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什麼是多數?

毛主席:這裏所謂多數,是不是51%呢?不是的,是90%到98%。

這裏隱含着五組正反面,

1)分化和同化。

2)一時和長久。

3)崩潰和發展。

4)理論和實踐。

5)偶然和必然。

反面

一、理論和實踐

如果只是51%,那麼只是一時多數,可能是決策(理論)的時候是多數,但在執行(實踐)的時候,已經變成少數了。

二、一時和長久

在實踐上,總是有個先易後難再易的過程,在這個困難的時候,那51%不足以支撐這段困難時期,就會陷入少數。

三、分化和同化

51%的多數,總是時時刻刻在分化的,那就意味着隨時可能跌入少數地位,假設某個事情需要多數才能成立,那麼這個事情除了在投票的過程是成立的,後面的過程,則多數是不成立的。

如果認爲51%是多數,那麼就是從好的可能性出發,這不符合辯證法立足於反面、走向正面的原則——即要從最壞的可能性出發、走向好的可能性。

四、崩潰和發展

因爲任何組織,都是一個耗散結構,崩潰總是無時無刻的存在,而要發展總是需要注入能量,如果只是51%,那麼它的崩潰總是無時無刻的,但它的發展卻需要額外的能量,所以它很快就快跌到50%以下。

五、必然和偶然

本身51%的投票結果,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假設有2個點的正向偶然性,那麼下一次就可能有2個點的負向偶然性,在連續重複多次獨立投票過程中,下次可能就是47%——這就是少數了。

所以,51%不足以稱爲多數。

正面

一般來說,2/3以上纔是多數,但如果只佔2/3的話,那麼就會經不起失敗,一失敗,這個2/3就會迅速的分化,成爲1/3或者更少。

一般來說,如果只佔2/3的話,這樣的隊伍就不能承受得起退卻,在退卻中,就會出現大量的逃亡和崩潰,這個2/3就會迅速的化化,成爲了1/3或者更少。

如果一支隊伍,既不能承受退卻、又不能承受失敗,這樣的隊伍是不能用以和現實、和敵人作鬥爭的。

2/3尚且如此,51%就更不用說了。

而在90%以上,那麼這樣的隊伍,就可以承受幾次的失敗和挫折——意味着允許一定程度上的試錯。

它的分化作用,也不明顯。

這是多數和少數的量化定義。

毛主席:除了這百分之四十,還有百分之六十,是打可以,不打也可以,隨大流。我說這就可以了嘛。因爲有百分之六十可以隨大流,可以贊成打,再加上百分之二十願意打,這不是百分之八十了嗎?就可以打了嘛。又把國際主義跟愛國主義結合起來,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你如果不提“保家衛國”,他也不贊成啊。他說,只爲了朝鮮人,不爲中國人還行啊?所以我說,是爲了保家衛國嘛,就是你要保家,你要衛國,要到那個地方去保,那個地方去衛。

在這個案例裏,80%仍然有所不夠,需要把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所以,我們認爲多數和少數的量化定義——仍然是90%以上,纔是多數。

推而廣之

正面和反面之間,如果有量化,那麼90%以上,纔算是處在正面,51%不是處在正面。

比如,一時和長久,一時佔2%到10%,那麼長久就要是一時的9倍時長以上。

比如,先鋒隊和後備隊,先鋒隊佔2%到10%,後備隊就要佔90%以上。

毛主席:沒有自衛軍的廣大發展,即無法廣大發展軍隊,無法建立鞏固根據地。因此有組織有訓練的抗日自衛軍,至少須十倍於正規軍與游擊隊。

至少須10倍於,也就是說後備隊要佔90%以上。

比如,特殊和一般,如果特殊是一,那麼一般就是10倍以上,甚至100倍的人,這樣去估計一般的總量、去要求一般的總量。

比如,局部和全局,全局是局部的9倍以上。

案例一

有個據點,敵人只有四個人。八路軍戰士看着他們逍遙自在。他們糾正說“他們那邊有四百個士兵,不是四個!”

我們下馬和戰士一塊抽起煙來。他們承認;“我們得到通知,叫我們不要去動他們。上頭說,我們端了這個堡,日本人就會派援軍來。”

這裏就是10倍以上關係。

案例二

毛主席:“敵人雖然有40多個師,近40萬人馬,分3路進犯,其實只能算3個師,4萬人馬。……可利用敵軍派系衝突,設法消滅陳誠這3個師,那麼敵人近40萬大軍,就會自行瓦解。因此,我說敵人近40萬軍隊,只能當有4萬人。”

這裏就是至少10倍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