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 · 其一》

这是高适笔下传唱度最广的一首诗,作为“四大边塞诗人”之一,你会觉得这很奇怪,他口口相传的诗作,竟然不是写边塞的。

但如果通读高适的一生,或许你就能理解,为何他笔下最火的诗是写给朋友的送别诗?

佛说,事有因果,我们老百姓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有怎样的初心,他基本就会有怎样的结局。

高适能成为盛唐诗人中,唯一一个封侯的,和他一生的经历息息相关。

而他一生的关键词,就两个字:朋友!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朋友有两种。

一种是有趣的,但无益,他们只能陪你风花雪月,可办事不行;

一种是有益的,但无趣,他们平时基本不联系你,但有事真上。

所以很多人都不理解,心理上也无法接受,为何李白入狱时,正经历人生高光时刻的高适,却没有施以援手?

因此电影《长安三万里》刻意美化了李白和高适之间的友谊,杜撰出了高适给郭子仪写信救李白的曲折桥段,实际上就是情感上的意难平。

几乎所有人主观上都认为,李白和高适感情那么好,他救李白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理所当然啊!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首先大家就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李白和高适真的像电影里演的那么好吗?

我们都知道,李白朋友遍天下,连和县令汪伦都能称兄道弟,诗也写得情深似海,千尺桃花潭都没有他们感情深。假如汪伦没有送他八匹名马、官锦十缎,事情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了!毕竟那可是价值几十万金。

同时我们还知道,如果一个人对谁都友善,那么他就把谁都不放在心上。

李白锒铛入狱时,他的“小迷弟”杜甫写了许多书信和诗给他,并多方打探他的消息。可是自东鲁一别后,15年过去了,李白从未给杜甫写过诗,也未曾提及杜甫一句。他最后留给杜甫的诗句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而李白和高适之间的友谊,完全是通过杜甫建立起来的,算是朋友的朋友。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高适出身于“渤海高氏”,算是名门望族,但唐初已经没有了渤海郡,高适顶多算没落的贵族。

他的祖父高侃是初唐的名将,战功赫赫,所以高适从小的志愿是追随祖父的脚步,为大唐建功立业。写诗,仅仅是他的副业,或者业余爱好。

可是玄宗初年,天下太平,文士更受重视,高适的一身本领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长安三万里》中演,高适木讷,有点笨,甚至还有口吃,关于这一点,是没有实据可证的,更多的是为了突出李白。

而且,如果高适真是这样,他就没办法结交那么多优秀的人,后来也无法在“安史之乱”前后建功立业。

19岁时,高适曾至长安,渴望结识一些名士,此时的李白还在大匡山跟随赵蕤学习“纵横术”,而杜甫才7岁。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但高适的初次游历并不顺利,甚至备受打击,于是铩羽而归,定居在宋州,在那里种田捕鱼,躬耕自给。

这种生活,高适整整过了10年,直到而立之时,适逢契丹权臣弑杀契丹王李邵固,边境有战乱,高适才北上燕赵,寻找投戎的机会。

遗憾的是,此时他的履历还太过于单薄,几乎没有人拿他当回事,于是再次失望而归。

这期间,高适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王之涣、王昌龄,三个盛唐最出名的边塞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但留“旗亭画壁”之美谈,高适还曾远赴蓟北看望过王之涣。

所以我们还是说,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三个人,像哥们一样相处,经常一起醉饮,浪迹江湖,感情自然就深厚。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公元735年,高适再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未能中第,但结识了张旭,社交圈逐渐扩大。

公元739年,高适又结识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朋友,就是时任监察御史的房琯,和裘马轻狂四处溜达的杜甫。

房琯升任宰相后,著名乐师董庭兰为门客,董庭兰就是董大,“天下谁人不识君”,他们之间都有很深的交集。包括杜甫后来从左拾遗任上被贬,也是因为参与营救房琯。

公元743年,高适又结识了北海太守李邕,得李邕赏识。李白也曾拜访过李邕,却被李邕嘲讽,因此写下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次年,李白出翰林,在洛阳遇见了杜甫,两个人约好了一起漫游梁宋,于是杜甫就把高适介绍给了李白,三个人在梁园畅饮,李白留“千金买壁”之典。

之后,三个人又一起逛了大梁城。

两年后,应李邕之邀,高适与杜甫、李白前去宴饮,至于李白去没去,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交集的资料来看,李白是没有赴宴的。因为这次聚会很特别,席间李邕对杜甫大为褒奖,因为李邕很崇拜杜甫的爷爷杜审言。

杜甫曾在诗中写: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值得一说的是,宴会散了以后,高适并没有离开,而是跟随李邕去了北海郡,可见关系非同寻常。

假设这次聚饮李白也在,一些资料会有记载的,毕竟这几乎是盛唐最顶尖几个文士了。

离开北海郡后,高适就在睢阳遇见了董大,两个人把酒言欢,董大请他吃了饭,因为当时高适很穷: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从这开始,李白和高适、杜甫就再无交集,实际上算起来,最多也就见过两三次面,相处的时间不会超过两个月。

这样的友情,即便不是萍水相逢,也不会有多深,李白他们在一起做过最多的事,就是喝酒,缺乏共同经历。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岁月惊鸿,一晃高适就49岁了,马上就到了知命之年。

