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她所患爲系統性紅斑狼瘡這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也就是免疫功能出了問題。中醫對於紅斑狼瘡或其他類風溼、自身免疫疾病,在治療方面有很大優勢。

圖片

圖源網絡/侵刪

中醫風溼免疫病的大家沈丕安教授曾說:“這類慢性病的中醫治療,不是治癒,是緩解,完全緩解”。他治療的生存時間最長的紅斑狼瘡病人,33年了還活着,而同時期西醫院住院的病人都死了。

沈老提出的“風寒溼熱痰瘀毒”加“腎虛”的辨證和創新,解決了很多免疫性疾病和併發症。


我們還有類似的大批中醫師,在治療免疫病上不斷有新突破。如果得了風溼免疫病的,因爲這類疾病都比較複雜,一定要在醫生幫助下好好治療。

圖片

如果是作爲日常調理,《黃帝內經》裏有很重要的一句“陽者,衛外而固也”。既然免疫功能相當於防禦系統,所以中醫調免疫,常重視陽氣的作用。

我們日常養生層面,簡單講就是養好陽氣,讓身體達到一個“陰平陽祕”的狀態,也就是現代醫學講的“內環境穩態”,有助於恢復和保持好的免疫功能。


陽氣對人體的重要性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意思是說,太陽之於大自然,就像陽氣之於人體。當體內的陽氣不足時,人就容易罹患疾病,壽命也會縮短。人體受陽氣驅動而產生各種生理活動,陽氣是人體防禦外邪入侵的基礎與核心。

圖片

我們每個人生來都具有抵禦外邪的能力,發揮這種能力的根本,就是培固自身陽氣

當下流感高發,各種病毒侵襲,我們如果給身體補足了陽氣,相當於給自己罩了“金鐘罩”,免疫系統會得以穩固和提升,會大幅減少感染的幾率。


如何補足陽氣,

給身體護上“金鐘罩”



從下週開始,我們將進入三九調理的重要時期。

冬三九的調理重點,就是補陽氣。尤其陽氣不足、體內寒溼重的人,要抓住這個黃金期,把體內的小太陽昇起來,穩定免疫系統這個“金鐘罩”

給大家總結了3個低成本補陽氣的方法,可以作爲日常調理。

01


少食寒涼,多喫溫陽食物 

圖片

冬季飲食宜溫不宜涼,涼東西喫進去,就要用五臟去暖它,會消耗陽氣,削弱自身免疫功能。

《紅樓夢》第8回裏,賈寶玉欲喫冷酒時被寶釵及時勸阻;連《三國演義》裏的關二爺斬華雄喝的那杯酒,也是溫過的。可見冬天不喫冷食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除了少食寒涼,還要多喫溫陽祛寒的食物,尤其是寒溼困脾、怕冷、不敢喫涼的人。

生薑是助陽之品,具有溫通散寒、解表祛風的作用。着涼受寒了,熱熱地喝一碗薑湯,發發汗,寒氣就發散出去了。

圖片

姜和棗是一對好搭檔

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中,姜和棗的藥對出現的頻率多達1/3,多數是用來溫暖脾胃的。用了這麼多次,足以說明這對藥材的有效性,也說明了脾胃屬後天之本,需要溫暖的必要性。

圖片

經常喝杯姜棗茶,既能補體內陽氣之虛以溫中,又能助陽氣發散以排寒眼下正是“冬藏”的好時節,將姜棗熬製成膏方來喫,滋補效果更好。


自制姜棗膏

【材料】紅棗、小黃姜各1斤,桂圓、枸杞各200克,黑糖200克,攪拌機1臺,蒸鍋1個,帶蓋的玻璃罐1個

【做法】

1.紅棗洗淨、去核,桂圓去核,洗淨,然後上鍋蒸30分鐘;

2.蒸紅棗和桂圓的同時,把姜洗淨去皮切塊後放入攪拌機,加300毫升水,打成姜沫,倒入鐵鍋;

3.將蒸好的棗、桂圓放入沖洗乾淨的攪拌機,加300毫升水,打成紅棗桂圓沫,倒入鐵鍋;

4.將黑糖和枸杞倒入鐵鍋,大火燒開後轉小火,一邊熬煮一邊用鐵鍋鏟不斷順時針攪拌,防止糊掉;

5.熬煮到膏體插筷不倒時關火,待膏體冷卻後盛入玻璃瓶密封。需要時挖一勺,熱水衝飲即可。

圖片
圖片

助陽、溫中散寒的小黃姜,搭配益血補脾的大棗、桂圓肉來溫補,更兼枸杞子滋養肝腎,最後再以黑糖入膏,柔和口感,有補益氣血之功。

《本草綱目》所言:“生薑與棗同用,辛溫益脾胃元氣”,生薑+大棗,一辛一甘,合而化陽,生生流轉,陽氣足則氣血得以溫通。

這個膏方很適合陽虛、氣虛、血虛體質的人,每天服用。從現在開始到春分,每天1杯,像冬陽溶化積雪一樣,慢慢溫化,讓脾胃暖起來~

圖片

廣告
點擊上圖,入手姜棗膏👆

注意:有急性感染、炎症時暫停服用;有陰虛火旺、溼熱明顯時慎用;糖尿病人慎用;哺乳期、兒童需要慎用。

02


多曬太陽,向老天借能量



冬陽不比夏陽的熱辣,很是溫暖舒服。多曬太陽,也是增補陽氣的好方法。大詩人白居易就很喜歡在冬日曬太陽,還頗有心得:
圖片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負暄而坐,沐浴陽光的時候,便與大自然有了某種無聲的互通,一股暖意從心底緩緩升起。

