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生

◎記者 範子萌

當前國際背景下,應當如何看待貨幣國際化、金融以及實體經濟的關係?

“在逆全球化、去金融化的大環境下,我們思考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要區別於過去40年全球化、金融化大環境下形成的慣性思維。”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12月8日在2023滴水湖新興金融年度大會“跨境金融-創新發展跨境金融,推進高水平開放”分論壇上表示。

過去40多年來,美元作爲全球儲備貨幣的一大基礎就是全球化和金融化,但這一基礎已在發生變化。“一個是逆全球化,逆全球化意味着全球經濟供給面臨的約束增加,比如說產業鏈調整、地緣政治影響,由此帶來供給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以及政府配置資源的作用增加。”彭文生說。

另一個是“去金融化”。彭文生解釋稱,這並非意味着“不要金融”,而是過去過度的金融擴張受到約束,這在宏觀上體現爲金融監管的加強和財政作用的增加。

鑑往知來。回顧數十年國際貨幣體系演變歷程,彭文生表示,國際貨幣體系變化是大週期的融合體現,過去40年金融自由化帶來的問題、資產泡沫、金融危機、貧富分化,如今面臨相關政策監管框架的調整,加強監管態勢進一步明確。類似變化在歷史上已發生過。

“在當前背景下,佈雷頓森林體系時期對於我們去思考國際貨幣體系具有一定參考意義。”彭文生說,當時,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主要依附於其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而不是其作爲金融體系的重要性。參照佈雷頓森林體系時期的美元角色,人民幣未來走向國際化的路徑,可能和市場過去40年來形成的思維框架會有所區別。

在彭文生看來,要驅動一國貨幣的國際性,金融的力量可能在下降,與此同時,實體的作用在增強。當前,就實體經濟而言,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製造業體系,是全球第一貿易大國,但是國際金融的角色相對較小。

彭文生認爲,人民幣要發揮國際貨幣的角色,關鍵是要發揮好中國實體經濟、國際貿易以及製造業第一大國的角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也不僅是國內,也要體現在跨境、國際收支等方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