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觀新聞

9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發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工作最新研究成果,中華文明起源的階段性劃分方式有了更爲清晰明確的認識。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有哪些突破?

9日發佈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工作最新進展和研究成果,有哪些突破?來聽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的分析解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王巍:這幾年幾個重要的遺址有重要的新發現,比如牛河梁,把整體的當時的規模更加擴大,凌家灘也有重要發現。這兩個重要遺址,有望成爲下一階段論證進入早期文明的重要支撐。所以我覺得,一系列考古新發現是這幾年最重要的成果,因爲只有這些考古的新發現,才能讓我們的認識有新的提升。

持續進行中華文明探源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近年來我們持續進行中華文明探源工作的意義是什麼?繼續來聽專家的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王巍:我們要把中華文明結晶的過程、原因、背景、機制、道路梳理出來,給中華民族續寫家譜。我們的中華文明是何時形成的?傳統的國外流行的“三要素”——冶金術、文字、城市,是歐美學者根據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概括出來的,世界上其他文明不符合三要素的大有人在,結合世界其他文明我們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的方案,抓住國家的出現是文明社會最關鍵的特徵。我們希望通過發現讓國人瞭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悠久,達到的輝煌程度,對人類的貢獻,逐漸展現中華文明發展的途徑。也有一些在世界上同時期首屈一指的重大發現,讓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和認同,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我們研究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此,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並不是號稱、神話,而是紮紮實實確實發生過的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