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是針對健康人羣、亞健康人羣、疾病人羣的常見危險因素進行綜合監測並進行分析與評估,進而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健康諮詢、方法指導及相應 干預叨。健康管理是爲了預防疾病的發生,避免疾病進一步發展,最終通過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提升個人健康指數,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降低疾病發生率。

傳統中醫的"治未病"理念,闡釋了防治一體化的大健康理念與 21 世紀的醫學發展模式相契合。並符合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學術界對中醫“治未病”理念及其應用進行了頗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治未病”思想理論溯源、“治未病”的臨牀應用 、“治未病”有關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對“治未病”促進健康管理的路徑研究較少。

本文從“治未病”理念角度對居民健康管理的文化觀、養生模式和健康行爲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述“治未病”理念對居民健康管理的影響和價值。

中醫“治未病”理念引導健康管理的文化觀

健康的文化觀是健康管理的前提條件文化是認知的基礎,健康文化是指人們對健康的認知、健康的觀念、健康知識、相關制度等意識形態,以及與意識形態相對應的行爲方式。其核心理念主要包 括三個方面,即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礎健康是重要的人力資本。

健康不僅是爲了消除疾病或羸弱,而是在體格、精神與社會維度的完全健康狀態健康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是 以協調人與自然和疾病鬥爭爲核心,在防治疾病、維護和增進健康的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與物質成果的總和。根據“知信-行"理論模式,健康文化通過提升人們的認知水平進而可改變人們的健康信念,從而促進健康行爲的形成。

健康文化通過提升認知指導人們規避風險,向健康的生活方式轉變、減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爲等,對居民健康管理方式的選擇及居民整體健康素養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治未病"理念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 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密碼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中醫藥文化形成了獨特的自然觀、生命觀挨病觀和防治觀,並深遠地影響着國人的生活方式。

《周易》中強調“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其中“預防"即會有”治未病"之意義。《道德經了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示人與天地同氣,人體與宇宙緊密相聯繫,所以說人體小宇宙,自然大宇宙,這就是“天人合-"的整體觀念。

因此古人倡導萬事萬物應順龐自然規律順勢利導。《親間 四氣調神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 謂也。這是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思想的高度概括。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順從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就能與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發展。

四此可以說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防患於未然”“中 正和諧”及“整體性思維”等哲學觀和解證思維始終指導着後人的認知和行爲。在生活和疾病預防中形成了“未病先防”“欲病數萌”“既病防變”“套後防復爲主的傳統思想理念,與之相龐的,“平衡陰陽”“扶正避邪”“既病防變”等基本治療 原則也被圍人所推崇並始終堅持,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的中醫養生保健適官技術與方法。

這一貫穿中醫文化傳播、疾病預防和臨牀實踐指導全領域的學術體系,極大地促進了 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傳播和臨牀龐用CD。中醫藥“治未病"”理論,正是基於這一傳統文化而來。順龐四時陰陽之變化是“治未病"理念的主要內涵,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治未病”理念的主要思路和方法,這是古人對自然萬物運行規律的高度認知。“治未病"最終的方法是認識掌握自然規律,並順龐自然萬物運行規律[圖。中 醫“治未病”思想反映了 中華文化的憂患意識及順應自然的思想,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醫"治未病"理念引領中醫健康養生模式

“治求病”理念指導下的中醫養生模式 古今醫家對“”治未病"理念的不斷總結,透步形成了“未病養生 、欲病治萌、已病早治、擅後調攝”的思想體系,以及在此指導下的防病治病理念和養生方法。

在未病養生,欲病治萌層面,主張通過合理膳位.適度的運動最煉、規律作息、消陳菸酒等不良個人嗜好,以此來維持人體的陰陽協調,提高人體的防禦系統的功能,防止外邪的入慢,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預防養生目的,維護“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精神內守,病從安來的人體健康狀態。

主要方法包括位養、藥物、鍼灸、推章、氣功等。在中醫養生方法與技術的治療中,“已病防變"思維貫穿於理法方藥各個環節之中。如運用藥物、鍼灸、推章等治療方法“先 安其未受邪之地”,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同時包括合理均衡的飲食、慎避外邪等病後調護方法。“蓬後調攝"也是”治未病”理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挨病初愈,邪氣未盡,正氣未復,陰陽未平,臟腑功能衰憊,必提前採取鞏固性治療或預防性措施,防止挨病的復發。塞後復病主要有感邪復病勞復、位復及藥復等情況。《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學復病脈證並治”明確提出,傷寒新愈,若起居作勞,或飲食不節,易致勞復、食復之變。提示疾病初愈,要調適起居、避免過座勞氣、飲位有節和慎位補藥等。這些養生理念和方法符合中國居民的生命觀和生活觀,在 居民健康行爲養成過程中易於被接受和採納。

中醫“治求病”理念現代研究 現代研究也證實“治未病"”理念及其方法在改善居民健康狀況方面的作用,研究發現,治未病”對人羣精神狀況、緩解壓力、疲勞、增強免疫 力等方面有着顯萎的作用。

健康體檢時通過中醫思維辨析個人體質,結合當前身體狀態,制定全面個體化的“治未病"調製方案,有助於緩解人羣的亞健康狀態叼。對高血壓的治療,研究證實基於治未病"理念的中醫藥干預,通過“既病防變"和“捷後防復”等環節調控,可 降低血壓水平,控制血壓的波動維持穩定的體質狀態,提升臨牀依從性,臨牀價值較高。

對中風的治療,基於“治未病"理念,針對未病、既病、已病三個層面隨因制宜,在不同的治療時機對中風的危險過親進行干預,可有效預防疾病發生 發展。有警者結合遺傳易感性將”治未病”理念運用於及糖尿病不同階段的治療中,臨牀療效顯著提高,減緩了病情進展,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體現了“治未病"全週期全方位預防治療糖尿病的新模式。目前,越來越多的疾病從“治未病"層面進行干預,延緩挨病的進展,提高了健康指數。

中醫"治未病"理念促進居民健康行爲

“治求病”理念融入國家政策 自 2008年以來我國政府共制定了 32 份關於“治未病”的國家政策文件,包括國務院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機構,表明對“治未病"理念的運用與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政策的層面。

黨的十七大作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戰略部署,指出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美系幹家萬戶幸福,要堅持”預防爲主、以農村爲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2008一2010 年)了,提出在中醫醫院和綜合醫院等設立“治未病"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立"治未病"服務點,透步形成中醫特色的預防保健服務網絡,並建立以中 醫理論爲指導的”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技術體系。

《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一2020 年)就“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了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積極 應用現代技術方法,以"治未病"理念爲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 保險爲一體的中醫健康 保障模式。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了以及“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了再次提出要結合實施健康中國行動,促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租升級黨的二十大明確要求“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這對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特色優勢,積極探索構建”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其有重要意義。

結語

“治未病”理念是中醫的獨特思想,構建了自身的學科特色,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健康理念從“重治輕防”到“以防爲主、防治結合”轉變,中醫“治未病”的理論、方法得到更廣泛的認可與應用。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中醫“治未病”將在推動疾病防治關口前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着“治未病”理念的不斷完善發展,必將會對居民的生產生活產生更深厚的影響,並更有效地轉化到實踐之中。當然我國的“治未病”政策體系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治未病”的宣傳 不 夠 貼 近 居 民 生 活,社 會 的 認 知 度 有 待 提高;缺乏持續投入的機制,影響“治未病”工程的持續發展;缺乏對“治未病”服務的有效評價、監督機制等。

相信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政策的不斷完善、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居民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治未病”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並促進全民健康素質的提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