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 老高的南方 2023-12-10 00:03 发表于广西

收录于合集

#中医239
#伤寒论29
#刘渡舟18
#厥阴病脉证并治法7



刘渡舟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392)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呕而手足厥冷属阴盛格阳,为难治。

呕是胃气不和,“呕而脉弱”,就意味着病在里了。“小便复利”,这是一个鉴别诊断,说明水的代谢还是很好的,不可能有些停水、蓄水的症状。呕而脉弱,“身有微热”,身上还有点儿微微的发热,如果这样的情况没有什么发展,这也不算是一个难治之病,问题不大。“见厥者难治”,如果出现手足厥冷,这个就难治了。为什么难治?先有身微热,而后又出现手足厥冷,这是阴邪胜于阳气。阴邪占了主导地位,也就是说阳气不能胜阴,阴寒内盛。这个发展的趋向是阴邪盛的趋向,是阳气不利的趋向,就是正虚而邪盛,所以这个病难治。不过也不是一个不治之证。“四逆汤主之”,要急速的用四逆汤,扶阳以消阴,扶阳以去阴寒之邪。

我们讲到少阴篇的时候介绍过郭雍的《伤寒补亡论》,其中关于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和吴茱萸汤,介绍了这么几个原则。要是呕吐下利而且烦躁的,不论他是什么情况,先用吴茱萸汤。要是呕吐下利厥逆,脉微欲绝者,那就用通脉四逆汤。呕吐下利,如果出现冷、逆,赶快用四逆汤。这条就是见厥了,所以要用四逆汤治疗。

(393)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94)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两条是作对比的。一个是寒性的,一个是热性的;一个是在厥阴,一个是在少阳。

“干呕,吐涎沫”,干呕就是没吐出食物了,不吐食叫干呕。那么干呕能是一点儿东西没有吗?他也吐一点儿,吐的是什么?不吐食,而吐一些涎沫。涎沫不是食物,涎沫就是水,水液的那种东西就叫涎沫。同时还头痛,是典型的头顶痛。干呕吐涎沫,头顶痛者,是吴茱萸汤的典型症状。

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见于这么几个方面。首先见于阳明病变,“食谷欲呕者,吴茱萸汤主之”。其次就是“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这一条是见于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前讲这个吴茱萸时,我们就强调了一个问题,吴茱萸汤亦治吐,亦治下利吐利,但是它以呕吐为主,为什么要提到这样的一个论点?就是在厥阴篇上就说干呕吐涎沫,就不谈下利了,阳明篇说食谷欲呕者,也是讲呕。因此,吴茱萸汤在少阴病篇是治吐利的,但是以吐为主,那么理中丸、理中汤治吐也治下利,它是以治下利为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这是足厥阴的肝寒,肝的阴寒之邪逼迫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有邪,要影响到脾胃。胃气一上逆,就吐涎沫脏寒就容易生水,脏热就容易动风,这是阴阳、寒热变化的趋势。厥阴之邪的寒逆,它要吐涎沫,涎沫是水饮,也是一个水液。不但是吐涎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临床你要看到吴茱萸汤证,这个人还总是干呕,总有涎沫,吐之不完,你要拿一个痰桶,一会儿吐一大堆,有的就像鸡蛋清。吐涎沫,同时头还痛,有的时候头不但痛,还有点发晕。脉一般都是弦缓,弦迟,那么用“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影响胃气上逆的呕吐,吐涎沫而头痛者,非常有效我就根据这个道理,看了几个病。有个姓严的地质工作者,被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每天夜晚十一点到十二点钟,先开始发冷,就像发疟疾,胃口就痛得很厉害,然后就吐。县医院建议动手术,他不太乐意,就到我们那儿去看病。我一看他脉弦而迟,舌质也淡,舌苔有些水滑,吐涎沫,这是吴茱萸汤证。就给他开了吴茱萸汤,吃了就好了。

第394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如果也呕吐,但是发热,甚至有低热不退的,这就是阳证了。在太阳病篇就讲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证有发热,“呕而发热”,包括低热不退的。在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病人,尤其是妇女同志。恶心,口苦,发热顶多38℃,总恶心,脉弦出于寸口,像一条线,直上直下,好生闲气,胸满,打咯,小柴胡汤可好使了。“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肝和胆相表里,出现少阳证了,少阳阳证就有发热,相火郁了,所以就发热。要恶寒的,夜里恶寒的,头痛吐涎沫的,那个是吴茱萸汤证;要口苦,喜呕,胸胁苦闷,还有低热,发烧不退,那个是小柴胡汤证。一个是阴证,一个是阳证;一个是寒证,一个就带有热象。同时,在厥阴篇中提出小柴胡汤了,就说明了肝胆表里的问题。肝与胆是一个表里的关系的问题。实,实在少阳;虚,虚在厥阴。

