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俄烏衝突延宕不決、巴以衝突再燃戰火、軍備競賽風險不減……多個大國捲入的軍事衝突深刻影響國際安全形勢和武器裝備發展。

如何看待這些新變局和趨勢?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推出“2023軍勢”系列文章,從今年的軍事安全形勢、核態勢、軍工生產和陸海空天武器發展等角度,管窺軍事安全形勢變化和武器發展趨勢。

2023年,俄烏軍事衝突持續且看不到一絲停戰跡象,巴以衝突驟然爆發,南亞地區軍事角力加劇,朝鮮半島局勢緊張升級,大國間陣營對抗日趨明顯,一系列新興軍事技術的出現增加了國家間軍事互動的複雜性。這一系列消極態勢給本就緊張的國際核局勢帶來更爲不利的影響。

目前,已有國際軍控條約的約束力不強,美俄軍控體系基本瓦解,美俄英等多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進行核武庫的更新換代,核擴散和核事故的風險只增不減。

實戰部署的核彈頭數量上升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公開的數據,2023年全球核彈頭總數爲12512枚,而2022年爲12705枚。雖然總數有所減少,但是實戰部署的核彈頭數量上升,從2022年的3732枚增加至2023年的3844枚。2023年美俄實戰部署核彈頭數量均有上升,美國從2022年的1744枚上升到了1770枚,俄羅斯則增加了86枚,從2022年的1588枚增加到了2023年的1674枚。

相比數量上的變化,2023年多個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都對自身核武庫進行了不同程度和樣式的升級。11月10日,美國空軍下一代戰略轟炸機B-21“突襲者”進行首飛。根據已有的數據,B-21的技術水平和航程較B-2略低、高速突防能力不及B-1B、載彈量更是與B-52有着天壤之別,但就是這樣一款轟炸機卻是戰區級大國間高強度、高技術、多維度戰爭中實施戰略轟炸、隱身突防、關鍵節點打擊的利器。

11月18日,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查爾斯·弗林宣佈,將在印太地區部署“提豐”導彈發射系統,該系統將能夠發射對陸攻擊型“標準-6”導彈和陸基“戰斧”巡航導彈,這是自2019年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以來首次實際部署陸基中程導彈。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陸基中導針對目標明顯,此舉將嚴重破壞地區戰略穩定。從2023年美國核升級的若干舉動可以看出,美國的戰略作戰思路正從過去的全球威懾向保持全球威懾同時應對戰區級高烈度軍事衝突轉變,這也是美愈發重視覈實戰的體現。此外,未來B-21、陸基中導等武器系統若與高超聲速武器結合,極有可能突破核常界限、引發軍事誤判,帶來升級風險。

俄羅斯已有的戰略核武庫與美國構成均勢,近年主要聚焦新型核力量建設。10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佈俄羅斯已經成功試射一枚“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此外,普京還提到了“先鋒”高超聲速導彈、“匕首”空射高超聲速導彈、 “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等新型戰略武器。俄羅斯的戰略核武庫升級換代與美國相比凸顯“新概念”,但其威懾效果仍有待檢驗。

作爲歐盟唯一的核國家且是聯合國五常之一, 7月,法國空軍試射一枚ASMP-A空射核導彈、11月18日,法國在其西南部朗德地區成功試射了M-51潛射彈道導彈。此番舉動意在向國際社會顯示法國在世界尤其是歐洲地區的軍事影響力。此外,今年法國還一次部署了3艘“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同時出海戒備,這是冷戰後首次。英國則繼續研發建造下一代 “繼承者”級戰略導彈核潛艇,該型戰略導彈核潛艇將繼續採用美國製造的“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美英核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在未來會愈發加強。

據有關學術機構披露,印度在2023年部署了射程超過5000公里的“烈火-5”彈道導彈,2023年6月,印度國防部宣佈印軍成功試射了“烈火-P”彈道導彈,這是未來印度中程威懾力量的中堅。2022年4月9日,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發表聲明說,巴基斯坦當天成功試射一枚“沙欣-3”彈道導彈,此次試射再次驗證了該導彈系統的各項設計和技術參數,未來一到兩年內,該型導彈將成爲巴基斯坦陸基核威懾力量的骨幹。

據《參考消息》此前報道,今年9月,朝鮮將核武器政策寫入憲法。此舉展示出更加堅決的用核武器保衛國家的姿態, 9月,朝鮮高調宣傳報道了首艘戰術核攻擊潛艇下水儀式。朝鮮多年來一直以陸基導彈爲主要戰略威懾武器,但面對美日韓的軍事打擊能力,其生存能力相對海基來說低一些,潛艇可以其隱蔽性提升生存性。朝鮮向世界展示了其具備了水下發射核導彈的能力,意在向外界尤其是美日韓顯示核威懾能力愈發可靠。

