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記者 鄒俊濤

據上市公司公告,截至2月21日,A股主要上市險企已全部披露完2024年1月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數據。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與往年相比,上市險企在今年一月份的保費收入規模普遍出現下滑,6家上市險企中僅有1家實現了同比正增長。而各業務板塊中,壽險業務板塊保費收入下滑幅度尤大,形成重要拖累效果。

2月21日,某頭部險企工作人員告訴財聯社記者,出現上述情況的根源在於壽險“開門紅”受到監管限制。“以往險企在上一年度的四季度開展‘開門紅’業務,可以提前把保費收上來,然後指定在次年度1月1號生效。但去年監管對保費的預收系統有窗口指導,不允許提前把保費收進來,必須要等到1月1號才能收保費。”

上市險企1月份保費收入普遍下滑

數據統計結果顯示,今年1月份,天茂集團、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人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規模分別約爲71.89億元、1382.56億元、298.9億元、1060.3億元、703.2億元和206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變動了-42.47%、-1.07%、-15.04%、-5.46%、-7.74%和2.20%。

數據顯示,除了中國人壽以外,其餘5家A股上市險企在今年一月份的原保費收入全部出現下滑。

壽險業務下滑較大,拖累公司總保費收入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儘管上市險企在今年一月份的保費收入規模普遍呈現下行趨勢,但壽險板塊的下滑幅度尤爲明顯。

據公告披露數據顯示,天茂集團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在去年1月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爲124.97億元,而今年1月份已縮水至71.89億元,同比下滑了42.47%。

同爲壽險上市企業的新華保險也披露,公司今年1月份的原保費收入約爲298.9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了15.04%。

此外,幾家綜合性險企,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的壽險業務板塊同樣表現不如人意。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平安壽險、人保壽險、太保壽險的保費收入規模分別同比下滑了3.9%、18.5%和14.7%。

相較之下,平安養老險在1月份的保費收入同比大漲75.4%,公司新業務表現亮眼。平安財險、人保財險、太保財險等財險業務公司的保費收入也繼續保持正增長。綜上,壽險業務顯然已成爲幾家綜合性險企在今年一月份保費收入規模“失速”的重要拖累因素。

業內:根源在壽險“開門紅”受監管限制

對於壽險當前的表現,業內倒也並不感到意外。財聯社記者從多個從業人員處獲悉,監管從去年開始着手規範壽險 “開門紅”活動,新規的落實極大地影響各大保險公司此前開展的“開門紅”節奏。

據瞭解,2023年10月18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部向各人身險公司下發《關於強化管理促進人身險業務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直指“開門紅”諸多亂象,要求保險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根據《通知》第三條,各人身險公司“不得采取大幅提前收取保費並指定第二年保單生效日的方式進行承保,不得將客戶實質爲保費的資金存放於其他投資理財類賬戶,防止出現承保空檔,引發合同糾紛,滋生經營風險。”

過往,壽險企業一般會在當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期間開展營銷活動,即爲“開門紅”。但一般來說,爲了給第二年年初“衝業績”,壽險企業每年第四季度銷售的保單,很多都會“指定生效日期爲次年的1月1日”,這樣就可以把大批量的保單積壓至第二年才生效,讓第二年1月1日的業績“一飛沖天”。

新規的實施不僅影響此前開展“開門紅”節奏,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比如說,業務員當年11月份和某客戶談好某個保險產品銷售,但距離次年1月1號還有很長時間距離,這個過程中就會有很多變數,包括消費者資金使用用途的變化等等。”上述險企工作人員告訴財聯社記者,“所以從數據上看,今年一月份的壽險銷售數據,可能略有下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