(395)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这一条论述伤寒误用吐下,胃阳虚而致哕。

伤寒大吐大下后,“极虚”指胃阳之气虚。“复极汗出者”,因为胃阳之气虚了,阳虚就不固,所以就汗出。这个汗出是个证候,不是医生给发的汗,是自己出的汗。这样就造成人的外气怫郁,因为阳气不固了,阳虚于外了,所以这人有点儿热,这是个虚阳,是胃虚的阳气浮越在外。如果医生还用水疗,“与之水以发其汗”,叫他多喝点儿开水,要给他发汗,这样一来一出汗,“因得哕”,就得了一个哕,这个哕是“胃中寒冷故也”。这是由于胃寒,再给他发汗,胃阳更虚了。胃寒,所以作哕。胃虚可以作哕,六腑实也可以作哕。后者要是前后不利,就要泻下,要通利;前者就必须要补胃气,补阳虚,用丁英理中汤,吴茱萸汤,甚至四逆汤。

(396)

伤寒,岁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这一条论述哕而腹满的辨证与治法。

哕就是呃逆,就像膈痉挛。同时,肚子还胀满不消。如果遇见这样病,张仲景就说要“视其前后”,视就是观察,前后就是大小便,“知何部不利”,观察以后经过调查,经过了解,是小便不利还是大便不利,“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为什么?因为这属于六腑的实证,所以小便不利就是蓄水,大便不利就是腑气不通,哕而腹满,就和腹满联系起来了。

小结

厥阴病篇共五十六条。厥者极也,厥阴是阴之极,它比少阴病的阴气阴寒之邪还要重,所以叫阴之极。由于它的阴寒极盛,所以它也有一个阳气来复的条件,也就是中医常说的阴极生阳、寒极生热的转化。因此,厥阴篇就和少阴篇是不同的,这两篇的内容不能相混。由于厥阴寒极生热,阳热来复,所以它有寒热错杂之证。少阴病则没有,少阴病只有寒极的格阳、戴阳,没有寒极生热,也没有阴极生阳。

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体现在厥阴篇里就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乌梅丸证,一个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一个是麻黄升麻汤证。这三个方证虽然都是寒热并用,但是又有各自特殊的方面。乌梅丸寒热并用,它主要在酸收,所以它能够治蛔厥,能够治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并用,它主要在苦降,所以它治呕吐,是治呕吐的一个最理想的方药。麻黄升麻汤虽然也是寒热并用,但它能够宣发郁遏的阳热,所以它治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这样的一个厥利,吃这个药要出汗,汗出再解。这是寒热错杂证,是少阴篇所没有的。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厥阴病又讲究阴阳进退,寒热胜复。由于它是两极分化,有的时候寒极就生热,热复就有一个太过不及的问题。同时,寒是代表邪气,热是代表正气,寒、厥和热相互出现,厥多热少,或者是厥少热多,实际上也有点儿像寒热往来。因此,厥阴篇最大的一个特点,它的厥和热的对比、厥与热的趋向何多何少、何盛何衰,可以辨证阴阳消长的情况。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厥阴病讲究厥,厥就概括了寒热、虚实等等的不同情况。张仲景用阴阳气不相顺接这样一个病机来解释厥的机制。因此,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只要你找出阴阳两个方面盛衰的问题,那么就可以掌握住厥病的病机,从而得出治疗的方法。在厥阴篇里有三个厥,第一个是寒厥,以四逆辈治疗为主的,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与少阴病的厥基本是一致的。在这个基础上,它又提出来血虚而有寒的厥冷,这个在少阴病是没有的,只有厥阴篇有,如当归四逆汤证。第二个是热厥,一个就是白虎汤证脉滑的热厥,再一个是“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汗之,必口伤烂赤也”,那个厥就属于阳气阻隔于内,它带有一定的湿热证候出现,不能用白虎汤,而要泻下,所以有清法、有下法,这是热厥。第三个就是寒热错杂之厥,一个是包括了蛔厥在内的乌梅丸证,一个就包括伤寒大下之后的麻黄升麻汤证。总之,厥阴病篇以厥为主,它有寒厥,寒厥里又分阳虚的寒厥,血虚的寒厥;它还有热厥,热厥里有清法的热厥,下法的热厥;它还有寒热错杂的厥,一个是乌梅丸证,一个是麻黄升麻汤证。

第四个特点是下利。下利也分寒热、阴阳、虚实。寒性下利用四逆辈,热性下利用白头翁汤。热性下利的特点一是口渴,一是下重。厥阴篇还有实性下利,呕、澹语、腹满、下利,用小承气汤。寒热错杂下利用麻黄升麻汤和乌梅丸。

—完—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南方的声音传得更远


往期精彩回顾


慢慢走,慢慢相遇👍🏻


——老高的南方中医知识分享,转载请标明出处,非原作者拒绝标注原创,对原址搬运(复制粘贴)者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