在這段時間裏,多曬太陽,可以很好地排寒氣、祛病邪、補元陽,提升免疫力。尤其是體質弱的老人、兒童和患有肺系疾病的人,平時尤其要注意多曬太陽。

冬三九如何曬太陽呢?最好把後背和小腹都曬一曬。


中醫有“腰腹相通”的理論,經常“前後配穴”,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即腰背部穴位+胸腹部穴位協同治療,這樣腰部、腹部協同發熱,前後滲透更充足。

圖片

我們的背部有膀胱經和督脈督脈是陽氣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膀胱經最易積聚寒溼,經絡上有我們五臟六腑的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的部位。

小腹,是任脈、腎經、脾經、胃經所行之處腰骶部是督脈、膀胱經所走之處,這兩處尤其需要保持氣血溫熱、暢通無阻。

一旦缺少陽氣濡養,則會氣血淤滯、堵塞,日久必有寒積時間一長,腰冷腰痛、腹冷、慢性腹瀉、腹脹、痛經、有血塊等問題就都來了。

如果單靠曬太陽來補陽氣,來化解這些問題,很可能力道不足,且很多人忙於工作,每天也未必有那麼長的時間,我們可以考慮用穴位貼來代替。

給大家推薦一個超大的艾草暖腹帶它由6個自發熱的草本熱敷貼藥包,能夠最大限度地把腹部巡行的經絡、穴位包裹起來。

和暖腹帶搭配使用的暖腰貼,能完全覆蓋腰骶部位的命門和八髎穴。

圖片


這個“腰腹暖貼”組合,內裏選的都是辛散溫通的藥,比如溫經通脈、解表散寒的乾薑、補陽暖元,溫暖下焦的艾草、花椒等中藥材。

配上外面親膚的無紡布材質,直接貼膚使用也很安全、舒適。

如果感覺小肚子涼涼的有些疼,可以滴幾滴蘄艾精油,在肚子上按摩一小會,再貼上這個腰腹貼,能進一步幫助熱力滲透。

圖片

廣告
點擊上圖,入手腰腹暖貼👆

注意:有傷口,或者皮膚潰爛者慎用;過敏體質、嬰幼兒、孕婦慎用;糖尿病、血液循環有障礙、以及對皮膚熱敏感度較低者慎用。

03


多泡腳,溫通全身經脈 

俗話說“冬天洗腳,丹田溫灼”,寒從腳下起,泡腳可以溫陽驅寒,熱向上升,腳暖了全身都暖,陽虛、體寒者冬三九天更要多泡腳。

我們還可以加入一些溫經散寒的藥材,以增強效力。

伸筋草,顧名思義是舒筋活絡的草藥。《普濟方·諸痹門·風痹》記載:“伸筋草辛溫走竄下行之性,更善於治療腳膝疼冷。”

圖片

圖源網絡/侵刪

它微苦、辛,溫,歸肝、脾、腎經,祛風除溼、舒筋活絡,多用於關節痠痛,屈伸不利。在民間,它是非常常用的一味山草藥,有經驗的人都會使用它來治療腰腿、疼痛的痹症。

我們自己做泡腳包,用直接入關節經絡的伸筋草,再加上乾薑、花椒等常用藥材,能更深層地溫暖筋骨、脈絡乃至全身

自制驅寒泡腳包

【材料】乾薑、花椒各18克,桂枝、合白芷、蒼朮各12克,茯苓、伸筋草、桑枝各10克,無紡布袋1個

【做法】

1.將上述材料洗淨後,加入攪拌機,打成粗顆粒備用;

2.將打好的粗顆粒藥材放入無紡布袋中,鍋中加水3升左右,放入布袋後煎煮30分鐘;

3.瀝出藥汁,待水變溫即可泡腳,水量以漫過腳面爲準;

4.每天睡前泡腳15分鐘左右,水涼了就續熱水,泡到後背微微發汗爲佳。

圖片
  • 乾薑爲溫中散寒之要藥,花椒溫中止痛,輔助乾薑驅散風寒;

  • 桂枝氣味辛香,可溫通經脈,合白芷散寒燥溼;

  • 茯苓、蒼朮利水滲溼,燥溼健脾,祛寒溼濁氣;

  • 伸筋草、桑枝,祛風溼、通筋活絡,讓風寒從經脈走。

圖片

整個泡腳包溫中散寒、祛風除溼、舒筋活絡,把內侵到體內的寒氣、溼氣逐漸疏散掉。隨着汗散發出體外,溫通全身經脈,自然整個人都舒緩起來了。

寒溼、陽虛體質的人可常用它泡腳,外感寒冷後鼻塞、怕冷、四肢冰涼、不出汗、肌肉關節疼痛、睡眠不安的人,脾胃虛寒、痛風的人也適用。

泡腳的時間一般選擇晚上,水溫以41-42度左右,水量沒過腳踝上4指(三陰交的位置)爲準,泡15-30分鐘,泡到全身微微透熱透汗,覺得舒適爲宜。

圖片

廣告
點擊上圖,入手姜寒泡腳包👆

注意:實熱體質慎用。

蘇東坡說:“熱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足浴療法重在堅持,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樣只會收效甚微。

圖片

圖片

除了以上3種方法,平時保持心情愉悅、多運動,也是增強陽氣、提升免疫的好方法。

另外就是要多注意休息,少熬夜。再好的身體,也經不起經常熬夜,陽氣都給熬沒了。冬日陽氣肅殺,夜間尤甚,宜“早臥遲起”。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

如果睡不着,不妨試試靜坐,每天十五分鐘,全身放鬆。精神內守不耗散、不外越,也是收藏陽氣的實用方

圖片

[1]張金蘭,李鯤,嶽亞鵬等.從《傷寒論》參草棗姜架構探析張仲景顧護脾胃思想[J].湖北中醫雜誌,2022,44(01):40-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