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国宁,当初长辈起这名时可能都没想到,她这辈子的工作就围绕着国宝的安宁了。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而作为柳州市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的覃国宁,已在这条道路上走了30余年,经手征集、鉴定、修复了不少宝贝。如今,她已是广西青铜器鉴定的权威专家。

覃国宁正在整理一批新征集到的文物。记者张存立 摄

营业员变身文博人

覃国宁出生于1962年。上世纪80年代,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覃国宁进入柳州市五金公司,成了一名营业员。不过,她平素就喜欢文学、历史,看了不少相关书籍,也让她有了一颗“不安分”的心。

1984年,柳州市博物馆招聘5名业务干部。当时的馆长覃溥主张不拘一格揽人才,招聘资格条件除了大学、电大毕业生,还有一条是“自学成才的青年”。这让覃国宁看到了希望。于是,她义无反顾地报考,从100多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博物馆保管部工作。

作为新人,覃国宁首先担任资料员,于是,博物馆馆藏的5000多册古籍善本、资料室的考古专柜,都成了她的“课本”来源,为她积累了很多理论知识。

1988年,覃国宁考入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文博专业,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她对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跑遍了北京各个博物馆,近距离鉴赏展出的青铜器。

1992年后,覃国宁学成归来,担任了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通过馆藏青铜器以及到全国各知名博物馆参观,再加上理论方面的不断储备,她具备了丰富的青铜器鉴定知识。因此,在青铜器鉴定方面,她多年来从未看走过眼。

“重金”购剑获得盛赞

1999年,一名年轻女孩拿着两把铜剑走进博物馆藏品管理部,称要出售,并开价16万元。覃国宁仔细鉴定,发现这两把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更为难得的是,剑脊中央装饰着罕见的人面纹。此前,她曾听恩师、故宫博物院青铜器研究“泰斗”杜廼松说过,人面纹是岭南地区特有的纹饰。

“我知道这是两件能够代表岭南青铜文化的宝贝,肯定不能轻易放过。”覃立即请示当时的馆长罗安鹄,向卖主支付了3万元定金,把剑留了下来。随后,经过半年的讨价还价,博物馆最终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两把铜剑。

当时,博物馆一整年的文物征集经费也就二三十万元,而这两把铜剑就花去了一小半。在区内文博同行当中,此事也一度引起热议。不过,覃国宁坚信自己的眼光,认为买得不亏。

这两把铜剑后来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2008年还代表广西前往法国,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展出了一年。据了解,迄今为止,已出土的人面纹铜剑在全国不超过10把。为此,时任广西文化厅厅长韦壮凡赞许覃国宁眼光独到,“是资深的文博人”。

名师推荐再出专著

1991年,广西文化厅举办全区文博系统业务骨干的文物鉴定培训班,主讲人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青铜器与金文研究鉴定大家杜廼松。

覃国宁参加了这次的培训。更令她惊喜的是,杜廼松就住在她隔壁的房间。“近水楼台先得月”,她在上课之余,屡屡主动登门请教,最后还提出了拜师学艺。杜廼松也欣然收下这个好学的广西弟子。

此后,覃国宁一直和恩师保持联系。杜廼松每次出了著作,也总记得给她寄上一套。这样,在理论、实践的不断磨合下,覃国宁练就了一双识宝的慧眼。

2004年,有位藏家向博物馆捐赠了18件东汉青铜器。覃国宁一眼就看中了其中有一件青铜蒸馏器,形状跟她在上海博物馆看到的一件“国宝级”文物几乎一样,只不过眼前的这件是馏口朝下,而上海那件馏口朝上。

覃说,这件青铜蒸馏器在广西出土,也是建国以来在广西首次发现,全国除了上海那件,仅此一件。可见,岭南地区虽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但在青铜器铸造工艺上并不落后。这件青铜器珍品后被杜廼松收录进自己的著作。

1991年至今,覃国宁发表了20多篇文物研究学术论文。2012年,在杜廼松的推荐下,她承担了“实践意义的中国发明”丛书之《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的撰写工作,这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

2014年7月,《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正式出版发行,全书20多万字,300多张图片,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辉煌的青铜文明及卓越成就。该书获得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

自2001年起至今,覃国宁一直任广西科技大学外聘兼职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定》,与恩师杜廼松在北京大学给硕士研究生上的是同一门课。她的理想是:让更多人了解我国辉煌的青铜文化,让更多的宝贝绽放光彩。

征集榜样人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