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二首 · 其一》

這是高適筆下傳唱度最廣的一首詩,作爲“四大邊塞詩人”之一,你會覺得這很奇怪,他口口相傳的詩作,竟然不是寫邊塞的。

但如果通讀高適的一生,或許你就能理解,爲何他筆下最火的詩是寫給朋友的送別詩?

佛說,事有因果,我們老百姓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個人有怎樣的初心,他基本就會有怎樣的結局。

高適能成爲盛唐詩人中,唯一一個封侯的,和他一生的經歷息息相關。

而他一生的關鍵詞,就兩個字:朋友!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朋友有兩種。

一種是有趣的,但無益,他們只能陪你風花雪月,可辦事不行;

一種是有益的,但無趣,他們平時基本不聯繫你,但有事真上。

所以很多人都不理解,心理上也無法接受,爲何李白入獄時,正經歷人生高光時刻的高適,卻沒有施以援手?

因此電影《長安三萬裏》刻意美化了李白和高適之間的友誼,杜撰出了高適給郭子儀寫信救李白的曲折橋段,實際上就是情感上的意難平。

幾乎所有人主觀上都認爲,李白和高適感情那麼好,他救李白是天經地義的事。

可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理所當然啊!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首先大家就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李白和高適真的像電影裏演的那麼好嗎?

我們都知道,李白朋友遍天下,連和縣令汪倫都能稱兄道弟,詩也寫得情深似海,千尺桃花潭都沒有他們感情深。假如汪倫沒有送他八匹名馬、官錦十緞,事情可能就是另一個樣子了!畢竟那可是價值幾十萬金。

同時我們還知道,如果一個人對誰都友善,那麼他就把誰都不放在心上。

李白鋃鐺入獄時,他的“小迷弟”杜甫寫了許多書信和詩給他,並多方打探他的消息。可是自東魯一別後,15年過去了,李白從未給杜甫寫過詩,也未曾提及杜甫一句。他最後留給杜甫的詩句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而李白和高適之間的友誼,完全是通過杜甫建立起來的,算是朋友的朋友。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高適出身於“渤海高氏”,算是名門望族,但唐初已經沒有了渤海郡,高適頂多算沒落的貴族。

他的祖父高侃是初唐的名將,戰功赫赫,所以高適從小的志願是追隨祖父的腳步,爲大唐建功立業。寫詩,僅僅是他的副業,或者業餘愛好。

可是玄宗初年,天下太平,文士更受重視,高適的一身本領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長安三萬裏》中演,高適木訥,有點笨,甚至還有口吃,關於這一點,是沒有實據可證的,更多的是爲了突出李白。

而且,如果高適真是這樣,他就沒辦法結交那麼多優秀的人,後來也無法在“安史之亂”前後建功立業。

19歲時,高適曾至長安,渴望結識一些名士,此時的李白還在大匡山跟隨趙蕤學習“縱橫術”,而杜甫才7歲。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但高適的初次遊歷並不順利,甚至備受打擊,於是鎩羽而歸,定居在宋州,在那裏種田捕魚,躬耕自給。

這種生活,高適整整過了10年,直到而立之時,適逢契丹權臣弒殺契丹王李邵固,邊境有戰亂,高適才北上燕趙,尋找投戎的機會。

遺憾的是,此時他的履歷還太過於單薄,幾乎沒有人拿他當回事,於是再次失望而歸。

這期間,高適最大的收穫就是結識了王之渙、王昌齡,三個盛唐最出名的邊塞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不但留“旗亭畫壁”之美談,高適還曾遠赴薊北看望過王之渙。

所以我們還是說,親戚有遠近,朋友有厚薄,高適、王昌齡、王之渙三個人,像哥們一樣相處,經常一起醉飲,浪跡江湖,感情自然就深厚。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公元735年,高適再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未能中第,但結識了張旭,社交圈逐漸擴大。

