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5日報道( 本網記者 林先昌 通訊員 劉凡 蘭俚萍 張愷晨)“我們把白茶倉單質押給農信社,獲得了700萬元貸款,緩解了不少經營壓力呢!”近日,南平政和雲根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許總稱讚道。原來,不久前,該公司因儲存一大批白茶,導致資金週轉困難,政和農信聯社得知情況後,便向許總推介白茶倉單質押貸款。

爲緩解茶企、茶商年份茶佔用大量生產資金的痛點,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工商銀行福建省分行、福建農信系統等多家金融機構推出茶業倉單質押貸款,根據年份茶的數量和品質進行授信,將茶企的“庫存產品”轉活爲“生產資金”。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以“二產促一產帶三產”思路,服務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優化林業經營主體專屬金融服務,融入“智慧林業”建設,助力林業增效、農村增綠、林農增收,促進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省涉林貸款餘額1182.4億元,同比增長22.2%,惠及39.8萬戶林業經營主體;11月末,全省林權抵押貸款餘額140.3億元,同比增長1.7倍,自2022年10月以來連續保持1.2倍以上高增速。

“林票”變“鈔票”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楊孫忠是沙縣白溪口村村民,通過承包林場從事林木種植、培育工作。由於林木從種植到採伐需要20年左右的生長期,在此期間不僅無法採伐出售,而且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對林木進行精細養護,楊孫忠一度面臨資金緊張的困境。這些年,乘着林票改革試點的“東風”,楊孫忠與官莊國有林場簽訂了124畝林地的合作經營協議,並獲取相應價值的林票。興業銀行三明分行主動上門服務,向楊孫忠發放149萬元林票質押貸款,用於購買苗木擴大生產,解決了楊孫忠的資金難題。

2019年,三明市率先全國開展以“合作經營、量化權益、市場交易、保底分紅”爲主要內容的林票1.0改革試點,由國有林業企事業單位將合作共有的林權份額化、價值化,制發成林票,應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產生的林權結構小型化、林地資源分散化、林業管理複雜化等新問題。2023年三明市再次創新推出林業生物資產票據(林票2.0),通過在自然資源部門登記、在林業部門備案、在林業生物資產公開登記系統進行信息登記和公示,創設電子化資產憑證,折資量化森林經營主體所有的林木資源,放活林地經營權,實現林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截至2023年11月末,三明市累計制發林票6.3億元,惠及7.8萬人;銀行機構配套推出“金林貸”“林融金”“林票貸”等多款林票質押貸款,累計發放相關貸款5884.83萬元。

開啓“林業+金融”服務新模式 探索金融科技賦能

針對林農缺少抵質押物,貸款難、擔保難問題,福建農信系統推出“福林貸”,通過“銀行+村合作基金提供擔保+林農以小額林業資產反擔保”的模式,實行整村推進、統一授信、隨借隨還,最高授信20萬元、期限爲3年,並享受最高3%的財政貼息支持。在“福林貸”的撬動作用下,截至2023年11月末,福建農信系統涉林貸款餘額406.25億元,惠及林業經營主體18.73萬戶。

針對信用數據“整合難”、信用檔案“共享難”、信用平臺“應用難”、林農貸款“選擇難”等困境,2021年7月,福建省首個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林業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落地中國林改第一縣——龍巖市武平縣。林農在平臺一鍵提交融資需求後,便可快速匹配到多家金融機構的小微金融產品,極大豐富了林農的產品選擇、大幅縮短了辦貸時長,貸款利率也更趨實惠。截至2023年11月末,龍巖市已在武平、上杭、長汀三個縣域上線該平臺,上鍊機構67家、信貸產品174款,成功發放貸款8.41億元。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推進,福建省內金融機構也在持續探索金融科技賦能林業發展新路徑。興業銀行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創新運用衛星遙感技術,精準識別茶園地塊、作物面積等信息,建立作物種植畫像,並將數據融入線上產品設計,形成“種植流”審批模型,有效緩解林業資產價值評估難題。“沒想到在興業銀行貸款還會用到衛星技術,不僅貸款速度快,而且還能實時監測茶業生長狀況,真是一舉兩得!”泉州市安溪縣某鐵觀音茶企負責人魏總表示。

據介紹,興業銀行泉州分行運用“種植流”模型爲該企業發放的1500萬元貸款,解決了企業春季收儲鐵觀音的資金需求,爲全年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截至2023年11月末,興業銀行累計運用“種植流”審批模型爲6278餘畝茶園發放林業相關貸款4858萬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