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孫燕 上海報道

不久前,安徽宣城首個跨行政區建設的“科創飛地”——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宣城科創中心,在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啓用。

不止宣城,在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的東北角,還聚集了金華、湖州南潯等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城市的科創飛地。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向西約兩公里,G60松江·安徽科創園也已投入運營。

“飛地”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地理上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最早是因歷史、政治、地理等原因而形成的行政飛地,如上海位於安徽宣城的白茅嶺農場。後隨着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進行產業梯度轉移,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等產業飛地應運而生。

近年來,“科創飛地”不斷湧現:後發展地區主動到先發展地區設立科創中心,藉助飛入地的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實現研發、生產兩地化。

尤其在長三角,江浙皖地區在上海設立科創中心、人才科創中心等科創飛地,正蔚然成勢。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科創飛地是飛出地利用飛入地的科創資源、人才優勢以及生活品質,爲本地企業在飛入地設立異地研發中心提供的特殊服務。它可以是幾層樓,或是一棟樓、一組樓羣,不止在於招商引資,還在於招引人才、利用異地大型科學裝置等。

“引進來”“走出去”

2020年6月正式啓運的南潯科創飛地,是較早入駐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的科創飛地。南潯科創飛地負責人李加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道,目前飛地出租率超60%,共有40餘家企業入駐。產業定位以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配件、泛半導體、人工智能,電機電控、信息技術、工業自動化等符合南潯發展導向的產業企業爲主。

李加清指出,入駐企業一方面需“雙註冊”,另一方面需在人才梯次、研發能力、行業性質、技術先進性等十餘個維度的綜合評價中達到入駐條件。相應的,飛地給入駐企業提供了租金折扣、免租期等優惠。

近期啓用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宣城科創中心,同樣爲企業準備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宣城科創飛地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道,入駐企業租金按年“先繳後返”,年底依據考覈結果可以返還最高100%的租金;入駐企業在宣城註冊的公司,也可享受落戶園區的配套政策,包括依據企業納稅規模給予一定返稅。“政策還在不斷調整。比如考慮到和周邊飛地比優勢不是很大,我們也在考慮調整租金按季度繳納。”

“就南潯在全國各地的飛地而言,至今共孵化出6-8個項目去南潯落產。”談及飛地在科創中的作用,李加清認爲“加速器”比“孵化器”更爲貼切——入駐企業以經過市場驗證的企業爲主,種子企業較少。“經過市場驗證之後來到飛地,我們通過百億產業基金的金融助力、市場嫁接讓它快速成長。”

不僅將科創項目“引進來”,科創飛地也爲本地企業提供了“走出去”的窗口。宣城科創飛地相關負責人指出,科創飛地目前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招引優質項目的研發中心到飛地,入駐後成果轉化、知識產權、產業化等原則上在宣城落地;二是爲宣城的骨幹企業提供設立異地研發中心的空間;三是爲宣城的中小企業提供對外的產學研交流平臺。

在宣城飛地5樓,記者看到,來自宣城的安徽華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設立了異地研發中心。宣城科創飛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華晟作爲光伏產業龍頭企業,未來會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相比政府、園區直接招引到宣城,飛地的吸引點在於爲企業在上海提供了研發辦公場地,構建‘研發在滬、轉化在宣’的跨區域創新協調發展新模式。”

“雙招雙引”

在招商引資的同時,不少科創飛地也逐步承擔起招才引智的角色。

最早落地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時,南潯科創飛地還叫南潯(上海)科創中心,如今已更名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南潯(松江)人才科創中心。從科創中心到人才科創中心的轉變,背後是南潯招才招商思路的變化。

放眼全國,李加清向記者介紹了南潯的飛地佈局,包括在高校聚集地招人才、在產業聚集地招項目。“人才和項目都不可或缺。”

體現在運營模式上,南潯(松江)人才科創中心,由南潯區政府所屬的國有獨資企業——南潯人才產業集團負責運營,並與柔性合作單位協同招商,採取了基金+產業+園區的運營模式。

宣城科創飛地負責人同樣指出,人才中心位列宣城飛地四個定位中的第一位。人才招引一直是“卡脖子”問題,科創企業面臨研發人員、高層次人才不願意去宣城的情況,同樣,當地企業也面臨着人才難招、留不住人才的問題。有了飛地,企業可以將研發中心設在上海,人才可以直接從上海招聘。

人才政策方面,目前在宣城繳納社保的入駐單位引進人才,適用《關於進一步吸引優秀人才推動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簡稱“宣十條”),可以享受安居保障、購房補貼、薪酬補貼等待遇。

“看起來是稅交到外地、引進人才指標計算到外地,但給上海帶來的外溢效應也很大。”對於上海而言,曾剛向記者指出,外地在上海設立科創飛地,意味着上海有更多的高端人才就業機會、更大的人才市場;外地企業在上海設立異地研發中心,可以爲上海研究成果向外地轉移、轉化提供新通道,進而提高上海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科技創新的投入產出效率,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流入上海的科技創新領域,助力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城市建設。

創新探索

在地市密集設立飛地的當下,如何吸引企業、留住企業,也是飛出地需要思考的問題。

有科創飛地從營商環境切入。宣城科創飛地負責人告訴記者,宣城正嘗試在惠企政策兌現方面爲企業提供“免申即享”的政策服務。“我們也在溝通企業入駐後的嫁接,企業只有發展好,才願意長期在這裏發展。”

還有科創飛地在探索保留企業的“上海企業”身份。G60松江·安徽科創園打破了行政區位限制,該園區入園企業的註冊、稅收均在上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這一做法在長三角爲首創。目前,長三角大部分飛出地均要求企業在飛出地註冊公司,稅也繳納在飛出地。

“飛入地、飛出地利益訴求存在相互重疊、相互競爭、相互矛盾之處,亟需進一步理順、規範跨省創新飛地運營中的利益分享機制。”曾剛建議,在創新飛地的運營階段,飛出地與飛入地利益分享比例分別爲:稅收徵收30:70;專利統計40:60;高端人才統計50:50;GDP統計80:20。

放眼全國,河南在《關於完善“飛地經濟”利益分享機制促進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的通知》中,也提出“飛地經濟”園區內新上產業項目達產後10年內繳納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市縣分成部分,“飛出地”與“飛入地”原則上按5∶5比例分享。

對於飛入地、飛出地之間的利益分享機制,曾剛向記者進一步表示,建議建立協商機制。無論稅收徵收是四六分成還是三七分成,都可以協商找到折中方案。“目前還在自由探索階段,需要通過協商,讓創新飛地這件好事發揮好的效益。”

(作者:孫燕 編輯:卜羽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