公元739年,高適又結識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朋友,就是時任監察御史的房琯,和裘馬輕狂四處溜達的杜甫。

房琯升任宰相後,著名樂師董庭蘭爲門客,董庭蘭就是董大,“天下誰人不識君”,他們之間都有很深的交集。包括杜甫後來從左拾遺任上被貶,也是因爲參與營救房琯。

公元743年,高適又結識了北海太守李邕,得李邕賞識。李白也曾拜訪過李邕,卻被李邕嘲諷,因此寫下了: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次年,李白出翰林,在洛陽遇見了杜甫,兩個人約好了一起漫遊梁宋,於是杜甫就把高適介紹給了李白,三個人在梁園暢飲,李白留“千金買壁”之典。

之後,三個人又一起逛了大梁城。

兩年後,應李邕之邀,高適與杜甫、李白前去宴飲,至於李白去沒去,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但從交集的資料來看,李白是沒有赴宴的。因爲這次聚會很特別,席間李邕對杜甫大爲褒獎,因爲李邕很崇拜杜甫的爺爺杜審言。

杜甫曾在詩中寫: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值得一說的是,宴會散了以後,高適並沒有離開,而是跟隨李邕去了北海郡,可見關係非同尋常。

假設這次聚飲李白也在,一些資料會有記載的,畢竟這幾乎是盛唐最頂尖幾個文士了。

離開北海郡後,高適就在睢陽遇見了董大,兩個人把酒言歡,董大請他喫了飯,因爲當時高適很窮: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從這開始,李白和高適、杜甫就再無交集,實際上算起來,最多也就見過兩三次面,相處的時間不會超過兩個月。

這樣的友情,即便不是萍水相逢,也不會有多深,李白他們在一起做過最多的事,就是喝酒,缺乏共同經歷。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歲月驚鴻,一晃高適就49歲了,馬上就到了知命之年。

這時候他遇見了一個貴人,就是睢陽太守張九皋、宰相張九齡的弟弟,他推薦高適入仕,高適應有道科高中,授封丘尉,從此開始步入仕途。

但縣令屬下僚,所以高適做得並不開心,他最渴望的還是武職,因此他就又去了薊北,完成了一次送兵的任務。

公元752年,高適辭去了官職,至長安後與崔顥、儲光羲、綦毋潛、岑參、杜甫、薛據、岑參等人一起宴飲,同時決定赴河西去找哥舒翰。

這是改變他一生命運的決定。

幾經周折後,高適終於見到了哥舒翰,哥舒翰對他大爲讚揚,甚至還帶他一起回京面聖,屢次向玄宗李隆基提起高適。

岑參第一次出塞詩,途經河西,高適和嚴武爲他餞行,因此岑參寫: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然後安祿山就反了,“安史之亂”正式爆發,高適逐步登上歷史舞臺,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晚年的李隆基,昏庸無能,出了很多餿主意,比如哥舒翰打算堅守潼關,可李隆基聽信讒言,非得讓他出擊,結果戰敗,哥舒翰被俘。

高適一路逃回長安,立馬向李隆基諫言,請求拿出皇宮內倉庫裏的財物,招募死士,堅壁清野。高適甚至立下軍令狀,長安失守,自己願人頭落地。

可是李隆基並沒有聽從高適的建議,最後倉促出逃,避難蜀中。

於是,高適又一路追了過去,再次諫言嚴整軍紀,這次李隆基信了,升高適爲侍御史。然而李隆基入蜀後再出昏招,讓諸王自行任命屬官和本路郡縣官,藩鎮一旦割據,互不能爲左右,甚至各位皇子相互猜忌,必然大亂。

所以高適再次諫言,萬萬不可分城自治,李隆基還是不聽,於是太子李亨就在靈武登基了,稱帝后纔派使者前來受禪。

李亨手下是有謀士的,比如李泌李長源,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那個小道士,他讓李亨召永王李璘入蜀,李璘抗命不從,想自立爲王。

