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林靜    實習記者 餘洋    編輯 劉豔美

作爲傳統汽車製造大省,湖北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掉隊”危機。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湖北汽車產量爲130.98萬輛,同比下滑10.1%;同期安徽達到139.53萬輛,同比增長7.3%。一升一降之間,湖北汽車產量罕見被安徽超過,全國排名也從去年第五位下滑至第六位。

拉長時間線看,自2017年達到266.61萬輛高峯後,湖北汽車產量已連續五年負增長。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如火如荼,區域格局加速洗牌,湖北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以今年前三季度爲例,湖北新能源汽車產量僅24.44萬輛,在全國位居第8位,不僅遠遠落後於廣東、上海等老牌汽車產業重鎮,也被陝西、江蘇、浙江、安徽等省份甩在後面。

汽車產業是湖北第一大支柱產業,對湖北經濟大盤至關重要。急切的湖北,推動汽車產業轉型發展和能級提升的聲量越來越高。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湖北省汽車產業轉型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其中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省汽車總產量比重達到40%以上,產值達到3500億元。

無論對照湖北自身實際,還是與其他省份目標相比,這都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但對這座中部大省來說,這一次,只能選擇全速“超車”。

反超

2022年,以武漢爲龍頭的“武襄十隨”汽車產業集羣,入選工信部先進製造業集羣名單,與上海市新能源汽車集羣、長春市汽車集羣並列,成爲全國3個國家級汽車產業集羣之一。這是湖北汽車產業的高光時刻,也代表了這座汽車工業大省的深厚積澱。

燃油車時代,湖北憑藉“三大三小”戰略,成爲中國汽車工業版圖上不可忽視的一極。自上世紀60年代 “二汽”(東風汽車前身)落戶至今,湖北已成爲全國汽車產業化程度最高、產業鏈條最完整的省份之一,汽車製造業對GDP的貢獻佔比一度超過20%。

2022年,全省規上汽車企業1578家,整車企業25家、汽車產量189.6萬輛,營業收入達到6922.9億元。不俗的數據背後,難掩近年湖北汽車產業發展的落寞。

從汽車產量來看,湖北2017年最高峯時一度達到266.61萬輛,位居全國第四,僅次於廣東、上海和吉林。不過此後,湖北汽車產量便進入持續下行區間,到2022年已跌破200萬輛,五年時間縮水近30%。

而眼下,相關指標仍未出現止跌回升的跡象。尤其是今年前三季度,隨着安徽歷史性反超湖北,其失落感不言而喻,全年能否保住汽車產量第五的位次,也成爲一大懸念。

湖北的產業發展,與龍頭企業東風汽車可謂“脣亡齒寒”。

單看今年,根據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數據,1-10月,公司汽車累計銷量爲169.7萬輛,同比下降約19.2%。母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累計銷量192.3萬輛,同比下降22.3%。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全國汽車產銷兩旺。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今年1至10月我國汽車銷量爲2396.7萬輛,同比增長9.1%。也就是說,東風汽車已經落後市場超過30個百分點。

對於東風汽車面臨的危機,艾媒諮詢首席分析師張毅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東風汽車銷量下滑是新老交替、或者說是青黃不接的問題所導致。更直接地說,東風汽車在新能源賽道上仍無爆款車型和品牌,少了一條靠“新能源”賴以支撐的腿。

缺席新能源汽車盛宴,也是湖北全省面臨的關鍵問題。2022年,湖北新能源汽車產量29.3萬輛,同比增長98%,增速高於全國增幅7.5個百分點,但在全國佔比僅爲4.1%,不及燃油車7%的全國佔比。

相較之下,曾經在燃油車時代與湖北並駕齊驅的廣東、上海,去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到130萬輛、99萬輛,已經甩開湖北幾個身位。

