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未來金融工作的主線,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關鍵內涵?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應當如何推進?12月3日,在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等主辦的“2023中歐金融與投資論壇暨CLF50年度會議”上,學界、業界專家爲金融行業的未來發展與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把握四“新”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理事長、中歐陸家嘴金融50人論壇(CLF50)聯席主席汪泓表示,上海集聚了15家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以及1700餘家持牌金融機構,其中外資金融機構佔比近1/3。毫無疑問,上海是金融和資本市場重鎮,也是推動中國經濟在關鍵時期攻堅克難的重要引擎。

“當前,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推進高水平金融開放,提高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級,是‘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汪泓說。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CLF50聯席主席姜建清分享了其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的思考。他表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點把握好四個“新”,即靈活而前瞻的新監管、市場深度的新探索、國際交流的新紐帶和風險管理的新框架。

2023年全球金融投資增長了20%,達到500億美元,標誌着新興技術和金融融合發展的蓬勃趨勢。姜建清表示,爲此需要構建一個靈活且極具前瞻性的監管框架以適應快速變化和新興風險。在加大市場深度方面,可以增加對可持續投資平臺的投資,鼓勵發行多樣化的轉型金融產品。在加強國際交流方面,需要推動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主要資管中心的合作協議和共享平臺,加強上海指數系列研究。在風險管理方面,要從頂層設計層面,推動設立金融檢察院、金融風險管理委員會等專業機構,以完善金融風險管理法治體系建設。搭建國際金融數據共享平臺,以優化系統金融風險的監測體系。建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以建立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機構,加強金融風險防範和處理體系。

姜建清強調,未來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同時注重風險防範,“這不僅是一個政策的制定過程,更是一個市場和投資者共同參與的過程。”

更多長期資金有助提升價格發現功能

如何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中國證券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徐明認爲,法治建設對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作用明顯、意義重大,市場化水平、監管能力水平、市場誠信水平以及投資者保護水平都是我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何海峯則表示,加速構建常態化退市機制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進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既要健全證券執法司法體制,完善追責體系;又要健全信息披露機制,壓實監管機構監督責任、上市公司主體責任和中介機構把關責任。

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唐建偉看來,資本市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至少涵蓋去產能(強化優勝劣汰的退市機制)、補短板(強化違法違規懲處力度)與促進長期資本的形成三方面的內涵。

談及如何提升價格發現功能,中歐基金副總經理許欣表示,短期資金通過博弈價差獲利,長期資金更多考慮企業的真實價值與長期增長。爲提升價格發現功能,促進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未來,中國市場有望引入更多的長期資金。

建議在細分市場領域尋找機會

結構性經濟亮點中存在哪些投資機會?上海銀行原副行長蔣洪指出,雖然大健康、養老、AI等領域是極具潛力的行業投資方向,但在具體選擇標的和企業時,對投資對象進行謹慎和冷靜的選擇至關重要。他強調,確保投資安全性是優先事項,尋求增長和收益排在其後。

在上汽恆旭投資董事長陸永濤看來,資金緊張、項目退出難度加大都會對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融資造成困擾。對投資者來說,穿越週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建議集中精力在細分市場領域尋找機會。他認爲汽車行業依然有着巨大的投資機會,尤其是市場份額增長迅速且技術也在不斷演進的新能源汽車領域。

全時雲創始人兼CEO陳學軍認爲,實業是經濟的支柱,企業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資本市場的熱度可能會促進創業,但隨着時間推移和市場波動,企業家的動力和態度可能也會變化。對資金的態度影響着企業家在創業和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決策和行爲,尊重並慎重對待資金,將資源用於正確的地方,是確保企業穩健發展的重要因素。

上海臨芯投資董事長李亞軍表示,經濟和產業呈現着週期性和波動性變化,這可能導致市場動態調整,需要企業家和投資者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以半導體行業爲例,高端市場相對稀缺,低端市場則存在着過剩。尋找並聚焦在高價值和稀缺的領域可能會成爲一種有效的策略。

華登國際風險投資基金副總裁蘇東表示,堅持高科技投資是一個正確的長期策略,特別是在風險投資領域。高科技行業的發展速度快、創新頻繁,能夠在這個領域保持關注並深入投資,將有助於把握更多的機遇並在不同週期中保持穩健的投資表現。堅守初心、穩健前行是穿越週期的關鍵之一。

校對:高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