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dr大写的人
       空白首先应当想到它的凸显作用,中国从古就有“有无相生”之说,老子还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没有“空白”之无,就没有“墨迹”之有。并且一种颜色,在对比色的背景中才会更鲜明,“万绿丛中红一点”,那一点一定很鲜明;橙色的晚霞,在湛蓝的天空才会更璀璨迷人,也是这个原因。黑白也正是一种对比色。
      书法布局是我们创作的书法作品是由正文,落款,印章三部分构成。将三个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摆放在一起,对作品全局进行的有机安排。一个书法作品中,单个字的好坏固然重要,但字的排列和组合也决定着这部作品的高下之分。

      章法布局涉及分行布白,“布白”指怎样处理点画和空白之间的关系问题。“布”是布置安排,“白”是空白。笔画和字为“黑”,没有笔画和字的地方为“白”。正如前人所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有白才能衬托黑,有黑才能显出白。

  “中国美学里面有一个原则叫做'知白守黑'。我们在临帖的时候,一开始基本上都是盯着字帖的点横撇捺等笔画去写的。其实,当你真正进入深度临写的时候,你不是盯着这个字的点画,而是一定要看到它空白的地方,进行空间分割。”

      分行布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字中的布白,二是字与字之间的布白,三是行与行之间的布白。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要创作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必须运用辩证统一的规律,根据字数多少、内容要求、书体特点、款式大小等进行筹划经营、分行布白。做到黑白相间、疏密得当、轻重相宜、揖让得体、左顾右盼、上下呼应等等。


      章法布局涉及到“行气线”。“行气”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上下左右脉络的呼应联系;“行气线”,就是贯穿在一行字中无形的重心线。每个字都有它的重心,如果将一行中的各个字重心点自上而下地连成虚线,这条虚线就是这行字的“行气线”.

怎么处理书法中的章法?邱振中认为汉字的重心在它的中轴线上,中轴线将汉字分成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将位于中轴线上汉字的重心连起来可以形成“行轴线”,它的变化构成“行气”。所以,对于汉字章法来说,将“行气线”视为一行汉字的中轴线,以它为重心书写就可以形成好的章法布局了。

但是,书法家启功认为汉字的重心不在它的中轴线上。启功说:“汉字结构最重要的规律就是中心的确定,这个中心不像其他书法家所说的在字的正中央,而是在字的正中央偏左偏上的位置,就像人的心脏在人体中心的左上方一样。中心部位笔画紧凑、穿插匀称,而后向四方扩展,必然好看。”

至于汉字“左上”的这个重心的位置到底在什么地方,启功后来又进一步总结了黄金结字律,认为它就在汉字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是启功对书法结构规律探讨的一个重要贡献。如此,我们在处理“行气线”就不能以中轴线为准了,要将单个汉字左上角的黄金分割点连起来,形成“行气线”,以它为重心进行书写,才能形成好的章法布局。

这个行气线不一定是直线,也可以参差错落,呈现为曲线状波动,以更富美感。

      高明的书法家为了避免直线的单调,往往所写诸字的重心排列组成成多种花样,整体看似水泄不通,戒备森严,其内部却是变化叵测,精彩得很!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以欧阳询《九成宫》为例,其重心并非万众一心,或特立独行,或三俩抱团;即使细分到每个单字(如'宫’),亦非直线贯穿!

     如果功力不够,不会这样参差错落地安排“行气线”,那还是依照黄金分割或中轴线设计简单的行气线,以直线布局章法更为简单。对于横向书写来说的篇章来说,还可以用帖下线书写的方法来进一步降低章法布局的难度。

   既然章法布局是衡量书法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方面,是书法家表现审美情性的手段,那么,它就是不会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书法家的审美需要、风格流派、书体要求、创作目的、创作手段、创作情趣、适用场合的不同而变化。毛笔书法师古,一般有竖式排列和横式排列两种形式,都是自右向左写;硬笔书法除了沿用毛笔书法的两种排列方式外,还有自左向右的横排格式。
   章法布局又称“布白”,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安排方式。布局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在此就介绍七种。

   (一)纵有行,横有列:即竖成行,横成列。这种书写格式布白均匀,横直相安,照应严谨,疏密得宜,是从简牍的书写格式演化发展而来的。其特点:从一行到多行,行式有定,字数有定,首尾相齐。这种结构方式既不影响字体结构的发挥,又显得整齐美观,是书法作品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格式。一般写篆书、隶书、楷书使用这种形式的比较多,唐碑和魏碑多采用这种形式。有时候还打上正方形的格子,在格子里作书,更显得整齐有致,美观而又法度。

    (二)纵有行,横无列:适用写行书和章草,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孙过庭的《书谱》都采用这种格式。楷书也有使用的,如颜真卿的《自书告身》,智永的正楷《千字文》。这说明,每一种格式都不是为哪几种字体设计的,而是根据书法家的喜好和书写的需要而定的,只不过这种格式更适合于某些字体罢了。这种格式在整齐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每一行字数不等,纵成行,横不成列,每行的字数、大小,可根据形体特点顺其自然,行距整齐,字形、字距、疏、密、大、小各尽其态,尽得自然之趣。

