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能否轉化爲一個數學問題,用定量數據和科學算法來分析和解釋?

聽上去有點扯,因爲大多數人的成功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很多因素耦合的結果,換句話說都有其特殊性,很難做到一比一複製。那些所謂的成功學,無非是用典型個例解釋普遍現象的邏輯謬誤,再配合吹牛激勵加洗腦的套路,讓人聽了感覺沒什麼錯,但也沒什麼用。

那成功是不是就一定無跡可尋了?大家好,歡迎回到心河擺渡。今天咱們聊一位很牛的科學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他用科學方法跨界研究“成功”這個不怎麼科學的問題,還真得出了一些可驗證、可複製的科學結論。

社會給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學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研究方法及成功的定義

作爲科學領域的大佬,巴拉巴西自然不能像成功學大師那樣主觀臆斷,張嘴就來。事實上,他研究成功的方法跟研究學術課題一樣,先是蒐集科學、體育、商業等各領域的海量信息,捕捉每一個成功案例的數據痕跡,再通過全面的統計分析總結出定量化規律。比如統計一個多世紀以來所有的論文來重建學者的科研生涯;統計美國所有圖書的銷量數據來分析作者的商業成就。

社會給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學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這個難度想想都覺得誇張,對吧。不過也只有覆蓋所有數據,才能在衆多支持“成功”的條件中找到最具有普適性和說服力的規律,所以他的研究成果不是雞湯,也不能勵志,而是用科學視角解釋一個隨機性大又無法量化的難題。

在解釋成功之前還有個難題,用什麼標準來度量成功?

你覺得是詩和遠方,我覺得是有車有房,他覺得是兒孫滿堂。成功的定義很多也很模糊,但科學研究必須客觀嚴謹,所以必須把標準限定在可測量的框架內。

基於這個出發點,巴拉巴西把成功定義爲“從所屬的社會團體中爭取到的回報”,比如企業家的公司收入和市值、歌手的唱片和演唱會門票銷量、運動員在重大賽事的成績和排名。這些度量方法有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基於外界感知而非自我滿足,都是基於集體評價而非某一個體。也就是說,我覺得自己牛沒用,得大家覺得我牛纔行,否則就是吹牛。

定律一:能力表現驅動成功,當能力表現無法被衡量時,社會網絡驅動成功

美國波士頓有一所高中叫波士頓拉丁高中,就像咱們的省重點,考上了相當於一隻腳邁進了985。如果考不上,可以退而求其次上波士頓拉丁學院,名字差不多但低了一個等級。拉丁高中的SAT平均分,也就是高考成績,比拉丁學院高一些。

不過要衡量能力對成功的影響,不能只是拿不同學校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對比,這不符合單一變量的原則,而應該用兩所學校能力差不多的學生來對比。就比如你剛好過了拉丁高中的分數線,上了省重點,我就比你低一分,但只能去拉丁學院,咱倆比才能說明問題。結果發現,能力差不多的學生,雖然去了不同的學校,但他們的SAT成績幾乎沒有差別。

社會給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學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大學也是一樣,兩位經濟學家找了一些有能力去常春藤盟校但因爲種種原因選擇了非藤校的學生,他們畢業後的年薪竟然跟藤校畢業生不相上下。也就是說,不是學校讓你變得優秀,而是你自己本來就優秀,這是能力表現驅動成功。

不過這裏有個前提,能力表現能夠被測量,像學生的成績、運動員的排名提供了測量工具,但在另外一些領域,我們沒辦法獲得精準的評價指標。

社會給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學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這幅油畫叫《戴金盔的男子》,20世紀80年代它是柏林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品,不光是因爲這幅畫的美感,更是因爲它的作者是倫勃朗,17世紀歐洲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後來一位學者宣佈這幅畫的作者並不是倫勃朗,而是同時期一位不知名的畫家。消息一出,這幅畫就無人問津了,價值也斷崖式下跌。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達芬奇身上,2005年之前《救世主》一直被認爲是達芬奇的一個學生畫的,所以最高才賣到1萬美元。但後來人們發現它竟然出自達芬奇本人,於是在2017年拍出了4.5億美元的天價。

社會給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學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你看,畫的成敗不取決於這幅畫畫得好壞,而取決於作者是誰,換句話說跟作者的能力表現無關,跟作者的背景有關。藝術界缺少像分數、排名那樣判斷能力表現的指標,沒辦法通過繪畫能力比較兩個畫家誰更厲害,這就需要另外一種秩序:社會網絡,也就是圈子。

