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是针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监测并进行分析与评估,进而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健康咨询、方法指导及相应 干预叨。健康管理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最终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提升个人健康指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发生率。

传统中医的"治未病"理念,阐释了防治一体化的大健康理念与 21 世纪的医学发展模式相契合。并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学术界对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其应用进行了颇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治未病”思想理论溯源、“治未病”的临床应用 、“治未病”有关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治未病”促进健康管理的路径研究较少。

本文从“治未病”理念角度对居民健康管理的文化观、养生模式和健康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治未病”理念对居民健康管理的影响和价值。

中医“治未病”理念引导健康管理的文化观

健康的文化观是健康管理的前提条件文化是认知的基础,健康文化是指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健康的观念、健康知识、相关制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意识形态相对应的行为方式。其核心理念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即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健康是重要的人力资本。

健康不仅是为了消除疾病或羸弱,而是在体格、精神与社会维度的完全健康状态健康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 以协调人与自然和疾病斗争为核心,在防治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根据“知信-行"理论模式,健康文化通过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进而可改变人们的健康信念,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健康文化通过提升认知指导人们规避风险,向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等,对居民健康管理方式的选择及居民整体健康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治未病"理念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 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密码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医药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挨病观和防治观,并深远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

《周易》中强调“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其中“预防"即会有”治未病"之意义。《道德经了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示人与天地同气,人体与宇宙紧密相联系,所以说人体小宇宙,自然大宇宙,这就是“天人合-"的整体观念。

因此古人倡导万事万物应顺庞自然规律顺势利导。《亲间 四气调神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 谓也。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思想的高度概括。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顺从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四此可以说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防患于未然”“中 正和谐”及“整体性思维”等哲学观和解证思维始终指导着后人的认知和行为。在生活和疾病预防中形成了“未病先防”“欲病数萌”“既病防变”“套后防复为主的传统思想理念,与之相庞的,“平衡阴阳”“扶正避邪”“既病防变”等基本治疗 原则也被围人所推崇并始终坚持,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的中医养生保健适官技术与方法。

这一贯穿中医文化传播、疾病预防和临床实践指导全领域的学术体系,极大地促进了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临床庞用CD。中医药“治未病"”理论,正是基于这一传统文化而来。顺庞四时阴阳之变化是“治未病"理念的主要内涵,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治未病”理念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这是古人对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高度认知。“治未病"最终的方法是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并顺庞自然万物运行规律[图。中 医“治未病”思想反映了 中华文化的忧患意识及顺应自然的思想,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医"治未病"理念引领中医健康养生模式

“治求病”理念指导下的中医养生模式 古今医家对“”治未病"理念的不断总结,透步形成了“未病养生 、欲病治萌、已病早治、擅后调摄”的思想体系,以及在此指导下的防病治病理念和养生方法。

在未病养生,欲病治萌层面,主张通过合理膳位.适度的运动最炼、规律作息、消陈烟酒等不良个人嗜好,以此来维持人体的阴阳协调,提高人体的防御系统的功能,防止外邪的入慢,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养生目的,维护“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从安来的人体健康状态。

主要方法包括位养、药物、针灸、推章、气功等。在中医养生方法与技术的治疗中,“已病防变"思维贯穿于理法方药各个环节之中。如运用药物、针灸、推章等治疗方法“先 安其未受邪之地”,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包括合理均衡的饮食、慎避外邪等病后调护方法。“蓬后调摄"也是”治未病”理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挨病初愈,邪气未尽,正气未复,阴阳未平,脏腑功能衰惫,必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挨病的复发。塞后复病主要有感邪复病劳复、位复及药复等情况。《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学复病脉证并治”明确提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易致劳复、食复之变。提示疾病初愈,要调适起居、避免过座劳气、饮位有节和慎位补药等。这些养生理念和方法符合中国居民的生命观和生活观,在 居民健康行为养成过程中易于被接受和采纳。

中医“治求病”理念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也证实“治未病"”理念及其方法在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治未病”对人群精神状况、缓解压力、疲劳、增强免疫 力等方面有着显萎的作用。

健康体检时通过中医思维辨析个人体质,结合当前身体状态,制定全面个体化的“治未病"调制方案,有助于缓解人群的亚健康状态叼。对高血压的治疗,研究证实基于治未病"理念的中医药干预,通过“既病防变"和“捷后防复”等环节调控,可 降低血压水平,控制血压的波动维持稳定的体质状态,提升临床依从性,临床价值较高。

对中风的治疗,基于“治未病"理念,针对未病、既病、已病三个层面随因制宜,在不同的治疗时机对中风的危险过亲进行干预,可有效预防疾病发生 发展。有警者结合遗传易感性将”治未病”理念运用于及糖尿病不同阶段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减缓了病情进展,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体现了“治未病"全周期全方位预防治疗糖尿病的新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疾病从“治未病"层面进行干预,延缓挨病的进展,提高了健康指数。

中医"治未病"理念促进居民健康行为

“治求病”理念融入国家政策 自 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共制定了 32 份关于“治未病”的国家政策文件,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机构,表明对“治未病"理念的运用与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

党的十七大作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美系干家万户幸福,要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一2010 年)了,提出在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等设立“治未病"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治未病"服务点,透步形成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并建立以中 医理论为指导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体系。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一2020 年)就“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了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积极 应用现代技术方法,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 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 保障模式。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了以及“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了再次提出要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租升级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对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积极探索构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其有重要意义。

结语

“治未病”理念是中医的独特思想,构建了自身的学科特色,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健康理念从“重治轻防”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方法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与应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中医“治未病”将在推动疾病防治关口前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治未病”理念的不断完善发展,必将会对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更深厚的影响,并更有效地转化到实践之中。当然我国的“治未病”政策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治未病”的宣传 不 够 贴 近 居 民 生 活,社 会 的 认 知 度 有 待 提高;缺乏持续投入的机制,影响“治未病”工程的持续发展;缺乏对“治未病”服务的有效评价、监督机制等。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居民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治未病”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并促进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