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萬億城市俱樂部的名單是否產生變化,是這些年區域經濟領域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去年初,江蘇常州和山東煙臺都提出了2023年GDP破萬億的目標。一年過去,它們立下的“flag”實現了嗎?

日前,常州正式官宣邁入“萬億俱樂部”,成爲全國第25個GDP破萬億的城市。作爲萬億俱樂部的新晉成員,常州的這一步,具有多重標誌性意義。

江蘇成爲萬億城市最多的省份

2022年,常州GDP就已經達到9550.1億元,距離萬億門檻只差臨門一腳。如今順利實現目標,並不令人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煙臺還並未公佈2023年的GDP數據,但前三季度,煙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60.1億元,這比常州同期的7006.1億元還高出200多億。因此,正常情況下,煙臺破萬億應該是大概率。

如果兩城攜手晉級,對所在省都具有重要意義。常州繼蘇州、南京、無錫、南通之後破萬億,標誌江蘇成爲全國首個擁有5個萬億級城市的省份。在此之前,廣東和江蘇都已擁有4個萬億級城市,並列全國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分析看來,江蘇省由於省內相對均衡的發展格局,被戲稱爲“散裝”省份。常州的此番晉級,無疑進一步反映了這一特點。但這也恰恰說明,這種均衡發展模式是符合江蘇“省情”的。

同時,常州破萬億,也將長三角的萬億級城市數量提升到9個,繼續鞏固和擴大了長三角在頭部城市培育上的優勢。在上升爲國家戰略的四大國家級城市羣中,粵港澳大灣區的萬億城市爲5座,京津冀城市羣爲2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同樣爲2座。可以看出,長三角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很明顯的,並有望保持長時間的領先狀態。

煙臺若順利破萬億,這意味着全國第三大經濟強省山東的萬億城市數量也將上升爲3個。至此,經濟總量排名全國前三的廣東、江蘇、山東,萬億城市數量都至少在3個。北方地區萬億城市,也將增加到7座。

此外,2023年GDP萬億俱樂部實現增員,也結束了2022年新增萬億城市“掛零”的局面。

“腰部城市”爲何能加速崛起

相對於此前一些直轄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在經濟總量上的突破,如期晉級的常州、“準萬億”的煙臺,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們無論從行政級別,還是從城市定位看,都不是常規意義上的中心城市或是“頭部城市”,比較形象的說法是,它們屬於“腰部城市”。

事實上,在已經確定的25個GDP萬億城市中,“腰部城市”已成爲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比如,之前晉級的無錫、泉州、南通、東莞等,都可以歸入此列。它們的崛起,一方面是因爲一大批在政策、資源、產業、底蘊等各方面都更具綜合優勢的省內頭部城市,已經率先進入了新的階段,向着GDP2萬億、3萬億的方向前進。處於“腰部”的它們,可以說是被時代推到了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這與“腰部城市”在當下城鎮化發展階段,所被賦予的新的定位息息相關。一個與之形成呼應的現象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省份提出要打造經濟副中心。在很大程度上說,多數“腰部城市”在各自省內實際也就是扮演着“副中心”或者是次級支撐的角色。

之前,《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 一文明確提出,東部等人口密集地區,要優化城市羣內部空間結構,合理控制大城市規模,不能盲目“攤大餅”,要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羣結構;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箇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以長三角爲例,作爲東部人口密集地區,目前可以說基本形成了領頭羊上海超4萬億、蘇州超2萬億,其餘多座城市分別衝刺2萬億、1.5萬億的“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羣結構”。這樣一種城市羣結構之所以被推崇,是由於隨着頭部城市發展格局的趨於穩定,“次級城市”的發展狀況,或越來越關係到一個區域的發展活力和後勁。

因爲它們雖然不具有頭部城市的綜合優勢,但也因此會少一些包袱,甚至更多一些闖勁,如果能夠因勢利導,把某一個方面的優勢做到極致,就可爲區域發展貢獻更多新動能。這次邁上新臺階的常州就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近年來,作爲一般地級市的常州,在競爭異常激烈的新能源產業領域可以說是非常亮眼的存在,表現出了不輸頭部城市的競爭力和創新力,這不僅幫助自身實現較快發展,也爲省域經濟和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助力。

就在日前,江蘇省印發《關於支持常州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常州高質量推進太陽能光伏、動力及儲能電池、新型電力裝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創新升級,打造“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

其實,像泉州、東莞、南通這些新晉萬億城市,幾乎無一例外都具有鮮明的產業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說,這些通過敢闖敢拼開闢新產業,從而成功實現躍升的非頭部城市,也將給更多不具有太多“先天優勢”的同類城市以鼓舞和激勵。

下一個萬億之城花落誰家

常州、煙臺之後,還有多座城市也到了衝刺萬億俱樂部的關鍵階段。

2022年,唐山、徐州、大連、溫州,四城GDP都突破了8000億,成爲萬億俱樂部最重要的後備成員。其中,唐山、徐州均明確提出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2023年大連市政府工作報告則表示,將加速實現三年挺進萬億GDP城市目標;溫州則在2020年就提出,到2025年,“力爭邁上萬億級地區生產總值、千億級地方財政收入、千萬級常住人口、百萬級新增人才的發展臺階”。

儘管上述城市能否如期實現各自定下的目標還需要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們就是未來幾年萬億俱樂部最有競爭力的衝刺選手。

它們的晉升,也將對相關區域帶來重要影響。比如,唐山晉級,則意味着京津冀將迎來第三座萬億城市;大連晉級,則更是將結束東北地區萬億城市長期空白的局面。同時,它們的晉升也將強化北方城市在萬億俱樂部的存在感。

徐州晉級,則會將江蘇的萬億城市數量繼續推高到6座;而溫州晉級,將幫助浙江與山東一樣,成爲擁有三座萬億城市的省份。

其實,隨着GDP萬億俱樂部的持續擴容,未來對經濟總量“大城”的衡量標準也將隨之提高。2萬億,甚至3萬億,可能纔是真正的“頭部城市”的門檻。但是,這種城市競爭的你追我趕的拼勁與活力,永遠是最珍貴,也是值得被呵護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