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珂

1月1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提出,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不斷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型企業質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着政策不斷出臺,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良好發展機遇,這與北交所的定位高度重合。當前北交所服務於創新型中小企業,其中不少企業具有較高的成長潛力和投資回報。北交所的投資環境和制度建設不斷完善,也奠定了北交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政策引導資金

投早、投小、投科技

《通知》明確,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引導保險資金投資科技型企業和麪向科技型企業的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推動更多資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當前,北交所共有24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爲3829.06億元。其中,中小企業佔比超八成,民營企業佔比近九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比近五成。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經濟發展工作委員會專家餘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北交所定位服務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通過引導資金流入,可以爲初創期和成長期的科技型企業提供梯度培育的金融服務,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爲產品和市場競爭力。

大量優質上市公司也是交易所交投活躍的關鍵。從北交所“後備軍”來看,2023年新進新三板創新層的404公司中,有246家公司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條件,佔比60.89%,96家新進層公司已提交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材料,22家公司在進入創新層後提交了北交所上市申報材料。

據統計,上述404家公司平均實現淨利潤超2700萬元,超全市場平均水平3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94家。同時,近七成公司分佈於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先進行業,研發強度較高。

同時,北交所的投資價值正逐漸被證券機構挖掘。東吳北交所團隊認爲,伴隨北交所高質量擴容,投資者信心及交易活躍度亦有望持續提升,北交所配置價值日益凸顯。

北交所改革

正由量變到質變

2023年9月1日,證監會發布《關於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以下簡稱“深改19條”),該政策的出臺拉開了北交所深度改革大幕,改革政策正由量變到質變,北交所也從之前的較爲孤立市場向A股體系融合。

“北交所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一環。”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進一步推進北交所穩定發展和改革創新,加快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系統合力,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1+N+X”政策框架的專項安排。

“深改19條”發佈以來,北交所利好政策發佈與落實速度較快,優化掛牌公司申報上市安排、支持私募股權基金參與二級市場交易、擴大做市商隊伍、優化轉板機制等爲北交所流動性提升帶來更多空間。

1月15日,北交所公司(企業)債券市場正式開市。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債券市場是直接融資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交所已先後成功發行了國債、政府債和企業債。大力推動北交所債券發行工作,是促進北交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能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中金公司研究部風光公用環保首席分析師陳顯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多項改革舉措持續落地背景下,北交所迎來投資者數量逐步提升、做市商有序擴容、基金倉位提升、成交額提升等積極變化。

展望後市,市場人士普遍對920新代碼、直接IPO、轉板等重磅舉措的落地充滿期待。

諸海濱認爲,隨着北交所轉板制度的暢通、直聯機制對於優勢企業自新三板上市北交所的支持、直接北交所IPO制度的探索與落地,北交所市場的整體估值中樞錨正面臨重新確定,市場認可度和吸引力將持續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