巴拉巴西分析了全世界50萬名藝術家的創作經歷,發現只要把作品放到最具影響力的幾家美術館和博物館,就相當於坐上了成功的直通車。社會網絡中的節點存在利益共生關係,你進了一家權威美術館,不管是怎麼進的,跟它有關的美術館都會默認你的畫登峯造極,爲你敞開大門,所有跟你的成功有關的利益方都會讓你的成功延續下去。

不光是藝術界,只要一個領域能力表現的測量難度越高,能力表現的作用就越低,想要成功就越得看圈子是否認可你。所以很多領域都是論資排輩,你再牛也得圈子裏的權威點頭,否則只能在邊緣徘徊。權威可能是某些機構也可能是某些人,很現實對吧,因爲在這裏獲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能力強的人,而是有入場券的人。

這就是成功的第一定律:能力表現驅動成功,當能力表現無法被衡量時,社會網絡驅動成功。

定律二:能力表現是有界的,但成功是無界的

博爾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但即便如此,他也只比第二快的人快0.11秒。如果他跟我這個走兩步都會喘的人比,結果就不重要了,但能肯定的是,他不可能比我快10倍。也就是說,最快的人速度也是有上限的。

如果把地球上所有人的短跑能力統計一下,就會出現一箇中間高兩邊低的正態分佈曲線,跟我一樣跑得不快不慢的普通人最多,跑得超級快跟非常慢的人都很少,而且最快跟最慢之間的差距不會大得離譜,因爲能力表現是有界的。事實上,絕大部分能力表現都遵循正態分佈。

社會給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學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那能力最強的那羣人,該如何證明自己比優秀的人更優秀呢?還拿跑步來說,0.11秒的差距,只有頂級賽事的計時器和視頻錄像才能分辨出來。但不是所有領域都有計時器和視頻錄像,比如小提琴比賽、文學評選、餐廳評級,這些情況下就沒辦法通過細微的能力差距分出高下。

倫敦大學做過一項實驗,讓三組人預測三名決賽選手的音樂比賽名次,第一組只能聽演奏的錄音,第二組可以看有聲音的視頻,第三組只能看靜音的視頻,有點搞笑,音樂比賽不讓聽音樂。結果,還就是第三組預測的最準。因爲決賽選手的能力都是頂級的,差距也微乎其微。對比快和慢、優和劣很簡單,但要對比快和快、優和優就很難,甚至連專家也很難通過能力表現來判斷。這個時候,頂級選手只能靠能力以外的東西取勝,細節、特質、甚至運氣。

社會給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學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巴拉巴西特意提到了郎朗,之所以在音樂界更受尊崇,並不是因爲他的技巧跟其他鋼琴家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是他更善於表演,奔放的動作、豐富的表情都爲他在衆多高手中脫穎而出推波助瀾。而一旦在高手中脫穎而出,就能突破能力表現的瓶頸,因爲成功是無界的。

高爾夫球界我們都知道老虎伍茲,好像也只知道老虎伍茲,他的球技跟其他頂級選手比也不會相差太多,能力表現的有界性在各個領域都適用。

但成功就不一樣了,2009年,伍茲成爲第1位在職業生涯中淨收入達到10億美元的運動員,在最富有的非裔美國人中排名第2位。廣告代言從高爾夫用具到運動飲料、剃鬚刀、手錶、汽車應有盡有,耐克賣出的每一件羊毛背心,也都有利潤進入伍茲的腰包。你看,雖然能力表現只比競爭者高出毫釐,但成功帶來的回報卻高出數百甚至數千倍。

如果按這個標準,再把所有人的成功統計一下,就會出現一條像長長的尾巴一樣的冪律分佈曲線。處在頭部那1%的人搶佔了99%的回報,就像世界上最有錢的8個人,比收入靠後那50%的人加起來的財富還多,能力表現跟成功的回報完全不成比例。

社會給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學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這就是成功的第二定律:能力表現是有界的,但成功是無界的。你必須先讓自己成爲金子,而如果你已經是一塊金子,要在一堆金子中脫穎而出就不能講“公平”了,因爲差距太小,你得想辦法讓自己與衆不同。反過來,如果你的成就跟別人差很多,並不代表你的能力比他們差很多,有時候只是因爲能力以外的東西,甚至只是因爲他們的運氣好了點。

