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她所患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也就是免疫功能出了问题。中医对于红斑狼疮或其他类风湿、自身免疫疾病,在治疗方面有很大优势。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中医风湿免疫病的大家沈丕安教授曾说:“这类慢性病的中医治疗,不是治愈,是缓解,完全缓解”。他治疗的生存时间最长的红斑狼疮病人,33年了还活着,而同时期西医院住院的病人都死了。

沈老提出的“风寒湿热痰瘀毒”加“肾虚”的辨证和创新,解决了很多免疫性疾病和并发症。


我们还有类似的大批中医师,在治疗免疫病上不断有新突破。如果得了风湿免疫病的,因为这类疾病都比较复杂,一定要在医生帮助下好好治疗。

图片

如果是作为日常调理,《黄帝内经》里有很重要的一句“阳者,卫外而固也”。既然免疫功能相当于防御系统,所以中医调免疫,常重视阳气的作用。

我们日常养生层面,简单讲就是养好阳气,让身体达到一个“阴平阳秘”的状态,也就是现代医学讲的“内环境稳态”,有助于恢复和保持好的免疫功能。


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意思是说,太阳之于大自然,就像阳气之于人体。当体内的阳气不足时,人就容易罹患疾病,寿命也会缩短。人体受阳气驱动而产生各种生理活动,阳气是人体防御外邪入侵的基础与核心。

图片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抵御外邪的能力,发挥这种能力的根本,就是培固自身阳气

当下流感高发,各种病毒侵袭,我们如果给身体补足了阳气,相当于给自己罩了“金钟罩”,免疫系统会得以稳固和提升,会大幅减少感染的几率。


如何补足阳气,

给身体护上“金钟罩”



从下周开始,我们将进入三九调理的重要时期。

冬三九的调理重点,就是补阳气。尤其阳气不足、体内寒湿重的人,要抓住这个黄金期,把体内的小太阳升起来,稳定免疫系统这个“金钟罩”

给大家总结了3个低成本补阳气的方法,可以作为日常调理。

01


少食寒凉,多吃温阳食物 

图片

冬季饮食宜温不宜凉,凉东西吃进去,就要用五脏去暖它,会消耗阳气,削弱自身免疫功能。

《红楼梦》第8回里,贾宝玉欲吃冷酒时被宝钗及时劝阻;连《三国演义》里的关二爷斩华雄喝的那杯酒,也是温过的。可见冬天不吃冷食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除了少食寒凉,还要多吃温阳祛寒的食物,尤其是寒湿困脾、怕冷、不敢吃凉的人。

生姜是助阳之品,具有温通散寒、解表祛风的作用。着凉受寒了,热热地喝一碗姜汤,发发汗,寒气就发散出去了。

图片

姜和枣是一对好搭档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姜和枣的药对出现的频率多达1/3,多数是用来温暖脾胃的。用了这么多次,足以说明这对药材的有效性,也说明了脾胃属后天之本,需要温暖的必要性。

图片

经常喝杯姜枣茶,既能补体内阳气之虚以温中,又能助阳气发散以排寒眼下正是“冬藏”的好时节,将姜枣熬制成膏方来吃,滋补效果更好。


自制姜枣膏

【材料】红枣、小黄姜各1斤,桂圆、枸杞各200克,黑糖200克,搅拌机1台,蒸锅1个,带盖的玻璃罐1个

【做法】

1.红枣洗净、去核,桂圆去核,洗净,然后上锅蒸30分钟;

2.蒸红枣和桂圆的同时,把姜洗净去皮切块后放入搅拌机,加300毫升水,打成姜沫,倒入铁锅;

3.将蒸好的枣、桂圆放入冲洗干净的搅拌机,加300毫升水,打成红枣桂圆沫,倒入铁锅;

4.将黑糖和枸杞倒入铁锅,大火烧开后转小火,一边熬煮一边用铁锅铲不断顺时针搅拌,防止糊掉;

5.熬煮到膏体插筷不倒时关火,待膏体冷却后盛入玻璃瓶密封。需要时挖一勺,热水冲饮即可。

图片
图片

助阳、温中散寒的小黄姜,搭配益血补脾的大枣、桂圆肉来温补,更兼枸杞子滋养肝肾,最后再以黑糖入膏,柔和口感,有补益气血之功。

《本草纲目》所言:“生姜与枣同用,辛温益脾胃元气”,生姜+大枣,一辛一甘,合而化阳,生生流转,阳气足则气血得以温通。

这个膏方很适合阳虚、气虚、血虚体质的人,每天服用。从现在开始到春分,每天1杯,像冬阳溶化积雪一样,慢慢温化,让脾胃暖起来~

图片

广告
点击上图,入手姜枣膏👆

注意:有急性感染、炎症时暂停服用;有阴虚火旺、湿热明显时慎用;糖尿病人慎用;哺乳期、儿童需要慎用。

02


多晒太阳,向老天借能量



冬阳不比夏阳的热辣,很是温暖舒服。多晒太阳,也是增补阳气的好方法。大诗人白居易就很喜欢在冬日晒太阳,还颇有心得:
图片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负暄而坐,沐浴阳光的时候,便与大自然有了某种无声的互通,一股暖意从心底缓缓升起。