    (三)纵无行,横无列:这种格式有时也被称作“雨加雪”。今草和狂草多使用这种格式,尤其是狂草。这种形式最难掌握,强调字的大小参差、左呼右应,得自然之妙笔。布局要求疏、密合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不能使人感到松散、单薄;密,不能使人感到繁杂拥挤。这种格式摆脱了行与列的束缚,字与字之间笔势连带,首尾回绕,上下呼应,左顾右盼,各尽其态。通篇疏密搭配,脉络相贯,浑然一体。此书写形式是狂草书体所创,现也被其他书体所采用。如郑板桥的行书,也采用这种形式。

    (四)竖单行;作品只有竖式一行,独立成幅。少则二三字,多者五七言,或为座右铭,或为中堂,或为警句,也是书法作品中常见的格式。竖单行的字距或疏或密无一定之规,由书者根据需要而定。

    (五)独字式:一个字为一幅作品,常见的有“福”、“寿”等字。虽为独字,写好了,也会神采飞扬。四川当代书法家侯正荣先生写的“虎”字,龙飞凤舞,气势磅礴,虎威凛凛,挂在联合国大厅里,成为联合国悬挂的唯一的一个汉字,它的虎威,它的艺术,无不经常引起各国外交家们的赞叹,为中国人争了光。

   (六)横单行,右起左行式:横排单行,自右向左书写。匾额、提词、对联横批、横披等多用这种形式来写。真、草、隶、篆、行各种字体都适用,字距可大可小,可均匀一致,也可以参差变化。

    (七)横单行,左起右行式:横排单行,自左向右书写。毛笔书法多为写招牌、标语用,创作成形的书法作品,一般不用这种格式。钢笔书法多用这种格式,它是根据现代写字习惯沿用下来的。各种字体都能适用。

     行书必须掌握好这八个笔法
1、折笔 :折笔的表现形式就是方折,由一横一竖组成,通过笔锋衔接翻转,显示出棱角,相对于园转的笔画,从而达到刚建有力的气势

2、提笔:顾名思义,书写时将笔提起,使笔尖与纸的接触力度更小,与之相对的是按笔。提笔多用于出峰或笔画衔接出,另外注意,提笔不要过虚过细

3、驻笔:驻笔的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在运笔很短的转换间隙使用,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4、顿笔:顿笔,笔画末尾处停顿收笔,与之相对的是按,不同的是,顿笔要用力按,“力争笔画透过纸背为顿”就是这个道理

5、衄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6、蹲笔:蹲笔和顿笔有点类似,笔法运行方法大致,不同的是,蹲笔更轻

7、挫笔: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大都是转弯处多用,动作是先顿,然后笔锋略微提起,使笔锋转动即可

8、抢笔:空中趋势,速度要快,出峰干脆

八种笔法,看似简单,写起来还是需要讲究方法技巧,特别是注重多练多重复,掌握好技巧,方能熟悉。一起来练习吧。

临帖各有招数,效果不同。荀子有言:“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因此,围绕“理”字动脑子临帖非常关键。余临习米芾书法多年,粗浅体会有三重境界:

   一、蟹爪钩

(图2、图3)。此最常见。来源于《兰亭序》之“殊”字(图1),写法是:竖弯钩之钩笔向左出或左下方平推,然后向左上方提笔勾出。

图1 《兰亭序》中的“殊”字

图2 《虹县诗帖》中的“华”字

图3 《苕溪诗》中的“将”字

二、反向“走之”。即“走之”的底部横捺书写方向与常规写法相反,呈下覆反扣式。如《蜀素帖》中的“远”和“过”字(图4)。

                              图4 《蜀素帖》(局部)

      三、“门、月”等字右边的横折钩主要特征是横笔往右上走,竖笔如弓,向右下伸展,形成一股劲儿,蓄势,然后顿笔勾出,注意勾出的角度亦有多种。

      四、很多横折和横折钩的横画中增加提笔动作,形成一小弯(图5—6)。

       图5《复官帖》中的“同”字

       图6 《弊邑帖》中的“苟”字

    五、善用偏锋。行笔中突然往右侧发力按笔,使笔画变得丰富厚重。如图7“者”字中的“日”、“劲”字中的“力”的第二笔,图8“替”字中的“日”的第二笔。

        图7《惠柑帖》中的“者”字和《蜀素帖》中的“劲”字

       图8 《复官帖》中的“替”字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50个极具气韵的单字,最能体现其行笔特点和用笔之技巧。

      如果您将这50个单字挨个浏览10遍以上,书法审美、眼光和品位都将被拔高,而如果您细细琢磨体会,反复选临,笔底功夫必有收成!

      黄庭坚曾评米芾书法:“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末见孔子时风气耳”。前一句指出了米芾书法的优点,后一句也点出了其习气所在。知道这些我们临写心中就有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