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金融界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

12月4日,藥明生物在最新業務更新會議上調整了未來2-3年的業績指引,引發市場對於醫藥創新需求的擔憂,整體板塊出現較大調整。我們認爲市場預期已見底,2024年行業有望回暖,並持續看好創新和出海兩條主線。醫藥健康產業已進入集中度提升的全新週期,反腐也拉開了產業成長新篇章。圍繞變革下的佈局是新的一年確定性最強的投資主線,建議圍繞三條主線佈局:一、出海破局,強化走出國內競爭的新增長空間模式;二、行業反腐後時代,洗牌加速下擁有核心產品競爭力和商業模式受益的企業;三、圍繞“爆款產品”取得突破,進入回報期的企業。

▍事件:

12月4日,藥明生物召開了業務最新消息會議,其中關於公司未來2-3年指引的調整,引發市場對醫藥板塊整體創新需求擔憂。公司2023年指引從整體收入增長30%調整至收入增長10+%(其中扣除新冠項目收入增長超過36%,經調整淨利個位數下滑)。公司認爲業績不及預期主要是由於:

1)受到2023年整體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下滑的影響,D端項目數增長不及預期(年初公司預計新增120個項目,截至11.30新增91個項目),將影響2023年約3億美元收入;

2)M端有3個重磅藥項目因監管批准滯後延期,交付時間推遲,將影響2023年約1億美元收入;

3)全球基地產能爬坡,導致2023年毛利減少1億美元。此外,藥明生物還認爲生物藥CRDMO受融資影響,行業整體未來兩年將實現個位數增長。

藥明生物指引的調整引發市場對於醫藥板塊,特別是創新藥和相關產業鏈的擔憂,整體板塊出現較大調整。

預期已見底,2024年行業有望回暖。

一方面,藥明生物作爲行業龍頭,在極具挑戰的外部環境下依然保持了常規業務收入(公司預計23年非新冠收入+36%)、訂單金額(公司預計2023全年新籤30億美元訂單,史上最高)以及項目數量的增長和市場份額的提升(特別是藥明合聯-XDC和藥明海德-疫苗相關收入呈現了強勁增長趨勢)——根據公司官網,公司2023Q1/Q2/Q3/Q4截至11月30日公司整體新籤項目數分別爲8/38/15/30個,已看到邊際回暖。

另一方面,根據公司官網,公司CMO商業化訂單的先導指標PPQ批次穩步增長,且目前生產的項目中有3款生物藥的潛在峯值銷售有望達50億美元,2款有望達30億美元,3款有望達10億美元,將有望在明後年爲公司帶來持續的M端收入增量。隨着美聯儲加息週期接近尾聲,我們認爲全球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有望在2024年出現回暖,並帶動CXO和其上游相關研發等外包需求的回升。

持續看好醫藥創新和出海兩條主線。

自2021年7月開始,醫藥板塊估值大幅回落,目前仍處於底部區間。2023年以來板塊迎來多重利好催化:

1)院內診療剛需屬性凸顯,精麻藥、胰島素、大輸液等剛需品種在醫療反腐環境中彰顯增長韌性,而聚焦未被滿足臨牀需求(腫瘤、乙肝、痛風、自免等)的國產創新藥放量趨勢/潛力則更加明顯,國產器械也迎來進口替代加速;

2)醫保集採談判以及簡易續約規則持續優化,支付端有望給予創新藥械合理創新回報,國內支付環境向好;

3)海外方面,國際化里程碑持續達成,根據各公司公告,君實生物百濟神州PD-1單抗分別成功在美、歐獲批,生物類似物在海外市場也實現從0到1突破,而ADC等優質資產則掀起了出海合作浪潮,醫療器械海外出口前三季度數據也迎來高速增長;

4)市場競爭格局趨向優化,國內投融資的去泡沫化有望帶來創新藥械競爭格局的改善和頭部集中趨勢。

在多重利好因素催化作用下,我們持續看好醫藥板塊創新和出海兩條主線。

醫療健康產業已進入集中度提升的全新週期,反腐拉開產業成長新篇章。

2023年上半年,行業掀起了近二十年來最嚴厲的反腐風暴,疊加近幾年生物醫藥行業政策頻出,在政府幹預力度和糾偏力度加大的新機制下,行業發展迎來深刻變革,板塊估值以及基金配置也處於歷史相對低位。我們認爲,反腐深化及常態化後,產業深化變革必然帶來醫藥整體的商業模式大幅變革以及集中度的大幅提升。我們繼續強烈看好目前在市場預期已見底、基本面已拐頭向上的醫藥行業投資機會。我們建議,緊抓產業深刻變革後的大方向,圍繞以下三個思路佈局:

1)出海破局是走出內卷的核心競爭力,提前佈局具備海外出口能力的優秀醫藥企業;

2)提前佈局行業洗牌期內確定性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剛需品種企業,以及反腐後可能帶來商業模式變革,比如醫療服務價格提升、渠道整合、新營銷模式等類型的企業;

3)圍繞“爆款產品”進入回報期的選股思路,提前佈局重磅創新產品迎來花開落地的優秀公司。

風險因素:

帶量採購相關風險;一級市場生物製藥企業融資熱度下降風險;高值耗材降價力度和集採進度超預期風險;創新藥臨牀研發失敗風險;醫療服務醫保政策超預期變動風險;醫療事故風險。

投資策略。

繼續維持行業“強於大市”的評級,建議重點關注:1)出海破局爲主線企業;2)醫藥反腐後新業態模式下的企業;3)圍繞“爆款產品”進入回報期以及產業鏈上游受益的企業;4)傳統消費醫療和品牌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