在这段时间里,多晒太阳,可以很好地排寒气、祛病邪、补元阳,提升免疫力。尤其是体质弱的老人、儿童和患有肺系疾病的人,平时尤其要注意多晒太阳。

冬三九如何晒太阳呢?最好把后背和小腹都晒一晒。


中医有“腰腹相通”的理论,经常“前后配穴”,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即腰背部穴位+胸腹部穴位协同治疗,这样腰部、腹部协同发热,前后渗透更充足。

图片

我们的背部有膀胱经和督脉督脉是阳气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膀胱经最易积聚寒湿,经络上有我们五脏六腑的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的部位。

小腹,是任脉、肾经、脾经、胃经所行之处腰骶部是督脉、膀胱经所走之处,这两处尤其需要保持气血温热、畅通无阻。

一旦缺少阳气濡养,则会气血淤滞、堵塞,日久必有寒积时间一长,腰冷腰痛、腹冷、慢性腹泻、腹胀、痛经、有血块等问题就都来了。

如果单靠晒太阳来补阳气,来化解这些问题,很可能力道不足,且很多人忙于工作,每天也未必有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可以考虑用穴位贴来代替。

给大家推荐一个超大的艾草暖腹带它由6个自发热的草本热敷贴药包,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腹部巡行的经络、穴位包裹起来。

和暖腹带搭配使用的暖腰贴,能完全覆盖腰骶部位的命门和八髎穴。

图片


这个“腰腹暖贴”组合,内里选的都是辛散温通的药,比如温经通脉、解表散寒的干姜、补阳暖元,温暖下焦的艾草、花椒等中药材。

配上外面亲肤的无纺布材质,直接贴肤使用也很安全、舒适。

如果感觉小肚子凉凉的有些疼,可以滴几滴蕲艾精油,在肚子上按摩一小会,再贴上这个腰腹贴,能进一步帮助热力渗透。

图片

广告
点击上图,入手腰腹暖贴👆

注意:有伤口,或者皮肤溃烂者慎用;过敏体质、婴幼儿、孕妇慎用;糖尿病、血液循环有障碍、以及对皮肤热敏感度较低者慎用。

03


多泡脚,温通全身经脉 

俗话说“冬天洗脚,丹田温灼”,寒从脚下起,泡脚可以温阳驱寒,热向上升,脚暖了全身都暖,阳虚、体寒者冬三九天更要多泡脚。

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温经散寒的药材,以增强效力。

伸筋草,顾名思义是舒筋活络的草药。《普济方·诸痹门·风痹》记载:“伸筋草辛温走窜下行之性,更善于治疗脚膝疼冷。”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它微苦、辛,温,归肝、脾、肾经,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多用于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在民间,它是非常常用的一味山草药,有经验的人都会使用它来治疗腰腿、疼痛的痹症。

我们自己做泡脚包,用直接入关节经络的伸筋草,再加上干姜、花椒等常用药材,能更深层地温暖筋骨、脉络乃至全身

自制驱寒泡脚包

【材料】干姜、花椒各18克,桂枝、合白芷、苍术各12克,茯苓、伸筋草、桑枝各10克,无纺布袋1个

【做法】

1.将上述材料洗净后,加入搅拌机,打成粗颗粒备用;

2.将打好的粗颗粒药材放入无纺布袋中,锅中加水3升左右,放入布袋后煎煮30分钟;

3.沥出药汁,待水变温即可泡脚,水量以漫过脚面为准;

4.每天睡前泡脚15分钟左右,水凉了就续热水,泡到后背微微发汗为佳。

图片
  • 干姜为温中散寒之要药,花椒温中止痛,辅助干姜驱散风寒;

  • 桂枝气味辛香,可温通经脉,合白芷散寒燥湿;

  • 茯苓、苍术利水渗湿,燥湿健脾,祛寒湿浊气;

  • 伸筋草、桑枝,祛风湿、通筋活络,让风寒从经脉走。

图片

整个泡脚包温中散寒、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把内侵到体内的寒气、湿气逐渐疏散掉。随着汗散发出体外,温通全身经脉,自然整个人都舒缓起来了。

寒湿、阳虚体质的人可常用它泡脚,外感寒冷后鼻塞、怕冷、四肢冰凉、不出汗、肌肉关节疼痛、睡眠不安的人,脾胃虚寒、痛风的人也适用。

泡脚的时间一般选择晚上,水温以41-42度左右,水量没过脚踝上4指(三阴交的位置)为准,泡15-30分钟,泡到全身微微透热透汗,觉得舒适为宜。

图片

广告
点击上图,入手姜寒泡脚包👆

注意:实热体质慎用。

苏东坡说:“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足浴疗法重在坚持,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样只会收效甚微。

图片

图片

除了以上3种方法,平时保持心情愉悦、多运动,也是增强阳气、提升免疫的好方法。

另外就是要多注意休息,少熬夜。再好的身体,也经不起经常熬夜,阳气都给熬没了。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宜“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如果睡不着,不妨试试静坐,每天十五分钟,全身放松。精神内守不耗散、不外越,也是收藏阳气的实用方

图片

[1]张金兰,李鲲,岳亚鹏等.从《伤寒论》参草枣姜架构探析张仲景顾护脾胃思想[J].湖北中医杂志,2022,44(01):40-4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