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聊天,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30多歲的人很多都有養老焦慮,早早地開始買保險,做規劃;反倒是60多歲的人,生生活出一副“養老跟我無關”的樣子。

關於老的體驗,30歲是風聞有你,60歲是初體驗,80歲纔是沉浸式。而越來越多的年輕老人開始給自己解套,這個套,是思想的套,認知的套。

前段時間,偶爾看了一位導遊的視頻,講的是歐洲人的養老觀,該說不說的,真是句句都戳到了我心裏....

在意大利,六七十歲的老人不叫老人,叫新年輕人。意大利老人活的有多瀟灑?抽菸,燙頭,做美甲,基本上樣樣精通。

有數據顯示,他們在着裝打扮,外出旅遊方面是各個年齡段中最肯花錢的,消費總額佔到了意大利全國消費總額的2/3。

他們每天嚴格遵守着享受一天是一天的基本方針,你很難看到他們圍着孫子轉的場景,也很難看到他們成天躺在醫院裏的樣子。

在意大利人的觀念裏,人就該自然的老去,這是對生命基本的尊重,而常年被禁錮在牀上是一種喪失人權的表現。

他們堅信: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和體驗。只要活好當下就已經很知足,很幸福了。老人查出重病,會邀請自己的孩子或者朋友一起去旅遊。寧可乾脆的死,也不願沒有尊嚴的活着。

其實,除了意大利人,同樣瀟灑的還有荷蘭老人。當你遊走在奧地利小鎮,瑞士阿爾卑斯山,法國農村,經常可以看見荷蘭車牌和荷蘭老人的身影。

在荷蘭,人們非常喜歡租房,一些有房的老人也會在退休後選擇將房子賣掉,拿着錢去買房車或者乾脆買一艘遊艇周遊世界,等玩不動了,直接回荷蘭搬進養老院。

在荷蘭,沒有房產的老人優先享受養老服務,一羣老哥們老姐們在一起也非常快樂。

而且,荷蘭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基本上不給孩子們帶娃,一個原因是孩子們從小就很獨立,就是結婚的時候,父母頂多也就給個幾千塊錢的紅包,買房買車根本談不上。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在荷蘭,有娃的父母有很長時間的帶薪年假,而且每個季度還給奶粉錢,所以這也導致了荷蘭的年輕人根本不需要老人幫忙。

歸根結底,荷蘭老人既不缺錢,也不缺時間,更不缺心境,生命實打實就剩下一件事:玩兒~

在阿姆斯特丹北部,就活躍着一個有趣的團體,他們的名字叫「 甜蜜70歲反叛俱樂部」。

他號召長者們一起進行各式活動、發揮創造力,宗旨是抵制被動和負面思考,戰勝孤獨,我動故我在!

甜蜜70俱樂部每週都會舉辦各式主題課程、創意研討會,以及兩週一次的午餐約會。除次之外,他們還會通過「 把上街這件事變好玩」吸引長者走出家門。

在俱樂部的動員組織下,年長者只要踏進這條位在繁華地帶的街道,就有許多機會和小區鄰里互動,揮別孤寂!

點一杯咖啡、一塊蛋糕,就可在餐廳逗留閒聊;美髮師和按摩師隨時等待長者蒞臨沙龍;走進二手精品交換店,交換服裝之外還可換些鄰里八卦;商店一隅有專爲老年人規劃的藝術項目活動。

俱樂部成員之一,現年85歲的萊克老先生身穿皮夾克、牛仔褲對到訪的人說:俱樂部裏沒有「孤單老人」,只有每天過得光彩活躍的「叛逆老人」。

跨越大洋,同樣身處養老行業,我們總是習慣了體恤老人,把他們當照護的對象。但想想看,養老生活的本質不外乎也是生活本身——喫喜歡的美食,聽最愛的音樂,和舒服的人相處,時不時來一場愜意的度假——就這樣沒有痕跡的老去,或許纔是人間理想吧~

說了那麼多,總結起來就一句話:老就老嘍,老也不能耽誤享受生活呀!一起來盤點更多歐洲養老觀,反正我是舉雙手贊成,看看你認同幾條?

NO.1

小病從醫,或者自己扛

大病從死,直接放棄治療

NO.2

70歲以後,不手術,不化療

不插管,不進ICU

NO.3

告訴自己的兒女

死了之後不買墓地,不買骨灰盒

直接海葬或者樹葬

NO.4

沒人照顧就去養老院

最後的時光儘可能善待自己

讓自己活的充實快樂

NO.5

不去刻意追求長壽

而是追求有尊嚴

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

NO.6

儘量花錢解決問題

不想做飯就出去喫

不想打掃衛生就可以找個清潔工

NO.7

如果生活不能自理

寧可選擇乾脆的死

不受罪也不給子女添麻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