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視覺中國

藥明康德A股跌停,港股一度跌超32%;藥明生物港股盤中最大跌幅26.83%;分拆自藥明生物的藥明合聯同步跳水,收跌20.00%。

作者|楊亞茹 

編輯|孫騁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1月26日午後,“藥明系”個股上演驚魂一跳,藥明康德(603259.SH/02359.HK)A股跌停,港股一度跌超32%,收盤跌16.43%,藥明生物(02269.HK)港股盤中最大跌幅26.83%,收盤跌幅縮小至18.17%,分拆自藥明生物的藥明合聯(02268.HK)同步跳水,收跌20.00%。

龍虎榜中資金淨流出最多的是藥明康德,被淨賣出5.39億元,佔總成交金額的17.3%,而排在第二名的通富微電淨賣出1.37億元,差距甚遠。

行業龍頭領跌,CXO板塊集體大撤退,盤面一派肅殺,萬得CRO指數(8841421.WI)收跌5.47%。

其中,泰格醫藥(300347.SZ)尾盤跌停,康龍化成(300759.SZ)收跌12.94%,凱萊英(002821.SZ)、美迪西(688202.SH)跌超6%,皓元醫藥(688131.SH)、昭衍新藥(603127.SH)、博騰股份(300363.SZ)、九洲藥業(603456.SH)等跌超5%。

萬得CRO指數部分成分股週五收盤跌幅情況

消息面上,業內流傳美國擬出臺《生物安全法案》,並直指華大基因及子公司華大智造、Complete Genomics,以及藥明康德將受限制。

週五,華大智造(688114.SH)盤中最深跌至18.93%,收盤跌幅收窄至5.36%,華大基因(300676.SZ)收跌3.02%。

對比之下,屢遭國外利空消息偷襲的CXO板塊已經猶如驚弓之鳥,反應十分激烈。

企業回應大跌:

議案落地是小概率事件

美國衆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官網顯示,有兩位美國議員提出一項法案,旨在確保外國生物技術公司無法獲得美國納稅人的資金。

並稱,該立法一旦頒佈,將限制聯邦資助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使用外國對手生物技術公司,包括華大基因集團及其子公司華大智造和Complete Genomics,以及另一家中國公司藥明康德。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有一隻軍民融合基金確實在2019年買了藥明康德,實際投資金額不大。所謂軍民融合基金不過就是個基金名稱,某段時間軍工股價表現好,於是基金公司成立了這隻基金吸引基民認購。此後軍工板塊表現不好,基金經理可能就風格漂移了。那時候醫藥和消費板塊漲的好,這隻基金的經理也去追漲。

此外,該文件還提及了“藥明生物首席執行官陳智勝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兼職教授”、“無錫藥明康德接受了一家名爲‘軍民融合精選混合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等信息。

(1月26日,“制裁名單”微信公衆號推送了載有相關文件信息的文章)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消息於盤前已開始流傳,但CXO相關個股早盤並無異樣,藥明生物週五早盤一度漲超7%,藥明康德週五高開,早盤飄紅,股價還觸及80元,僅華大智造低開,早盤漲跌不一。

截至發稿,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作出首輪迴應。

華大基因稱,公司注意到了美國擬提相關生物安全法案,但不認爲公司今天股價走勢與該法案有直接聯繫,公司管理層會對這一事件進行評估、討論,若是真的將對公司業績造成嚴重影響,不排除會與美方主動溝通,若是法案未來真的出臺對公司業績產生了不利影響,公司也會披露。

華大智造也表示,就美國相關生物安全法案提案對公司的影響和公司的應對措施,公司正在覈實、評估。

藥明生物CEO陳智勝稱,“這只是一個反華議員的提議,到變成法律是極小概率事件,而且要幾年時間。我個人也沒有在軍方任何機構任職過。我們會盡快公告澄清一下。”

藥明康德也表示,將會發布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前文提及的“混合證券投資基金”,未在藥明康德前十大股東之列。

時隔一年

CXO的噩夢又被喚醒

海外收入佔比較高的CXO企業,一向都非常敏感於來自大洋彼岸的消息,此次崩盤之前,美國“黑名單”事件已經多次重錘CXO板塊。

2022年2月8日,市場傳出藥明生物被列入美國“黑名單”的消息,公司當天大跌近23%,藥明康德港股跌超11%。

雖然藥明生物及時澄清,並非大家熟悉的“黑名單”(Black List)或者“實體清單”(Entity List),而是“未經覈實名單”(Unverified List,簡稱“VUL”),只是因受到疫情影響,美國商務部沒能及時對其子公司兩款產品的合理使用做例行覈實程序。

但當時的CXO板塊還是數日大跌,包括藥明生物在內,藥明康德、康龍化成、泰格醫藥、凱萊英、昭衍新藥、藥石科技CXO“七龍珠”企業連跌4個交易日。

更早一點,在2021年12月中旬,英國《金融時報》放出消息稱,美國商務部將把涉及生物技術的部分國內公司列入“實體名單”,引發了CXO板塊的恐慌。雖然這一消息無疾而終,但藥明康德還是站在了殺跌前線,到年底,超半數機構離場。

此次,對於一項還沒有法律效力的提案,國內CXO板塊仍然高度緊張,是錯殺還是警報拉響,尚不得而知。

可以肯定的是,CXO企業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境況。

一方面,國外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引發板塊恐慌,面對這種長期存在的風險,企業釋放再多利好也無法對沖。以藥明生物爲例,公司於1月10日發佈簡報上調2024年新增項目數目標,由80個提升至110個,而且就在1月24日,港交所披露的權益資料顯示,公司獲非執行董事兼董事長李革在場內增持,涉資1.5億港元。

但在可能傷及根本的負面消息來臨時,公司跌勢一往無前,畢竟,根據2023年中報,藥明生物境外收入佔比高達78.89%。

另一方面,CXO企業的核心增長邏輯也正遭遇考驗,2023年末,藥明生物爲整個CXO行業做出悲觀預測,稱受生物技術融資影響,行業在未來兩年預期個位數增長。在生物醫藥融資寒冬中,營收預期跟隨投融資數據的CXO企業已經十分被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