定律三:初始的成功✖️社會適應度=未來的成功

有個小夥發明了一款紙牌遊戲,但苦於沒錢印刷,就在一家網站上發起了衆籌,目標是籌集1萬美元。結果剛發佈8分鐘就達成了目標,這還只是開始,隨後籌集到的資金不斷上漲,最後竟然達到了880萬美元。小夥自己也不敢相信,因爲網站上70%的項目都失敗了。或許你覺得是因爲這款遊戲很有創意,事實上,它的成功跟最開始籌到的1萬美元有很大關係。

一位社會學家針對這個現象展開了研究,他在網站上隨機找了200個一分錢還沒籌到的新項目,又隨機給其中100個項目捐了點錢,另外100個項目作爲參照。這個隨機完全是盲捐,他連名字都不看一眼。可隨後,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那些被他捐助過的項目,在進一步吸引捐助的概率上增加了兩倍多,遠遠超過另一半項目。

巴拉巴西把這種初始成功吸引更多成功的現象叫做“優先連接”,那些被認爲是成功的人,無論他們的能力表現如何,成功都會向他們傾斜。比如一個不知名的演員恰好演的一部劇火了,就會有更多的導演找他拍戲,他也就成了知名演員;一個白領偶然促成了某個項目,老闆就會把更多的項目交給他,他也就更容易升職加薪。

社會給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學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你看,成功就像滾雪球一樣,而這都取決於最開始的那個小雪球,不管這個小雪球是怎麼來的,努力、資源、運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雪球會越來越大。所以想要成功,最好先讓自己成功一次,這是向外界證明自己的“可獎勵性”,之後就會像馬太效應那樣,“凡是有的,還要讓他越來越多”。

不過,這個雪球能滾多遠呢?或者說初始成功能帶來多持久的未來成功呢?

雅虎音樂實驗室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一萬多名年輕人分成對照組和受試組。然後實驗者選了一份歌單,這些歌都沒標註歌手是誰,而且都沒有發佈,也就是除了歌手自己沒人聽過。

實驗者讓對照組聽歌並按喜好程度排序,排序過程中歌曲的排名數據實時同步,也就是每個人都能看到別人喜歡哪些歌。排完序後實驗者開始了謎之操作,他們把順序反過來,也就是受歡迎的歌變成了不受歡迎的,然後把歌單和顛倒的數據給到受試組,讓他們再對歌曲進行排序,同樣受試組也能看到實時更新的歌曲排名。

剛開始受試組的確受到了錯誤數據的影響,好聽的歌沒人下載,難聽的歌反而受歡迎,這也說明初始成功帶來成功,初始失敗導致失敗。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好聽的歌下載量逐漸增多,原本最受歡迎卻排在最後的《she said》這首歌從最後一名緩慢攀升,然後在優先連接的作用下,攀升速度越來越快,最後成功登頂。

社會給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學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歌曲跟藝術一樣,沒法通過能力表現判斷好壞,一首歌的成功代表了它的社會適應度高。這個社會適應度咱們可以理解爲能力和方向的總和,能力決定了成功的下限,也就是有能力雖然沒有初始成功,之後也不會太差,甚至能扭轉初始表現;方向決定了成功的上限,就像在年輕羣體中,戲曲的質量再高也很難比流行樂更受歡迎。

這就是成功的第三定律,初始的成功疊加社會適應度,等於未來的成功。起點高、資源多、運氣好這些都能帶來初始成功,之後的發展也會更順利。但如果沒有初始成功也不代表就一定會被埋沒,從長遠來看社會適應度纔是決定性因素,雖然走得慢一點,但只要堅持走下去,每一步都算數。

社會給你挖的最大的坑:努力就能成功!科學算法研究出的成功定律

上面三條成功定律推翻了成功學普遍存在的個人英雄主義,那些成功的人只不過是在各自的領域內通過正確的方法驅動了成功,這個方法可能是能力表現,可能是社會網絡,可能是優先連接,也可能是社會適應,但絕對不會是他們用來神話自己而吹的牛逼。

另外,這些定律也證明了每個領域的成功之路是不一樣的,在靠實力說話的領域就得拿出過硬的實力,在實力無法衡量的領域就得維護關係,有了初始成功那就順勢而爲搶佔先機,沒有初始成功那就深耕細作積土成山。

不用去羨慕別人喫了紅利,也不要抱怨自己懷才不遇。70分的你可能70分的張三,因爲成功沒有絕對公平;但可以相信,90分的你一定比50分的李四成功得多,因爲成功真的有相對公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