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17:28:12 來源: 紅色記憶錄            

1947年,全面內戰爆發一年多時間,當時國民黨軍也由攻勢轉變爲守勢。3月份,胡宗南佔領了延安,蔣介石對此感到十分高興,爲了彰顯他的地位,於是他在八月份決定巡視延安。



然而,當他來到延安,參觀了毛主席所在的窯洞之後卻心緒不寧。直到他後來詢問了老農一個問題,更讓他的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拉着胡宗南高呼後悔:“我輸了!我輸了!”

那麼,蔣介石究竟在延安看到了什麼,讓他的精神備受打擊呢?

蔣介石調兵進攻延安

1947年3月,蔣介石把對中共各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收縮爲集中進攻陝甘寧和山東兩大解放區,分別實施重點進攻。

蔣介石也對這兩大重點地區下定了決心,決定使用“啞鈴戰術”,重點攻打安安,打擊中共首腦機關和軍事總部,切斷其中樞;攻擊山東,以此解除中共軍隊對長江三角洲、上海、南京的威脅,保住國民黨的首腦機關。



對於蔣介石的進攻計劃,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已經早有安排。

西北區總兵力只有兩萬人,對付胡宗南的兵力,需要用巧妙的戰法,而山東戰區,華東野戰軍實力雄厚,只要專門進攻對方的主力就可以,爲此,毛主席特意派出了彭德懷和陳毅兩位將軍來指揮。

內戰爆發之時,西北戰區是比較平靜的,蔣介石爲了維持願意和中共談判的關係,一直推遲對陝北的進攻。

此時,西北戰場一改往日的景象頓時熱鬧了起來。當時進攻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是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爲了抵抗敵人,彭德懷擔負着保衛延安的責任。

自從解放戰爭爆發以來,彭德懷看着其他戰區戰果累累,早已心裏發癢,他決定這次一定要打個翻身仗。胡宗南在近幾年來一直都是彭德懷的對手,從北伐開始,兩人處在對立局面已經有11年。



其實,胡宗南進攻延安是蓄謀已久的,且不說抗戰期間和戰後。在全面內戰開始之後,他就曾兩次向蔣介石提出進攻延安,蔣介石也肯定了他的建議後,於是把進攻延安的任務交給了胡宗南。

胡宗南自然對於蔣介石的委任洋洋得意,他知道如果打勝這場戰役,他將會獲得黨內所有人的尊重。

對於進攻延安,胡宗南志在必得,他決定首先要消滅對方的瘦身力量,如果不能消滅,戰爭物資無毫,僅拿空城就可以。

如果拿下空城,則處於被動的局面。爲此,胡宗南在進攻延安準備時就曾發誓,一定要拿下延安,取得最佳戰果。



但一個小小的胡宗南,根本敵不過毛澤東。以毛澤東爲首的中共軍委中央,恰恰給胡宗南安排了一條被動之路。

毛主席決定在延安以南西北野戰軍實行機動防禦,給敵以大量殺傷,再主動撤離該城,誘敵深入,尋機殲滅敵人。胡宗南只能被動接受毛主席的安排。

1947年3月,胡宗南調集部隊準備進攻延安。12日,南京方面的空軍開始轟炸延安,13日,兵分兩路向延安進攻,8萬多人沿着公路前進。彭德懷早已在延安以南的地區佈置兩道防線等待着胡宗南。

與胡宗南交手三天之後,西北野戰軍撤離延安城不遠的第二道防線。與此同時,中共的機關、學校、部隊已經安全轉移,羣衆也已經疏散完畢,此時的延安儼然已經成爲了一座空城。



胡宗南的兵力要比彭德懷的兵力多4倍,而且他的部隊也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士兵和軍官都是經過嚴格的訓練的,裝備也都是美國提供的。

面對兵力、裝備都高於我軍的部隊,彭德懷和毛主席沉着冷靜,靠着兩萬將士的忠誠,用戰士們的血肉之軀抵抗住了胡宗南。3月9日上午8時,國民黨右路部隊進入延安,左路軍到達三十里鋪,胡宗南最終以損失5200多人的代價,換來了一座空城。

對此,胡宗南也興奮不已,甚至將此戰視爲他的輝煌戰果。與此同時,蔣介石還致電嘉獎他:

“吾弟苦心努力,赤忱忠勇,天自有以報之也,時閱捷報,無任欣慰!”

並授以二等大綬雲麾勳章。



殊不知,他們的勝利是毛主席早已設好的圈套,那麼毛主席又是作何打算的呢?

