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旭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2024年2月3日,新華社授權發佈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全文共六個部分,包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我國始終將糧食安全作爲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歷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會重點部署國家糧食安全工作,今年一號文件也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位,提出要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能力、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等七項內容。

將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的重大意義,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胡冰川向界面新聞表示。

在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方面,今年一號文件提出,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

此前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開展噸糧田創建。

“今年文件更加明確聚焦糧食發展的提升,將‘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作爲糧食生產的重心,並具體提出增產的舉措,比如: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等,這也是此次文件的新意所在。”南京財經大學糧食和物資學院、糧食經濟研究院副教授錢龍向界面新聞表示。

“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這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任務。”胡冰川指出,爲了實現這一目標,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是基礎,但更爲關鍵的是將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

胡冰川表示,通過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綜合措施,不僅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更要以此爲契機不斷推動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升,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實際上,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3年12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佈《關於2023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全國糧食總產量爲69541萬噸(13908億斤),比2022年增加888萬噸(178億斤),增長1.3%。

此前在2024年1月23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要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業農村部將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確保糧食麪積總體穩定、有條件的地方挖潛擴面,產量上穩中求進、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的前提下力爭多增產。具體是三穩、一擴、一提,就是穩口糧、穩玉米、穩大豆,繼續擴大油菜面積,着力提高單產。

爲何將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在大面積提高單產上?胡冰川分析,單產提升的潛力大。“2023年我國玉米單產爲每公頃6.53噸,而美國2022年玉米單產爲每公頃10.88噸,單產提升的潛力很大。除此之外,稻穀小麥等糧食作物增產潛力空間仍然存在。”胡冰川說。

此外,資源有限性也是糧食增產重心轉移的原因之一。胡冰川表示,隨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優質耕地資源日益緊張。在不增加或儘量少增加耕地的前提下,通過提升單位面積產量,可以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實現更多產出,滿足人口增長和消費需求變化帶來的糧食需求增量。

錢龍也表示,我國糧食供需矛盾一直存在,而提升糧食總產量,一是靠提升和穩定播種面積;二是提高糧食單產。但國內糧食種植面積已經在高位,且後備耕地資源有限,依靠擴大面積來實現增產,對於我們國家而言空間有限,只能依靠單產將糧食總量提升上去。

此外,錢龍也與上述觀點持有一致看法,認爲我國單產提升還有很大空間。“我國的糧食單產水平並不低,與俄羅斯、印度等國家相比單產水平較高,但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玉米和大豆。”錢龍說。

“農業科技的進步也使得大幅度提高單產成爲可能。包括優良品種選育、精準農業技術應用、高效節水灌溉、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胡冰川表示,通過科技進步來提高單產,有助於實現糧食生產綠色可持續發展。

除此之外,從經濟效益與農民收入方面考量,胡冰川分析,單純擴大種植面積可能會遇到邊際收益遞減的問題,且可能導致生態環境壓力增大。而提高單產則可以通過降低成本、增加產量,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從而保障農民收入。

此前錢龍在其文章《有土斯有糧: 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了糧食單產嗎?》中表示,提高糧食生產潛力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但是糧食產量連連豐收背後的一個隱患是單產增幅緩慢,傳統高消耗、高產出的粗放型模式難以爲繼。之所以如此,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耕地質量不高,無法支撐糧食單產的有效提高

因此,錢龍認爲,後續必須緊緊圍繞 “兩藏戰略,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中低等級耕地的改造,逐步把全國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有效提升耕地質量。其次,爲有效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在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需要高度重視適度規模經營、農業技術進步和防控農業生產風險的作用。最後,還需要注重施策精準性。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財政投入巨大,要注意提升資金投入效率,有的放矢地促進不同地區高效提高糧食單產。

重點圍繞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近年來,對於糧食主產區進行利益補償大多是國家以財政轉移支付爲主的縱向補償機制,通過加大對主產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等方式來提升主產區的種糧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

而今年中央文件提出,加大產糧大縣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深化多渠道產銷協作。

錢龍表示,對比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及的,“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今年中央文件提及的相關利益補償機制更加健全,這也是今年一號文件在貫徹落實中央的指示精神和糧食安全保障法的具體體現

界面新聞注意到,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2023年中央會議中被多次提及。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曾強調,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此前,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曾提到,“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

