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雜誌1月2日文章,原題:“去風險”戰略的問題 西方領導人稱要在與中國相關的全球供應鏈方面“去風險”。清潔能源技術顯然是其中的一個關鍵產業——中國在這個領域佔據主導。然而,西方領導人並沒充分認識到“去風險”的難度,也沒向公衆充分說明。爲刺激本土製造業,(西方)企業獲得越來越多的補貼和資金支持,但這一戰略不可持續。西方國家需要更完善的方法,答案不能僅僅是補貼,否則,只會讓資金流向出價最高者。補貼也不會達到目的。試圖與中國進行成本競爭,最終很可能浪費納稅人的錢,推遲能源轉型,導致氣候變化帶來更大的破壞,而地緣政治收益卻微乎其微。例如,對中國光伏組件進口徵收關稅,限制了價格競爭,雖有助於支持美國國內供應商,卻提高了美國太陽能設備的價格。

在清潔能源產業方面,西方遠落後於中國。如今,中國不僅在清潔能源技術的生產和應用方面走在前列,在創新方面也是如此。西方國家重視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然而它們在與中國的直接競爭中卻並無勝算。

在電動汽車和太陽能設備安裝這兩項技術的生產和應用方面,中國都處於領先地位。但這一成就並非完全是補貼的結果。許多情況下,中國人擴大規模,生產出比西方企業更好的產品。

最近,西方國家採取關稅和進口限制措施,試圖削弱中國在清潔能源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但收效甚微。中國在清潔能源供應鏈方面積累了巨大的產能和投資,足以爲全世界提供十年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西方公司難以參與競爭。如今中國遙遙領先,西方不可能在十年內實現重大“脫鉤”。

西方國家面臨兩難:沒有中國就無法實現“脫碳”。爲創造成千上萬綠色就業機會,西方需對清潔能源製造業進行可行的投資。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民衆對氣候行動的支持。發動清潔能源貿易戰,很可能促使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在制定對華戰略時,應牢記這一棘手平衡。(作者亨利·桑德森,喬恆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