放棄延安卻是明智之舉

延安,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但放棄延安不僅意味着中共中央被迫實施戰略轉移,同時也意味着中國共產黨苦心經營的紅色根據地將陷入敵人之手。

對於收復延安,蔣介石將其視爲一個重大的目標,他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收復延安,對政略、對外交,皆有最大意義也。”



面對軍事和政治上的雙重困境,毛主席最終做出了撤離延安的決定。爲了達到誘敵深入的目的,毛主席做出計劃,與胡宗南部主力在延安以北山區周旋,陷敵於十分疲憊、十分缺糧的困境,然後乘機集中兵力主次加以殲敵,以達到鉗制並逐步削弱胡部。

在戰略上配合其他解放區作戰,奪取西北解放戰爭勝利、毛主席知道這樣的決定對於大家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大家都認爲這麼多年來,自己一直在決心要保衛延安,保衛毛主席,現在敵人還沒來,還沒和他們打仗怎麼就撤離了呢?

然而,毛主席語重心長的一段話才讓大家幡然醒悟。我們不僅不應該和他們打,還應該主動把延安讓給他們,以蔣介石的性格,佔領了延安,他就會認爲自己勝利了,實際上只要他佔領延安,他就輸掉了這一切。



爲何這麼說呢?佔領延安,也能讓全世界證明是蔣介石背信棄義、破壞和平、發動內戰。如此一來,蔣介石首先進攻延安,也給了我們進攻南京的機會。

同時,毛主席還談到自己離開延安之後仍然會留在陝北。

其中,有兩點重要的原因。

第一,他認爲我們在延安住了已經有十幾年,一直處在和平環境中。現在一有戰爭就跑,讓他覺得對不起陝北的老鄉。毛主席決定和老鄉們共渡難關,不打敗胡宗南絕對不渡過黃河。

第二,不離開陝北是爲了拖住蔣介石,如果他留在陝北的話,也能分散蔣介石的注意力。這樣一來,蔣介石也不會把胡宗南投入別的戰場。而且我軍的兵力只有兩萬,胡宗南有二十多萬,在這樣懸殊的兵力下,毛主席留在這裏也能鼓舞士氣。



毛主席還告訴大家,蔣介石佔領延安並不是勝利,而是背上了包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之後就會倒黴。

面對敵人不斷地轟炸,彭德懷勸說毛澤東帶着中共中央儘早撤離延安,但毛主席卻堅決地說道:“我是要最後撤離延安的。”

這天晚上,毛主席在炮聲中從容地喫了晚飯,在彭德懷的一再催促下才坐上吉普車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延安。

隨着毛主席的離開,延安人走樓空,成爲了一座空城。

美國女記者斯特朗也分析了毛澤東做出這個決定的打算,她認爲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延安已經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甚至也不是他們最重要的基地了。



過去的延安是紅軍的後退之處,現在卻是他們向外擴展的根據地。

而現在對於中共來說,延安已經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所以現在撤離延安是非常有利的,如此一來,還能引誘胡宗南將其包圍殲滅。

事後,當斯特朗向毛澤東提及此事時,毛澤東也曾回答,當然還是守住這裏比較好,但如果我們丟了它,我們照樣能過。事實證明,毛澤東的預料是正確的,後來他們不僅在一年內收復了延安,也奪取了全國的勝利。

對於這段歷史,美國政府曾在1949年發表的《白皮書》中做出這樣的評述:

國民黨軍在攻佔延安曾經宣揚爲一個偉大的勝利,實則是一個既浪費又空虛、華而不實的勝利。



雖然毛主席一直在強調留在陝北的重要作用,但卻始終沒有明確中共中央的落腳之處。但對於是否留在陝北,大家有着不同的意見。

毛主席着眼於戰爭發展全局的形勢,決定“轉戰陝北”。因此,從1947 年3月18日到1948年3月23日東渡黃河,毛澤東帶領中共中央機關不斷閃轉,途經12個縣,駐留過38個村莊,而這段戰略轉移則被稱之爲“轉戰陝北”。

轉戰陝北的過程是異常艱苦和危險的,據跟隨毛主席的戰士們回憶,轉戰陝北甚至要比長征還苦。



但在這一年的時間中,大家歷經艱辛,也沒能讓胡宗南發現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行蹤。

中共中央機關八百多人的小隊伍將胡宗南的大軍拖在陝北,與彭德懷遠程配合,分而殲之,同時也緩解了其他戰場的壓力,也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提供了有利條件。

而在毛澤東離開延安之後,蔣介石來到延安參加毛澤東的窯洞時,也在精神上給予了他重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