焦慮

曾經傲視全國的汽車大省,怎能甘於在這場產業變革中落於下風?湖北的轉型壓力和急切心情,不難想象。

今年3月,湖北開啓“史上最強購車優惠季”,引發多地跟進汽車補貼大戰。當時,一輛東風雪鐵龍C6共創版官方指導價21.68萬元,廠家和政府分別補貼4.5萬元,意味着到手價只需12.68萬元。政府和企業共同下場,一時之間,“湖北急了”“焦慮的湖北”等聲音不絕於耳。

實際上,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湖北佈局很早,2009年省會武漢就率先喊出成爲“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口號。

201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從加快充電設施建設、推進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攻關、積極引導企業創新商業模式、推動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應用四大任務上發力,希望藉此推進汽車產業轉型。

然而,大象轉身,殊爲不易。2020年4月,有網友在人民網留言:“相對於全國很多省份來講,湖北汽車產業特別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工業發展的板塊,將面臨3到5年後競爭落後的狀態,要抓緊了。”

面對緩慢的轉型步伐,近年來,湖北在政策佈局上不斷髮力。

早在2022年初,《湖北省汽車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就提出,到“十四五”末,全省汽車產業營收要達到1萬億元,保持汽車產業集羣全國領先地位,新能源汽車產量佔汽車產量的比重超過20%。

不過,面對瞬息萬變的發展環境,今年初,湖北正式開啓“超車”模式,出臺《湖北省突破性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下稱《行動方案》),將汽車產業營收過萬億時間表提前至2024年。

而根據最新發布的《湖北省汽車產業轉型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下稱《實施方案》),到2025年,湖北要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省汽車總產量比重達到40%以上,產值達到3500億元。對比之前,最新目標更顯“激進”。

與其他省份對照,更能直觀反映湖北“超車”的動機和決心。

比如,汽車產量第一大省廣東,2025年的汽車製造業營收目標是超1.1萬億元;安徽、重慶也都瞄準汽車產業產值上萬億目標,時間點則分別定在2025年、2027年。

希望

決心毋庸置疑,問題是,湖北拿什麼“超車”?作爲其汽車工業的絕對底盤,湖北仍將“全省的希望”放在東風汽車身上。

在上述《實施方案》佈局的重點任務中,提升新能源汽車整車規模和競爭力,發揮龍頭企業轉型引領作用被放在首位。其中着重提到,“到2025年,東風公司新能源汽車產量實現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與燃油汽車產量達到1∶1;自主品牌產量與合資品牌產量達到1∶1。”

汽車產業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帶動性強,龍頭車企在其中往往發揮着核心作用。這也是各地爭奪新能源車企的重要原因。

比如,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落地後,快速推動供應鏈本地化,上海也快速崛起爲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鎮。同樣,2022年比亞迪銷量爆發,帶動其主要生產基地——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飆升,全年以101.55萬輛的成績超過上海,一舉晉級“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反觀湖北,面對各地爭搶新能源汽車產業“船票”,卻似乎沒有一張能拿得出手的牌。湖北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此前總結:目前,在中高端新能源產品中,湖北僅有東風嵐圖、猛士科技、吉利路特斯品牌,尚未形成品牌效應。主要新能源車型集中在東風風神E70、易捷特EX1等中低端產品,缺乏中高端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引領,整體處於全球汽車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水平。

今年7月,湖北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更好服務和支持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特別指出,“支持東風公司發展就是支持湖北發展。相關地方和部門要強化合力意識……助推東風公司乘着浩蕩東風、加快做強做優做大。”

就在不久前,東風汽車召開了一場隆重的品牌發佈會,並現場立下“軍令狀”——到2025年,自主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達到100萬輛以上;同時,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將發佈38款新車。其間,王忠林到場出席,並與湖北省副省長盛閱春、武漢市市長程用文、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楊青一道,共同點亮東風新能源全系車型,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不怕慢,就怕站。”對於湖北來說,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競爭中經受住“大浪淘沙”的考驗,如何利用好自身優勢在新一輪產業洗牌中“破局”,需要眼光,需要時間,也需要定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