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論

中美關係45年的發展歷程表明,對話比對抗好、合作比“脫鉤”好。

2024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45週年紀念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互致賀信,祝賀兩國建交45週年。

建交45年來,中美合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成果豐碩。對世界來說,中美建交打破了兩大陣營之間的堅冰,事實上推動了“冷戰”的結束,成爲“冷戰”期間最爲重要的戰略性地緣政治事件。對兩國來說,中美建交不僅滿足了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共同需要,更在經貿領域開創出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美建交後,很長一段時間,兩國都互爲最大單一國家經貿夥伴,兩國人民也從中受益良多。用習近平主席在此次賀信中的話說,45年來,中美關係歷經風雨,總體向前發展,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福祉,也促進了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

回顧45年來的中美建交史,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一方面,過去7年美國對華政策發生了巨大變化,乃45年間所罕見,其影響仍需更長時間來觀察和檢驗;另一方面,從較長週期來看,儘管中美意識形態、社會和政治制度完全不同,但兩國能夠求同存異,在維護總體戰略和政治穩定的同時,發展出高度複雜的相互依賴關係。

與建交前相比,這種相互依賴關係大規模降低了中美兩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和衝突的烈度。也正因如此,在過去45年中,中美兩國經貿關係很長一段時間被譽爲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且在兩國數次出現的嚴重軍事和政治事件中經受住了考驗。

但這種認知在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時,開始遭遇越來越嚴重的挑戰。中國的快速崛起在受到國際輿論持續關注後,逐漸引發美國戰略界和政策界的焦慮。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後的逆全球化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做法,給中美關係造成巨大傷害,並給世界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拜登政府上臺後,在內政外交領域全面推動“去特朗普”或“逆特朗普”化,卻在對華政策上大體保持了既有方向,在具體措辭和實施節奏上做出調整。多位美國高級官員連續訪華;從巴厘島到舊金山,兩國元首也兩次實現線下面對面會晤。這客觀上推動了中美之間某種程度的“緩和”。

經過45年的發展,中美兩國都對對方的戰略目標和能力產生不同看法。但歷史案例一再證明,國強必霸的邏輯並不適用於所有國家,國家間實力的接近也不一定會導致衝突。決定中美建交前敵對和建交後合作的關鍵因素,是預期而非實力。

很多人認爲,中美建交45週年,兩國又一次處於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一個月前的舊金山會晤中,習近平主席強調,一種是加強團結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世界安全和繁榮;另一種是抱持零和思維,挑動陣營對立,讓世界走向動盪和分裂。中美能否攜手合作、共迎挑戰,事關兩國人民利益,影響人類前途命運。中美關係45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中美對話比對抗好、合作比“脫鉤”好。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當然是中美兩國的正確相處之道,也理應成爲新時期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方向。

這就需要中美兩國積極通過制度、技術和話語來塑造共同預期:以國際制度促進合作和維持雙邊關係穩定,以技術性手段規避發生衝突或衝突升級,以話語來避免雙方民族主義和鷹派言論對兩國關係的傷害。

面向未來的“舊金山願景”爲中美關係發展指明瞭方向,那就是以實際行動推動中美關係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造福中美兩國和兩國人民,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歷經45年風雨,中美仍需攜手向前。中美建交45週年,就是這樣一個塑造中美和平合作預期的良好契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