这时候他遇见了一个贵人,就是睢阳太守张九皋、宰相张九龄的弟弟,他推荐高适入仕,高适应有道科高中,授封丘尉,从此开始步入仕途。

但县令属下僚,所以高适做得并不开心,他最渴望的还是武职,因此他就又去了蓟北,完成了一次送兵的任务。

公元752年,高适辞去了官职,至长安后与崔颢、储光羲、綦毋潜、岑参、杜甫、薛据、岑参等人一起宴饮,同时决定赴河西去找哥舒翰。

这是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

几经周折后,高适终于见到了哥舒翰,哥舒翰对他大为赞扬,甚至还带他一起回京面圣,屡次向玄宗李隆基提起高适。

岑参第一次出塞诗,途经河西,高适和严武为他饯行,因此岑参写: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然后安禄山就反了,“安史之乱”正式爆发,高适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晚年的李隆基,昏庸无能,出了很多馊主意,比如哥舒翰打算坚守潼关,可李隆基听信谗言,非得让他出击,结果战败,哥舒翰被俘。

高适一路逃回长安,立马向李隆基谏言,请求拿出皇宫内仓库里的财物,招募死士,坚壁清野。高适甚至立下军令状,长安失守,自己愿人头落地。

可是李隆基并没有听从高适的建议,最后仓促出逃,避难蜀中。

于是,高适又一路追了过去,再次谏言严整军纪,这次李隆基信了,升高适为侍御史。然而李隆基入蜀后再出昏招,让诸王自行任命属官和本路郡县官,藩镇一旦割据,互不能为左右,甚至各位皇子相互猜忌,必然大乱。

所以高适再次谏言,万万不可分城自治,李隆基还是不听,于是太子李亨就在灵武登基了,称帝后才派使者前来受禅。

李亨手下是有谋士的,比如李泌李长源,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那个小道士,他让李亨召永王李璘入蜀,李璘抗命不从,想自立为王。

李亨早就听闻高适有才,就召他进谏,共商国是。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高适献策后,授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前去讨伐永王璘,没费什么劲,就把永王打得落花流水。

当时李白就在永王麾下,于是一起被俘,在狱中,李白写信求助高适,还给高适写了诗,极其委婉,自然也是盛赞一番高适的功绩: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但是高适并有出手搭救,一是因为新帝刚登基,正在处罚大批失节不忠的官员,连王维都差点被杀,而李白犯的是“谋逆罪”,高适这个时候为李白说话,自己受牵连不说,李白必死无疑。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其次,从友情上来说,高适和李白真没那么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高适之所以能那么快打败永王璘,是因为他曾给永王璘帐下的将领都悄悄写了信,给他们分析了形势,然后从内部瓦解。

李白当时是永王的谋士,他不但没看清形势,还在诗中有忤逆之言,这搞不好是要连坐的,高适不敢救也无法救。

换句比较现实的话说: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实际上真正救李白的人,是宰相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但也仅仅是免去死罪,流放夜郎。

就在此时,杜甫、岑参也纷纷投奔唐肃宗,得官。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安禄山死后,局势逐渐稳定住,所以高适遭妒,被权宦李辅国谗言诋毁,贬为东都太子府少詹事,后转彭州刺史。

这一年,杜甫已经出朝,流落到成都,高适关心杜甫的生活,有诗《赠杜二拾遗》,并对他进行了资助。

杜甫和高适也是不客气,穷到填不饱肚子时,就给高适写诗: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因此收到高适所赠的物资、银财后,杜甫又写: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心无罅隙,坦诚相待。高适落魄时,杜甫就劝慰过他: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后来高适得重用,杜甫又写:

“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疏;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

这是在提醒他,不要升了官就忘了老朋友,要多多和旧友联系。若不是真的关系莫逆,杜甫自然不会这般直言的。

而且,杜甫写给高适的,还有一首更感人的诗: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

因此,高适一直在帮助杜甫,从彭州转蜀州刺史后,高适立马就给杜甫写了诗,题为《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从这首诗中流露出的感情,就能看出谁和谁是真朋友。在诗中,高适不仅表达了思念之情,也更加关心他现在的生活,更不忘杜甫心中的理想。

尊重、理解,是友情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高适晚年这首诗,现实: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杜甫见到这首诗后,老泪纵横,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遗憾的是,此时的高适已经步入了人生晚年,距离去世还有三载。唐代宗即位后,高适以63岁高龄再次领兵亲征,两年后因年事已高,奉召回京,授刑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高适与世长辞。

公元770年,杜甫去世前夕整理诗稿,再读高适写给自己的《人日寄杜二拾遗》,含着泪回酬了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

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

这样的感情,总是让人很触动,青年时相识,都曾落魄,都曾辉煌,然后一路同行,相扶相携到晚年,也许正如杜甫所言: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纵观高适的一生,近50岁才得功名,55岁才崭露头角,浪迹江湖大半生,能让他支撑下去的,唯有“朋友”二字。

遇见王之涣、王昌龄,他人生有了知己;遇见张九皋,他人生有了贵人;遇见哥舒翰,他人生有了伯乐。

而遇见杜甫,他余生的路不再孤单: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