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2月10日訊(編輯 邱思雨) 臨近年末,多家機構陸續發佈年度策略報告,對2024年的市場走勢作出展望。

綜合多家機構、分析師觀點指出,繼2022年和2023年的持續下行後,醫藥行業將於2024年迎來複蘇拐點,價格政策、業績、估值、持倉等均將迎來明顯改善。

方正證券分析師周超澤指出,當下醫藥行業的估值溢價水平和基金的持倉佔比都在低位徘徊,但成交額佔比在新低過後再度反彈,表明當下醫藥情緒從悲觀逐步走向樂觀,看好未來醫藥板塊的修復性機會,重視醫藥投資機遇。

而哪些細分景氣方向值得關注?

創新藥:從“量變”走向“質變”

創新藥是多數機構看好的細分方向之一。

國泰君安在2024年度策略報告中指出,中國創新藥從“量變”時代邁向“質變”時代,部分新藥展示出更大臨牀獲益潛力,國產新藥BD出海和海外獲批上市陸續兌現。目前創新藥企重磅新藥收入高速放量,研發和銷售費用指標改善,盈利能力提升,商業化進入加速收穫期。

創新藥板塊中,AD、減重市場是一衆機構較爲看好的方向。

阿爾茲海默症(AD)患者基數龐大,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羣AD患者約爲983萬,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預計2050年我國AD相關治療總費用將超過1.8萬億美元。由於AD發病機制複雜,前期上市藥物治療效果有限。

但今年,AD的藥物研發傳來好消息,基於澱粉樣蛋白假說開發的Aβ藥物有望打破AD長期以來無有效藥物的局面。據悉,美國渤健公司和日本衛材公司聯合開發的Aβ新藥侖卡奈單抗,能夠使早期AD患者認知衰退減緩27%,是近20年來首獲FDA完全批准。

平安證券分析師葉寅指出,Aβ治療藥物的崛起,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望充分激發AD診斷和治療兩端的潛在需求。國金證券則建議關注與禮來Aβ新藥多奈單抗同類靶點以及研發進展更臨牀後期的企業,例如恆瑞醫藥、先聲藥業、通化金馬等。

另一方面,減重藥物今年以來的市場表現格外亮眼。海外減肥藥龍頭諾和諾德的Wegovy供不應求,該公司市值今年來也一路扶搖直上。近期,瑞士製藥巨頭羅氏30億美元重金入局,多家國內企業也瞄準了減重領域的商機,智飛生物通過收購重慶宸安生物100%股權,從疫苗跨界到代謝類疾病領域。

方正證券在相關研報中指出,諾和諾德和禮來的GLP-1產品爲多肽藥物產業鏈打開了龐大的市場空間,帶動了整個上下游產業鏈擴張,其中龍頭CDMO公司和已經完成DMF備案的原料藥企業有望率先受益。國內方面,建議關注諾泰生物、翰宇藥業、聖諾生物、博瑞醫藥、衆生藥業等。

器械本土化進程加速

在醫療器械方面,從各家機構分析報告來看,“本土化”仍將是未來器械板塊的關鍵詞。

光大證券在年度策略報告中指出,國內產品高端創新、加速本土化替代勢在必行,國產創新器械多數品種具有較大的本土化空間。看好高端醫療器械、高端醫用耗材、科學儀器的方向。

我國醫療器械市場需求較大,多年來,國家也出臺系列政策鼓勵創新型、高端化醫療器械發展,完善產品審批註冊流程,優化市場發展環境,並有帶量採購、DRG/DIP模式等加速國產醫療器械產品的推廣和本土化進程。

目前,集採規則趨於溫和成熟。財信證券在近日發佈的研報中指出,現行集採規則更爲溫和、科學,除價格因素外,競價規則綜合考慮產品質量、市場份額、供應與配套服務等,充分考慮醫療機構使用習慣、給予臨牀更大選擇選擇空間、穩定臨牀使用格局,且尊重創新,給予高臨牀價值產品一定溢價。

在此背景下,機構進一步指出,具備臨牀價值的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可在集採下快速放量,國產品牌有望憑藉供應鏈優勢、性價比與本土臨牀創新在競爭中擴大市場份額,加速本土化進程,並實現集中度提升。

另一方面,出海也是各機構看好的方向。據國家藥監局指導編髮的《2023醫療器械藍皮書》數據顯示,我國2022年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營收約12400億元,僅佔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27%。目前國內器械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參差不齊,鮮有規模較大的代表企業海外收入佔比超30%,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方正證券分析師周超澤指出,隨着國內本土化進程的加快,國產醫療器械企業正邁向新的發展階段,開拓海外廣闊市場是企業實現進一步成長的重要路徑。具備較強的產品力基礎及海外渠道基礎的公司將具備顯著的競爭優勢,建議關注邁瑞醫療、聯影醫療、維力醫療、新產業、亞輝龍、三諾生物魚躍醫療、微創醫療、南微醫學等。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