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不到一年,阿里雲再次從價格開刀。2月29日,阿里雲宣佈對100餘款核心產品平均降價20%。北京商報記者查詢發現,此次降價涉及雲服務器、大數據型實例、對象存儲等多種產品,其中對象存儲OSS的降幅最高,多款產品五年期費用下降55%。

從獨立IPO到暫停分拆,阿里雲折騰了一年,終於確定了以公共云爲主的戰略方向。不過業績的增長壓力依然明顯,可對比的最新數據是,百度智能雲2023年四季度營收增長超六成,阿里雲同期營收增長3%。

不論從滲透率還是從市場規模看,雲計算戰場遠不到終局,對於企業而言,在市場和利潤中做取捨不易,當阿里雲攪亂一池春水,各家的戰略或許會更明確。回頭看客戶,“降的真不少,可是遷移有成本和風險,心動沒法行動”,聽到降價消息後,一位中小企業技術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不玩虛的”

“兩個最,一個首次”,談及此次降價,阿里雲資深副總裁劉偉光在2月29日多次強調:歷史上參與產品範圍最大,受益羣體最廣,也是首次讓利給客戶存量訂單的未履約部分。

根據阿里雲2024年降價信息,此次降價幅度爲6%—55%不等,其中雲服務器ECS最高降36%、對象存儲OSS最高降55%、雲數據庫RDS最高降40%。針對之前包年的老客戶,客戶在降價發佈後3個月內續費,未消耗的包年時長可按新的價格重新計費。面向個人開發者和中小企業,阿里雲推出99元/年、199元/年的入門級雲服務器。

這不由讓人想起2023年4月,當時阿里雲也宣佈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最高降幅50%,有云計算客戶向北京商報記者抱怨:優惠總針對新用戶,另有業內人士則吐槽降價的不是高頻產品。

“過去我們雲計算的技術紅利受益者主要是很多行業的頭部客戶,但是對於廣泛的中小企業、中長尾企業如何持續低成本用雲、降低成本雲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今年通過官網直降的方式,尤其讓利給中小企業。”劉偉光花了不少時間介紹了對老客戶的降價規則。他還專門提到,“現在超過百萬規模企業和用戶正在使用的產品,也是當前降價範疇內的產品”。

又是阿里雲先發,又是全線下調產品價格,競爭對手會否再次跟進?

當天晚上,繼阿里雲宣佈“史上最大力度”降價後,京東雲發佈消息宣佈開啓比價活動。京東雲表示,“隨便降,比到底!我們繼續全網比價!擊穿低價!再低10%”,並承諾“買貴就賠”。活動說明顯示,京東雲全系核心產品繼續參與全網比價,包含計算、存儲、網絡等產品,可滿足客戶上雲、用雲全鏈條服務需求。比價對象針對特定雲服務商,活動自3月1日起生效。

金山雲方面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沒收到消息”;青雲科技方面表示,“我們在官網一直都有降價活動,也經常調整機型和折扣”。

光降價不夠

“阿里雲這次降價,是動真格的。”對比完降價幅度,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向北京商報記者總結,“雲計算遵循摩爾定律,在算力成本和網絡成本都降價的情況下,雲計算降低是一種趨勢。所以降價是雲計算行業的基本規律,又有領頭羊率先降價,爲了保住市場,其他玩家也會降低價格”。

易觀合夥人、易觀企業數字化中心總經理張澄宇持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爲,“阿里雲降價可能會帶動部分具備直接競爭關係的雲廠商跟進,但行業級的大規模價格戰可能不會進一步發生”。

反觀企業端的反應,一家小型網站運維負責人郭琨(化名)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看看就好,可惜遷不動”。目前,這家網站使用的是另一家排在第一陣營的雲計算企業的服務,且雲計算的代理商很不穩定,但郭琨最在意的是遷移產生的人力成本以及遷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業務暫停。

對於以上問題,阿里雲相關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阿里云爲企業提供了豐富的遷移方案,遷移工具十分齊全,從IDC到雲上最快可以秒級遷移”。

上次阿里雲降價時,在一家大型企業負責公有云、私有云整體設計、選型、搭建的部門負責人楊琦(化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雲廠商的確會提供詳細的遷移流水線和操作過程,可實操時,企業技術人員和運營團隊要面臨產品重新配置、數據遷移以及可能的預料外遷移故障。對產品的重新培訓、人員職責可能需要重新分工、業務系統停止服務等,這都是要額外考慮和評估的成本。在業務層面,遷移後一段時間內,還要對服務可能的不穩定性做好相應的應急預案。企業體量越大,業務場景越複雜,遷移到另一朵雲需要考慮的時間和資金投入成本就越高”。對於這次阿里雲降價,他也持同樣的觀點。

壓力還在

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王超和張澄宇都認爲,這次降價有助於阿里雲穩固企業客戶基本盤,同時在中腰部市場獲得一定的增量客戶。對於規模化開拓政府、國央企、關鍵行業KA客戶,張澄宇認爲,“降價的支撐可能還不夠”。

“大型政企客戶,會綜合考慮雲計算提供商的穩定性、服務態度、聲譽和價格等綜合因素。”但王超表示,“價格仍然是大殺器,尤其在不斷降價的背景下,提供不低於同行的服務和穩定性,最後也能撬動政企客戶。”

換個角度看“動盪”一年的阿里雲,先換帥再尋求獨立IPO,最後暫停分拆。這期間新技術持續升級,市場繼續增長,競爭對手摩拳擦掌。

不久前阿里發佈的最新財報更能反映阿里雲的現狀,2023年四季度阿里雲實現280.66億元營收,同比增長3%;經調整EBITA利潤23.64億元,同比增長86%。2月28日,百度CEO李彥宏披露2023年四季度百度智能總營收84億元,同比增長61.5%,其中大模型爲雲業務帶來約6.6億元增量收入。

對於業績,阿里雲的態度是:通過減少利潤率較低的項目制合約類收入,持續提高收入質量。同時,四季度公共雲產品及服務收入健康增長,帶動盈利能力提升。

“當下,阿里雲的營收不如利潤更重要。利潤可以反哺研發,在劇烈變化的雲計算領域,研發保持技術的先進性,及時跟上大模型在內的技術潮流,纔是最重要的。”這是王超的觀點。

張澄宇也表示,雲服務同AI的結合無論是在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層還是PaaS(平臺即服務)層都具備巨大的市場潛力,阿里雲如能搶佔身位將爲其形成新一輪增長曲線奠定商業化基礎。他同時指出,“當下阿里雲的營收和利潤等財務指標重要性會比之前弱化,市場份額的增長會成爲重中之重”。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