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萬得通訊社報道,$英偉達 (NVDA.US)$在AI浪潮的推動下,營收、利潤和市值都在不斷刷新市場的認知。一些華爾街投資者認爲,這像極了互聯網泡沫前期的$思科 (CSCO.US)$。這種比較,意義究竟有多大?

思科的股價在2000年3月23日達到峯值,而在衝高之前已經出現分化。英偉達近期也出現相似的勢頭,在財報公佈之前,市場分歧出現。

思科到現在依舊是一家很重要的科技公司,從另一種意義上,也算穿越牛熊和產業週期。1996年1月1日至2000年3月27日,經拆分調整後,思科的股價飆升了20多倍,達到每股80美元以上的峯值。當時,投資者相信,當時新生的互聯網相關的服務器和其他硬件的需求將大幅增長。

在互聯網泡沫的高峯期,思科是標普500指數中最有價值的成分股,市值近5600億美元。作爲對比,截至本週三,思科公司的市值爲1970億美元。本月早些時候,英偉達的市值達到1.8萬億美元以上的峯值,短暫成爲市值第三大的美國上市公司。在本週二的拋售之後,該公司市值跌至第五位,落後於Alphabet 公司。

從漲勢和市值看,兩者之間有相似性。但如今的估值,並不像網絡泡沫高峯期那樣極端。雖然與標普500指數相比,英偉達目前的估值可能看起來過高,但遠未達到思科等電信硬件公司在互聯網泡沫高峯期的收益倍數。

Wind數據顯示,本週三,英偉達的PB爲50。2000年3月,思科的估值是其遠期收益的150多倍。

從廣泛的標普500指數,分析師很難認爲,今天的估值已經達到了與互聯網峯值相當的泡沫水平。Evercore ISI 的分析師Julian Emanuel 表示,儘管該指數的價格與12個月後的盈利之比,在歷史上看起來高達22倍,但遠未達到泡沫時代28倍的峯值。

從盈利看,英偉達的利潤遠高於思科當年巔峯時期的利潤水平。

Bokeh Capital Partners創始人兼首席投資官Kim Forrest表示:“英偉達可能比思科當時更有利可圖。”數據支持了這一點。思科在1996年至2000年間的平均淨利潤率爲17.2%;而截至2023年1月,英偉達的五年平均淨利潤爲27.9%。

從漲勢看,英偉達與思科當年的漲幅相去甚遠。截至週三下午,英偉達股價已較2022年10月14日創下的熊市低點上漲500%以上。而思科公司從1998年10月的低點到2000年3月的峯值,上漲了700%。

根據Evercore ISI 的分析師Julian Emanuel 的計算,到2024年4月,英偉達的股價需要從目前的水平上漲20%以上,才能達到每股862美元。當然,估值很高並不意味着股價不能繼續攀升。該分析師表示,動量驅動的反彈往往在幾乎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突然結束。

Evercore ISI表示,由於估值看起來已經很高,但並不荒謬,投資者可能會考慮增加對防禦性股票的配置。英偉達和思科也有相似之處!

從極度集中方面看,英偉達如今所處的環境遠遠高於互聯網泡沫時期。

根據Julian Emanuel 的數據,美國前五大公司佔標普500指數總市值的25%。這遠高於互聯網時代的前一個峯值,當時前五大成分股在標普500指數中的貢獻率,只是短暫攀升至15%以上。

從行業地位看,英偉達和思科都屬於“鏟子”類公司。

Interactive Brokers首席市場策略師、前華爾街股票交易員Steve Sosnick表示:“我們的理由一直是,‘當出現淘金熱時,向礦工提供鎬和鏟子比開採真正的黃金更有利可圖。’”

思科被視爲提供連接人與互聯網至關重要的硬件,而英偉達則生產數據中心不可或缺的芯片。Steve Sosnick表示,投資者應該記住他們的商業模式有幾個關鍵差異。一個是思科自己設計和製造產品,而英偉達將製造過程外包給臺灣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

思科的產品設計也不那麼複雜,競爭對手能夠生產相應的競爭產品,並迅因此速削弱思科作爲市場領導者的競爭力。英偉達在其專業芯片方面仍有優勢,但其他競爭對手正在迅速逼近。

思科的巔峯時期已經過去了20多年,該股自那以後再也沒有回到當初的市值高點。英偉達會不會步思科的後塵還有待觀察。

編輯/Som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