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11月21日,由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麗澤商務區管委會、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1世紀金融發展(麗澤)年會2023碳中和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辦。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雷曜出席論壇並發表題爲“市場化碳定價機制前瞻”的主題演講。

雷曜針對如何在當前的市場約束和激勵機制下,做好綠色金融這篇大文章,分享了三個觀點。

首先,目前國際上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的迅速發展,爲全球金融市場發展和配置綠色資源的能力提供了新的契機。

雷曜介紹,在G20、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國際組織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工作下,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成立僅僅兩年,就完成了兩份可持續披露準則,包括可持續相關財務信息披露的一般準則以及氣候相關披露的準則。同時,歐盟委員會正式通過了首批歐洲可持續報告準則(ESRS),美國證監會也提出了相應的提案。國際上對氣候學科信息的記錄已經形成了比較高要求的披露政策。

雷曜認爲,國際上不斷完善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有利於提高環境、氣候、社會相關風險信息的透明度,是規範金融市場發展、保護投資者的基礎性措施,是防範道德風險的關鍵舉措。此外,推動金融機構開展環境信息披露,有利於帶動和促進實體企業或項目提高信息披露的治理,提高環境氣候信息披露的強制性和規範性;有利於引導和促進全社會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利於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代價實現能源系統的綠色低碳的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雷曜介紹,國際上普遍開展的環境氣候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也是完善可持續定價的一個重要內容。金融機構進行環境壓力測試是很有必要的。儘管單個企業很難測算十年甚至幾十年以後溫度上升0.1度或者1度各種場景下的經濟損失,但如果每個企業能夠記錄下特定事件,如遭受特大暴雨所遭受的損失,那麼未來氣候經濟學家就可以通過大量類似數據的積累,測算出更接近理論值的氣候風險的損失函數,氣候金融分析師就可以進一步測算出相應的金融資產的風險價格。

其次,雷曜認爲,發展綠色金融,要兼收幷蓄,做好中國版的可持續披露準則的研發工作。

金融機構的環境信息披露是我國綠色金融體系五大支柱之一。中國人民銀行也編制下發了《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工作方案》《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金融機構碳覈算技術指南(試行)》等指引文件。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又出臺了《關於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覈算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可以根據綠色金融領域的工作需要,制定進一步細化的碳排放覈算方法和指南。

雷曜介紹,在這一系列標準的支撐下,我國已經逐漸發展成爲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綠色貸款餘額和綠色債券餘額分別在全球位列第一和第二。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國市場已經有將近六成的基金經理、基金管理人發佈了ESG基金產品,規模接近6000億元,數量接近500只,綠色保險、綠色信託和綠色票據等資產也取得了迅速的發展。

2023年7月,《關於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的出臺,也意味着我國將從能源消費的總量和強度雙控,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雙控。這要求各類市場主體,包括金融機構在能源消費上具有更強的自主決策能力,而這也需要標準更統一明確,內容更豐富全面的環境氣候的信息披露作爲支撐。

在此基礎上,很多市場主體呼籲中國版可持續準則要與國際標準積極趨同,以降低跨國經營和跨國投資的技術成本,有效應對潛在的貿易壁壘。

“趨同不等於等同,中國版可持續準則還應該彰顯中國特色,服從中國法律的有關要求”。雷曜說。

最後,雷曜提出,要積極利用數字科技,完善綠色金融市場機制,提高綠色投資回報的風險定價效率。

目前從全球看,各類企業、金融機構的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都處於起步階段,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也缺乏編制經驗和數據基礎設施。降低可持續發展信息的披露成本,提高披露效率,既要依靠第二方、第三方的評估機制,設置過渡期的制度性安排,更要強化數字化的科技賦能,加強可持續披露工作的數字化、標準化和智能化。

對此,雷曜建議,第一步,可以探索在供應鏈碳足跡管理,報告編制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整體數字化的水平;第二步,可以強化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的分類標準建設,並內嵌各類金融產品的設計和市場定價。

例如,在中國人民銀行指導下,浙江湖州的“綠貸通”就已經成功地實現了上述兩大功能。這個平臺通過批量採集電熱器煤油的能源數據,可以一鍵生成全市2萬個企業的碳排放信息,已經覆蓋了全市生產端的80%的碳排放。

“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要依靠市場化合理定價的機制,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資金等要素資源,而不能簡單地將傳統行業當成低端產業,一關了之。要通過市場化合理定價機制,推動工藝技術裝備的升級,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雷曜說。

(作者:郭曉潔 編輯:李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