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子衡

  [ 尤其令人關注的是,伴隨持續近兩年的俄烏衝突,歐洲製造業雪上加霜,能源安全頗受衝擊,能源政策千瘡百孔,企業外移出歐洲成爲一大趨勢,傳統產業優勢正遭受強有力的國際競爭,甚或一些行業的前景格外暗淡,被迫轉而求助於貿易保護政策。 ]

在過去幾十年裏,美國經濟的增速大約是歐洲的兩倍。世紀之初,歐洲經濟總量壓過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之年,歐盟和美國的GDP規模相當,自此之後,它們的差距一直在擴大,歐元區經濟總量僅增加6%,而同期美國累計增長82%。過去十數年,歐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經濟一直在蓬勃發展,而歐洲經濟卻停滯不前。現在,以GDP計,美國經濟規模比歐盟大8.6萬億美元;按人均GDP計算,美國經濟已達歐盟的兩倍有餘。由於許多歐盟國家的人口正在萎縮,生育率普遍低於美國,其人均GDP落後美國的衝擊力越來越大,歐美經濟差距將持續擴大。

當前,從統計數字上看,美國經濟狀況良好,失業率創歷史新低,與通脹的鬥爭似已基本走上正軌。而歐洲的經濟情勢則十分嚴峻,歐陸經濟強國德國似已處於衰退狀態,通貨膨脹率仍然居高不下,法國經濟也令人驚訝地陷於困頓……

有不同意見認爲,美歐經濟比較受到匯率因素影響巨大,甚或具有誤導性。除了當前的匯率不宜作爲衡量單位外,有意見還認爲,應當充分認識到在社會保障以及工作與生活的協調平衡上歐洲的表現優於美國。雖在經濟繁榮程度上看美國強於歐洲,但歐洲人生活壓力小,也更放鬆,且幾乎覆蓋全歐洲的醫療保健系統也更勝美國一籌。不同意見的爭辯總是會存在,且各有其道理。問題在於,如果歐洲未能擺脫長期經濟停滯,那麼情形將變得更糟,也令其所謂歐洲經濟感受優於美國的論調變得蒼白無力。

尤其令人關注的是,伴隨持續近兩年的俄烏衝突,歐洲製造業雪上加霜,能源安全頗受衝擊,能源政策千瘡百孔,企業外移出歐洲成爲一大趨勢,傳統產業優勢正遭受強有力的國際競爭,甚或一些行業的前景格外暗淡,被迫轉而求助於貿易保護政策。

歐美經濟持續落差如何解釋

歐洲是一個多元化的經濟體系,既有具有高度競爭力、創新力,以及前沿生產力發達的西歐經濟,也有快速成長、積極追趕的中東歐經濟。過去20年裏,新加入的中東歐成員國的經濟增長迅猛,表現普遍好過西歐北歐。如波蘭的經濟表現優於德國,甚至可視之爲歐洲內部版本的東昇西降。發達的西歐經濟幾乎喪失了自我複製成功的能力,而中東歐某種程度上正在復刻西歐的經濟成功,問題是,這種復刻中可視爲更大經濟體系內的協調與平衡,其並沒有展現出獨創性。因此,歐盟經濟總體表現不盡如人意,甚或持續下滑。

毋庸置疑,新世紀以降,歐洲生產力的增長主要來自於資本深化,也就是說每位工人的資本量佔比提高了。然而,歐盟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在20世紀90年代更強勁,這可以被視爲經濟技術和創新增長率的基準;從那時起,它一直在下降。同期,美國則在上升。隨着時間的推移,美國生產率增長速度持續快於歐洲。相較生活方式而言,生產力水平對於經濟增長與社會繁榮而言更具說服力,也更具決定性。

歐洲生產力增長放緩似乎不是由經濟的重大結構性變化推動的,例如服務業在歐洲總產出中長期佔有更大份額,這一趨勢保持穩定,對就業產生積極影響,導致生產力水平提高。歐洲生產力水平增長不足或下降,問題發生在各產業部門的內部。尤其醒目的是,在製造業方面,幾乎所有不同規模的公司,乃至所有細分市場領域中,都事實上出現了生產率放緩的長期趨勢。

生產力的增長對持續的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它部分是由更高的研發、技術創新,以及投資增速所驅動的。總體來說,採用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務的個人、公司,以及市場對經濟增長趨勢的貢獻率更具決定性。