美俄間核軍控體系基本崩塌

11月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撤銷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在此之前,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已經分別批准了關於撤銷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法案。此舉將俄羅斯與美國拉到同一“起跑線”,兩國現在都是已經簽署但未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國家。雖然沒有跡象表明兩國很快要恢復核試驗,但是這種法律層面的倒退也足以給國際核軍控體系帶來震動。未來沒有條約束縛的美俄兩國極有可能進一步加速核武器的更新換代。

11月7日,俄羅斯外交部發布聲明,宣佈正式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同時《布達佩斯協定》等也一併失效,同日,美國白宮發佈聲明稱美國將暫停履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所有義務,北約也緊隨其後發表類似公告宣佈暫停參與《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維繫美俄軍控體系的《中導條約》《反導條約》早已失效,俄羅斯還於2023年2月宣佈暫時終止履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有關義務,美國則於6月1日發聲,決定停止與俄羅斯分享條約約定的數據。加之特朗普政府時期失效的《開放天空條約》,美俄之間無論核還是常規軍事力量的軍控機制基本喪失殆盡,條約約束力基本清零,美俄之間軍事關係只能依靠戰略剋制來維繫。

大國核力量海外擴散趨勢加劇

2023年,美國利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漏洞實施變相核擴散。美國已有的“核共享”模式目前主要在歐洲施行,且實施“美國彈、盟國人、盟國機”模式。美國在北約盟國德國、比利時、意大利、荷蘭和土耳其部署戰術核武器,這些核武器在戰時由上述國家的戰機搭載,這五個國家的核打擊力量與北約總體核打擊體系相銜接。而今年美國計劃擴展升級“核共享”的範圍和形式。一方面是計劃在亞太地區複製北約“核共享”,與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建立核合作,幫助亞太盟友獲得核作戰裝備,AUKUS機制下澳大利亞獲得攻擊型核潛艇就是這一合作模式的產物。二是在盟國直接部署美核作戰力量。6月,美國國會批准向空軍提供近五千萬美元資金,在英國拉肯希思空軍基地爲執行“潛在安全任務”人員建造食宿場所。據分析這是爲美國重新在英國部署核武器做準備。且此舉與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的“核共享”模式不同,在英國的美國核武器將完全實現“人、機、彈”美國化。這等於將美國的空基核力量前沿部署,相較於本土部署的戰略核力量,這一部署模式下的空基核力量航程短、反應快、威懾效果更強。如果未來美國將此種模式應用於亞太和其他地區國家,則等同於美國核武器的全球部署。

同樣,俄羅斯也開啓了與盟友的核合作。今年3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將應白俄羅斯方面的請求,在白俄羅斯部署能夠攜帶核彈頭的“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系統以及改進白俄羅斯戰機以攜帶戰術核武器,這是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方面首次做出在其他國家部署核武器的行爲。目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實際約束力不足,核大棒成爲大國陣營對抗的首選武器,核大國都採取各種方式將自己的核力量向本土之外延伸,在可預見的未來此種舉動只增不減,如何應對散佈全球各地的大國核武器考驗着世界人民的智慧。

人爲因素導致的核安全問題值得關注

核安全問題也是2023年備受世人關注的熱點。

東歐地區核事故的陰霾重現。2022年3月,烏克蘭扎波羅熱核電站被俄羅斯軍隊控制,隨着戰事的發展,該核電站和卡霍夫卡水電站多次遭到火力打擊。俄烏兩方各執一詞,指責對方對核電站發動了軍事打擊,試圖將人爲核事故的“鍋”甩到對方身上。一旦核電站因戰事損毀,極有可能導致核泄漏、核污染等嚴重事故,成爲第二個“切爾諾貝利”,給東歐地區再次帶來嚴重核災害。

今年8月,日本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將因事故損毀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嚴重破壞了地球海洋環境,給環太平洋國家的人民健康帶來了嚴重影響,嚴重損害了漁業水產經濟。而美國則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8月15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對日本的計劃感到滿意,並認爲這些計劃是安全的、符合國際標準,也符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安全標準。美國爲日本站臺的行爲助長了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決心,而國際社會對日本的行爲也無法做出有效的應對,未來日本不排除做出進一步的核污染舉動。

回顧過去的一年,國際總體核態勢消極面多於樂觀面,不容樂觀。展望未來,新的2024年,期待國際社會愛好和平的力量能夠攜起手來,充分發揮聯合國平臺作用、發揮多邊機制治理智慧,以對話代替對抗、以交流代替對立,努力構建和諧安寧的人類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