相關措施也見於糧食安全保障法中。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到,國家健全糧食生產者收益保障機制,以健全市場機制爲目標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和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業增效、糧食生產者增收,保護糧食生產者的種糧積極性。

“糧食主產區是提產能、保供給的重頭大頭。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糧食作物總產量佔全國的80%以上。同時也要看到,糧食主產區經濟實力不強、財力薄弱的問題較爲突出,產糧大縣往往是經濟弱縣、財政窮縣。這個問題不解決,主產區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影響生產保供的大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圍繞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作了有針對性的部署。”2月4日,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此前錢龍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也表示,“雖然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但是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經濟發展差距的問題仍然突出。這也是此類舉措再次被提及的深層次背景。”

錢龍指出,“單單依靠中央對地方的縱向轉移支付,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主產區或者產糧大縣面臨的‘糧財倒掛’‘高產窮縣’困境。而建立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央財政對主產區的縱向利益補償機制形成有效補充,進一步縮小產銷區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產銷區共同富裕。”

除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的“大面積提高單產”以及“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相關表述,錢龍認爲,文件提到的相關糧食保險工作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等方面,應作爲亮點予以關注。

文件提出,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範圍,實現三大主糧全國覆蓋、大豆有序擴面。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做到應賠盡賠。完善巨災保險制度。此前,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逐步擴大稻穀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

錢龍表示,上述舉措是糧食相關保險工作精準施策、深入推進的體現。“去年一號文件提到的相關表述是逐步擴大,而今年三大主糧實現全國覆蓋。”錢龍稱,在深度和廣度方面,今年文件提及的糧食保險工作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此前在1月2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2023年全年,農業保險爲農業發展提供風險保障4.98萬億元。

“其實,保險規模很大了,但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滿足農業發展和農民需求,還需要進一步擴容。”錢龍表示,對於像我們國家這樣的農業大國來說,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包括糧食的擴容以及文件提到的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推進農業精準投保等。

此外,文件還提到,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弘揚節約光榮風尚,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健全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挖掘糧食機收減損潛力,推廣散糧運輸和儲糧新型裝具。完善糧食適度加工標準。大力提倡健康飲食,健全部門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管體系,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爲。

對此,錢龍表示,今年一號文件從全鏈條節糧減損展開,表述更加全面,也表明可以更快落地。

鼓勵地方探索建立與農資價格上漲幅度掛鉤的動態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在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方面,今年一號文件還提出,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鼓勵地方探索建立與農資價格上漲幅度掛鉤的動態補貼辦法。

胡冰川稱,近年來,糧食生產物質費用上漲較快,農資價格出現剛性上漲,根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彙編》數據,2017-2022年間,糧食生產物質與服務費用從每畝437元上漲到560元,上漲了28.2%,其中化肥費從每畝131元上漲到196元,上漲了49.6%。爲此,探索建立與農資價格上漲幅度掛鉤的動態補貼對穩定農業生產成本,保障農戶種植收益具有積極意義。

此外,今年一號文件還提到,”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胡冰川表示,此項舉措標誌着我國農業和食品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胡冰川解釋,大農業觀強調農業的全局性、戰略性和綜合性,要求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農業的發展。大食物觀則突破了傳統以穀物爲主的食物結構,鼓勵人們多樣化的食物來源和更健康的飲食習慣。

“而文件中提到的‘支持深遠海養殖,開發森林食品,這一提法表明,我國正積極探索海洋資源的利用,將養殖業從近海向深遠海拓展,以減輕近海養殖對環境的壓力,同時開拓新的食物來源。”胡冰川說。

胡冰川表示,深遠海養殖的發展,不僅有助於滿足人民對優質海產品的需求,還能促進海洋經濟的增長和海洋科技的進步;同樣,我國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開發森林食品可以有效利用這些資源,爲人民羣衆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食物選擇。同時,森林食品的開發也有助於促進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更好地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錢龍則表示,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是非常有意義的探索。“構建監測統計體系有助於摸清我們國家食物供給的家底,完整、準確以及全面地獲取食物開發量,這也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關鍵所在。”錢龍稱,今年文件多次提到了監測,包括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機制,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消費監測分析等。“其實在農業領域,數據短缺問題一直存在,我們需要通過加強監測,獲取關乎國計民生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動態數據,這也是後續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所在。”錢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