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學中有一個“150定律”。

不管我們認識多少人,遇到多少人,真正能熟悉的人,也就一百多個,能常來常往的人,大概一二十個。

既然我們不能有太寬的社交面,那就得學會選擇社交,不必把太多的人請到自己的生命裏來。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社交,那就看看古人留下的“三個席子”的故事。

一張簡簡單單的草蓆,在不同的時候,代表不同的道理。

01

割席:道不同,不相爲謀。

東漢末年,管寧和華歆是好朋友,兼好同學。

他們一起除草,發現地裏有一塊金子。

管寧繼續除草,當什麼都沒有發生;華歆拿起金子,看了看,然後扔掉了。

過了幾天,他們同坐一張席子讀書,室外人聲鼎沸。很多人圍觀一輛豪華的馬車,馬車上有穿着禮服的人。

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繼續看書,然後拿起刀,把席子割斷。

管寧對華歆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這就是有名的“割席斷交”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是一路的人,就不要一起走下去了,還是各自分開吧。

順着故事往後看,華歆長大後,跟隨大將軍何進,出任尚書郎。在孫策手下,也幹了幾年。官渡之戰後,跟隨曹操,是曹魏政權的司徒。

管寧一心歸隱,很多人慕名而來,在他定居的地方,形成了小村落。

他耕種的地裏,有村民的牛來喫秧苗,他把牛拉到一邊,用青草餵養;村裏的井,人們爭着打水,矛盾很大,他就花錢買來打水的工具。一系列行爲,讓人們越發敬佩。

曹魏政權多次下詔,請管寧做官,都被拒絕了。

人生窮苦的時候,管寧得到了公孫度的資助。後來,管寧把這些資助,都還回去了。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說了這樣一句話:“華子魚不強幼安(管寧)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

曾經的朋友,一人做宰相,一人做農民,彼此不強求,也是最好的安排。

三觀不同,不相爲謀。人與人是有區別的,你若是不堅持做自己,還強行改變別人,這是爲難了自己,也得罪了別人。

聰明的人,讓別人做別人,讓自己做自己。在某一個路口,分道揚鑣,不必回頭。

02

避席:敬人者,人恆敬之。

孔子的弟子很多,曾子是很有名氣的一個。

有一天,孔子讓曾子坐到自己身邊,講述聖賢的理論。

曾子趕緊站起來,離開席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我不夠聰明,還請老師多教育我。”

這就是“避席”的故事。說明學生對老師的恭敬。

事實上,任何一種社交,都建立在尊敬的基礎上。

你希望別人對你笑,首先你要對別人微笑,就像嬰兒一樣,笑着過日子,到哪裏都會得到大家的追捧。

你希望有人幫助你,你就得主動去做好事,抬起你的貴手,就不怕被身邊的人孤立。

你需要被單位提拔,那就尊重上司,主動請教,而不是埋怨上司安排工作太重。

你要得到父母的愛,就要學會孝順,而不是單純地索要錢財。

就是門口的花花草草,得到了你的愛,就會綻放得更加美麗,釋放更多的香氣。

坐等別人拉一把,幾乎是不能的。就是你窮困潦倒,也只能被嗤之以鼻。

唯有站起來,主動和人互動,關係就變好了。

03

正席: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春秋時,魯國有個隱者,叫黔婁,一輩子都窮困,但是很有學問,也有名氣。

他過世的時候,曾子去哀悼,看到他的屍首上的席子,太短了,不能遮蓋全身。

曾子哭着說:“把席子斜着,能遮擋先生的身體了。”

黔婁的妻子說:“斜之有餘,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這會違背先生的生前意願的。”

曾子聽了,哭得更傷心了,也爲黔婁的品德而點贊。

黔婁年輕的時候,人品非常好,被多國的國君喜歡。魯國請他做宰相,齊國讓他做公卿。雖然他拒絕了,但是人品因此更好了。

陶淵明聽了黔婁的故事,感慨地說:“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榮,弊服仍不周。”

多年後,曾子病入膏肓了,前來探望的人很多。

有人發現,曾子身下的席子,是大夫享用的竹蓆。按照規定,這是不符合的。

於是曾子強行撐起身體,讓兒子把席子換掉。沒多久,曾子就過世了。

曾子說:“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一輩子都正直做人,已經心滿意足了。

人要得到大家的讚賞,形成巨大的朋友圈,就要不斷修正自己。做一個德能勤績廉都不錯的人,就是自己不去社交,也不會孤獨。

與其卑微地討好別人,去求助高人,不如自己努力學習,做善事。

于丹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二十一世紀工作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把你的名字變成錢。”

人品好的人,如金子一樣可貴,誰能不愛,誰能不是朋友?

04

若是說,社交有一個萬能的公式,大概是這樣的:信任少數人,不害任何人,愛所有人。

人到底不是一座孤島,在任何地方,都要不斷遇見,不斷再見,留下可以交往的一部分人。

聚聚散散是不能避免的,只有不斷修煉自己,沉澱關係,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讀懂“三個席子”的故事,對你我的社交,應該很有啓發。

終有一天,你也會成爲人羣中的一縷光。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