李亨早就聽聞高適有才,就召他進諫,共商國是。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高適獻策後,授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領廣陵等十二郡,前去討伐永王璘,沒費什麼勁,就把永王打得落花流水。

當時李白就在永王麾下,於是一起被俘,在獄中,李白寫信求助高適,還給高適寫了詩,極其委婉,自然也是盛讚一番高適的功績:

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採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

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但是高適並有出手搭救,一是因爲新帝剛登基,正在處罰大批失節不忠的官員,連王維都差點被殺,而李白犯的是“謀逆罪”,高適這個時候爲李白說話,自己受牽連不說,李白必死無疑。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其次,從友情上來說,高適和李白真沒那麼好。還有重要的一點是,高適之所以能那麼快打敗永王璘,是因爲他曾給永王璘帳下的將領都悄悄寫了信,給他們分析了形勢,然後從內部瓦解。

李白當時是永王的謀士,他不但沒看清形勢,還在詩中有忤逆之言,這搞不好是要連坐的,高適不敢救也無法救。

換句比較現實的話說: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實際上真正救李白的人,是宰相崔渙和御史中丞宋若思,但也僅僅是免去死罪,流放夜郎。

就在此時,杜甫、岑參也紛紛投奔唐肅宗,得官。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安祿山死後,局勢逐漸穩定住,所以高適遭妒,被權宦李輔國讒言詆譭,貶爲東都太子府少詹事,後轉彭州刺史。

這一年,杜甫已經出朝,流落到成都,高適關心杜甫的生活,有詩《贈杜二拾遺》,並對他進行了資助。

杜甫和高適也是不客氣,窮到填不飽肚子時,就給高適寫詩:

“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飢寒。爲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

因此收到高適所贈的物資、銀財後,杜甫又寫: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這樣的朋友,纔是真正的朋友,心無罅隙,坦誠相待。高適落魄時,杜甫就勸慰過他:

“男兒功名遂,亦在老大時。常恨結歡淺,各在天一涯”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後來高適得重用,杜甫又寫:

“時來如宦達,歲晚莫情疏;相看過半百,不寄一行書”

這是在提醒他,不要升了官就忘了老朋友,要多多和舊友聯繫。若不是真的關係莫逆,杜甫自然不會這般直言的。

而且,杜甫寫給高適的,還有一首更感人的詩:

“行色秋將晚,交情老更親。天涯喜相見,披豁對吾真”

因此,高適一直在幫助杜甫,從彭州轉蜀州刺史後,高適立馬就給杜甫寫了詩,題爲《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從這首詩中流露出的感情,就能看出誰和誰是真朋友。在詩中,高適不僅表達了思念之情,也更加關心他現在的生活,更不忘杜甫心中的理想。

尊重、理解,是友情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高適晚年這首詩,現實: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

杜甫見到這首詩後,老淚縱橫,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

遺憾的是,此時的高適已經步入了人生晚年,距離去世還有三載。唐代宗即位後,高適以63歲高齡再次領兵親征,兩年後因年事已高,奉召回京,授刑部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海縣侯。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高適與世長辭。

公元770年,杜甫去世前夕整理詩稿,再讀高適寫給自己的《人日寄杜二拾遺》,含着淚回酬了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

嗚呼壯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動寥廓。

嘆我悽悽求友篇,感時鬱郁匡君略。

這樣的感情,總是讓人很觸動,青年時相識,都曾落魄,都曾輝煌,然後一路同行,相扶相攜到晚年,也許正如杜甫所言:行色秋將晚,交情老更親!

縱觀高適的一生,近50歲才得功名,55歲才嶄露頭角,浪跡江湖大半生,能讓他支撐下去的,唯有“朋友”二字。

遇見王之渙、王昌齡,他人生有了知己;遇見張九皋,他人生有了貴人;遇見哥舒翰,他人生有了伯樂。

而遇見杜甫,他餘生的路不再孤單:與子同袍,豈曰無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