2008年後的政策走向,

令歐美經濟出現大分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歐洲各國政府前所未有的緊縮政策造成了總體投資率下降。當前,歐元區的公共投資水平(佔GDP的百分比)低於任何其他發達經濟體或經濟集團。弱勢羣體在經濟困難時期因所獲政府支持減少而更趨困頓,緊縮政策更強力抑制了投資擴張。在美國,採用量化寬鬆政策應對金融海嘯,雖有後遺症,但持續支撐了經濟擴張,更令美國股市處於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長期繁榮之中。相較而言,歐洲在私人支出下降時大幅減少公共支出,歐洲各國政府加快了總收入減少的速度,經濟緊縮效果明顯。

自2008年以來,歐盟私人消費一直在下降,目前處於歷史最低點,而美國私人消費正在增加,並處於歷史新高。美國私人消費增加,表明家庭和個人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並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充滿信心。債務持續擴張,令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增長。個人或家庭支出不足以及歐洲人口前景堪虞,令其消費普遍不足。相對來說,北美市場需求旺盛,從消費品巨頭寶潔公司到奢侈品帝國LVMH等企業的北美銷售份額全球佔比越來越大。由此,歐洲企業並不看好歐洲市場,而尋求去滿足更有韌性的國際市場需求。

歐洲創新不足,全面拖累其經濟增長

1990年,歐洲生產了世界上44%的半導體,現在它只生產9%,美國生產12%,中國的生產量則超過15%。新能源電池、人工智能,以及強力推動經濟增長與商業創新的數字技術先後都遠離了歐洲,歐洲在政治上似乎更傾向於綠能,但是其綠色技術經濟投資卻令人失望,未能促進經濟發展,這也使得歐洲的綠色主張更偏向於意識形態化,而非切實可行的經濟路線。不久前,歐洲更在碳中和目標上令人尷尬地選擇了退卻甚或放棄。

現實情況是,攤開來看,在新技術或尖端技術方面,美國優於歐洲——這些技術爲經濟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比如在計算和人工智能方面,美國比歐洲擁有更多的專利,令美國新經濟更強於歐洲,其在研發投入上也更勝於歐洲。研究顯示,在公司層面的研發支出上,以及由此帶來的公司產出盈利能力上,美國將歐洲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歐美技術創新差距無疑是巨大的,且將越來越大。

麥肯錫的研究顯示,2014~2019年,歐洲公司的增長速度平均比美國同行慢40%,在研發上的支出減少了40%。然而,在材料技術和清潔技術方面,歐洲具有傳統上的強大競爭力並優於美國的技術類別,且歐盟在大多數技術類別中仍然領先於中國。但是,中國乃至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正在如此迅速地數字化及採用新技術創新,未來數年裏或將歐洲遠遠拋在後面。

歐洲企業與人口都在變老

蘋果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代表了美企的全球影響力,在塑造技術創新並影響全球消費者行爲方面獨佔鰲頭。其全球經濟影響力使之能大量投資於研發,爲人工智能、雲計算和電子商務等領域的進步做出了貢獻。全球企業等級的各類排名中,美國公司均佔據主導地位,中國緊隨其後。梅賽德斯-奔馳、寶馬、西門子、菲亞特等歐洲企業的全球影響力都在下降,作爲新世紀全球經濟的重要參與者的歐洲技術企業巨頭,越來越少。

除了歐洲老牌企業的全球影響力看衰並持續老化外,歐洲的人口也正在變老。總體而言,歐洲的預期壽命全球最高,平均爲80.3歲,美國爲79歲,中國爲77歲。歐洲人優先考慮的是休閒時間及工作保障,而非追求更高的收入,這導致經濟和生產力增長放緩。

企業與人口老化之外,歐洲嚴重地依賴外部市場,能源更依賴國際市場。歐洲對出口的嚴重依賴正在成爲其一大弱點,出口約佔歐元區GDP的50%,而美國佔10%。烏俄衝突及紅海航道危機加重了歐洲經濟的脆弱性,全球通脹高企更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美國則能做到能源自給自足,並因其美元等特殊地位的作用而能夠在國際貿易中取得優勢。

當然,相較於美國,歐洲也有其優勢所在,諸如,在可持續性方面,歐洲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美國低2.4倍,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美國1.8倍。歐洲在平等、社會進步和生活滿意度等包容性方面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在可預計的未來,歐洲將持續保持乃至擴大在上述諸方面的優勢。但是,在企業發展優先,改善企業、強化創新等方面,歐洲或仍將落後於美國,且薄弱環節乃至脆弱點仍將凸顯甚或惡化。如何確保歐洲在商業和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力,克服薄弱環節,提振歐洲經濟?挑戰仍在,任務繁巨。

(作者系浙江現代數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