等原则,三线建设项目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国防工厂的建设选址,大多布局在山谷之间,除了生产设施,还建有医院、托儿所、学校等一整套生活保障体系,为移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也为移民文化的产生与交融搭建了平台。

  来自不同地域的建设者们拖家带口、背井离乡,不仅带来了家乡的情感,也带来了家乡的风俗和习惯,为当地文化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从日常起居、服饰打扮到风俗习惯都融入全新元素。

  内迁工厂到来后,各地的内迁职工,远离故土,除了普遍怀有故乡情结,还有一种“同为异乡人”的文化心理,一些内迁工厂特别是大中型的内迁工厂,一般都有各自的生产、生活体系,形成一个状似“小社会”的特殊社区,从而形成了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培养了严密的组织纪律,形成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勤俭朴实、团结奉献的集体主义作风,造就了广大三线建设者们丰富多彩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宽松的文化氛围,轻松的文化心理,开阔的文化视野,多样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移民观念的碰撞,思想的新解放,形成了热情好客、开放趋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生活品质,实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今天西部地区开放、开拓、和谐、和睦多元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四、三线建设孕育了革命创业品格的时代精神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三线地区交通闭塞,物质匮乏,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与革命战争年代遥相呼应。然而,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广大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人民群众,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浩浩荡荡从条件优越的东部、中部城市和大专院院校奔赴偏僻、荒凉、落后的大西北、大西南,形成一只不可战胜的铁军。

  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自我牺牲精神,“三线人”战天斗地。生活物资匮乏,大家忍饥挨饿;严寒酷暑,风雨同舟;抢晴天,战雨天,一个矿井接一个的矿井、一个隧洞接一个隧洞,一条生产线接一条生产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工期、抢进度,许多工程不仅提前完成任务,而且保质保量。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一个民族精神被点燃更让人激动不已。三线建设过程中,每一位建设者都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面对贫困、危机,甚至死亡的情况下,他们无所畏惧,毅然决然地放弃自身的安全和幸福,用血肉之躯建构起共和国的强大安全屏障。

  50余年来,“三线人”以高尚的民族气节,忠诚的爱国品质,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不仅创造了强基固本的国防工程,也为我们树立起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孕育和形成了具有革命气质和创业品格的“三线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今天,“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重庆船舶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皆是“三线精神”的精神的真实写照。

  五、三线建设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合力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三线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高效集中密不可分。1964年,中央组织有关力量开始对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的铁路、冶金和国防建设项目进行考察,明确了三线建设的总体布局。同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下发《一九六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确立了三线建设的总目标。为提高三线建设的组织保障能力,1965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形成了《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的决定》,通过了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的重大决议,为三线建设搭建起了严密的组织框架。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三线建设在短时间内便取得了巨大成效。相关统计数据表明,1964年下半年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三线建设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中大型项目,便涉及到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肥、森林、建材、铁道、交通、民航、纺织、轻工、水利以及农业、林业、商业、邮电等300多个。根据建设的实际需要,中央对工业基地的组织和领导实行了优化和创新,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以保证工业区建设,投资总额高达2052亿元,占该时期全国投资总额的43.4%,最大限度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历经三个五年计划,三线建设极大改变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结构,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力作用下,一个崭新的西部拔地而起,极大改变了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平,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全国各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三线建设干部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