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老董聊卡

花旗銀行(中國)今天官網宣佈,花旗信用卡即將於5月6日停止交易功能,並逐步停止提供相關產品權益與服務。同時花旗銀行(中國)與富邦華一銀行簽署協議,在花旗信用卡停止還款服務之後的還款及分期還款服務將由富邦華一銀行負責,即5月6日之後還有分期還款餘額或因消費使用的欠款款項,將還至富邦華一銀行。

該公告可謂爲花旗信用卡畫上一個句號,表明自2021年4月花旗銀行宣佈將對其全球個人銀行業務進行重組,並退出亞洲、大洋洲、歐洲等13個市場(其中包含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的個人金融業務後,花旗信用卡業務在至今兩年半的時間裏在中國大陸最終沒能找到“接盤俠”,不得不以這樣的方式退市。

儘管花旗信用卡的退市是受到花旗銀行整體經營戰略調整的原因所致,但是花旗信用卡在國內市場的發展歷程卻很值得玩味一番,從2004年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合作發行首張由外資銀行參與管理和技術支持的雙標信用卡,成爲當時信用卡市場中亮眼的“焦點”,花旗信用卡以這樣的方式高調走入國內信用卡市場。

然而僅僅過了3年,2006年花旗銀行便閃電入主當時的廣東發展銀行,但是並沒有採取之前聯名髮卡模式發行新產品,而在合作過程中的2012年2月花旗銀行得到監管部門的批准獲得獨立發行花旗信用卡資質,與廣發信用卡的“姻緣”持續到2016年以花旗銀行退出而終止。

2012年9月獨立發行的花旗信用卡上市,此時距首次與浦發銀行合作髮卡已經過去了十年,中國信用卡市場也經歷“信用卡元年”之後首個十年的培育,從學習、借鑑到開始走向獨立運營,花旗信用卡通過兩次與國內銀行合作,熟悉了中國信用卡市場特點,並積累了運營和業務經驗,爲獨立開展信用卡業務奠定基礎。

然而,雖然花旗信用卡高調上市,讓很多國內衆多髮卡銀行倍感壓力,市場也有借外資銀行的進入能夠刺激和加快國內信用卡業務發展步伐,以此能夠帶來改變產品同質化問題的希望。但是花旗信用卡和另外幾家獲得信用卡業務資質外資銀行卻是命運多舛,產品、權益沒有太多亮點,在市場中不溫不火,這與他們獲得髮卡資質初期的躊躇滿志相比,這絕不是他們所期待的結果。

花旗銀行2021年4月宣佈退出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個人銀行業務伊始,本刊一直關注花旗信用卡業務的進展情況。目前花旗銀行的房貸業務已經轉讓給富邦華一銀行,財富業務轉讓給滙豐(中國)銀行,而信用卡業務最終落得無人接盤退出市場的命運。在與業內人士探討這個問題時,都覺得多少有些遺憾。

市場中一直有花旗信用卡將落入**銀行的傳聞,但是筆者經過分析和從多個側面渠道瞭解,這些傳聞都是信口開河沒有任何依據。花旗信用卡如果能賣掉可以看做是意外,而無人接盤落得關閉的結局,在筆者看來是非常正常結果。

從花旗信用卡2012年9月獨立上市之時,國內信用卡規模已經從2002年的2300萬張增長了13倍達到3.31億張,而到2022年末的7.98億張,又增長了1.41倍。當時的花旗銀行中國區負責人曾提到十年後中國將成爲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市場,這個預測是準確的,但是花旗信用卡卻沒有能乘坐好這條揚帆前行的“大船”。

花旗信用卡在國內獨立發行上市後的發展走勢來看,與其它幾家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一樣高開低走。導致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在中國市場發展如此現狀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總結起來主要有兩點:

一來,外資銀行既要遵守所在國家和地區相關金融法律法規的監管,也受到其全球化經營理念與風格的影響。而後者既有帶來成熟業務經驗的優勢,但也帶來應對當地市場變化不足所導致的束縛,在保持全球化經營理念和風格的同時,勢必會與當地市場產生衝突。

其次,外資銀行在品牌、口碑、形象等方面給市場一種“高大上”的感覺,但也容易產生不接地氣的問題,在服務網點、產品權益、優惠活動等方面的影響力顯得極爲薄弱。因此在市場客羣定位上相對狹窄,加上本土銀行信用卡業務日趨成熟,對市場中的優質客羣也大力爭奪,外資銀行在規模擴張這條路上難以與本土銀行匹敵。

花旗信用卡沒有披露過髮卡規模以及相關數據,以其髮卡時間等信息的推算,估算花旗信用卡十年來的累計髮卡量約爲200萬張左右。由於花旗信用卡產品種類不多,重複持卡用戶的比例應該也不高,因此賬戶數與髮卡量的差也應該比較小。

由於境外的花旗銀行都是整體出售,信用卡業務並沒有像境內一樣被分拆尋找買家,而房貸業務、財富業務都已經花落他家,花旗信用卡卻以“主動退市”的方式結束業務,讓當年入市時的豪情萬丈成了過眼雲煙,以花旗銀行這樣的品牌影響力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不過,爲行業奉獻了一個從合作上市、獨立上市、業務經營到退市的完整業務案例,這也算是留給行業的一個寶貴財富。

筆者於2015年申請了花旗信用卡,也將繼續使用至退市日,爭取在“交割日”前留下點欠款餘額,藉以跟蹤和體驗一下轉到富邦華一銀行的還款過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隨時關注本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