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李凱旋 李貝貝 北京報道

自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被提出之後,其落地速度正在不斷加快,多城快速部署,融資協調機制正在跑步入場,爲房地產項目輸血。2月2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方面表示,截至2月28日,全國31個省份276個城市已經建立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共提出房地產項目約6000個。同時,商業銀行快速進行項目篩選,審批通過貸款額度已經超過2000億元。

新融資機制跑出“加速度”

2月2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金融監管總局召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工作視頻調度會議。會議指出,各城市要乘勢而上,擴大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成效,各方面要抓緊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問題,全力支持房地產在建項目融資和建設交付,保障購房人的合法權益,支持現房銷售,穩定市場預期。

值得關注的是,關於融資協調機制的建立,住房城鄉建設部和金融監管總局給出了時間點,要求3月15日之前,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建立融資協調機制,既要高質量完成“白名單”推送,又要高效率協調解決項目的難點問題。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住房城鄉建設部和金融監管總局分別對城市和金融機構都作出了嚴格的要求,目的則是推進房地產項目融資加快。例如,兩部門指出,要嚴格按照標準做好項目篩選,經金融機構確認後形成第一批合格項目名單。同時,金融機構應加快審覈,按照“推送—反饋”的工作閉環,金融機構及時反饋項目存在的問題,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則要第一時間統籌解決,待項目符合條件後再次向金融機構推送。

兩部門要求金融機構建立專門工作機制,優化貸款審批流程,完善審批制度,細化盡職免責規定。要主動對接融資協調機制,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快授信審批,提高項目落地效率,滿足合理融資需求。此外,兩部門要求金融機構要加強貸款“發放—使用—償還”閉環管理,防止貸款被挪用,保障信貸資金安全。

在兩部門召開完視頻調度會議之後,《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3月1日,河南省首先表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河南監管局發文表示,截至2月27日,全省銀行已對協調機制推送的項目授信67.1億元,發放融資26.79億元。其中,鄭州市已經授信35.18億元,已發放19.18億元。

房企積極遞交項目名單

作爲保交樓的重要支持政策,融資協調機制直接爲項目“輸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解了房企的“燃眉之急”。《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各家房企在積極梳理旗下項目並遞交名單,以期可以在這場“及時雨”中獲益。

2月27日,花樣年集團方面表示,公司旗下的武漢花好園、鄭州好時光、重慶千尋的花果山等項目均已經入圍了“白名單”。不過,從融資需求上來看,花樣年集團項目的融資需求較大,僅重慶千尋的花果山項目就需要融資5億元。碧桂園方面則表示,截至2月27日,公司獲批進入“白名單”的項目超過100個,較春節假期前的30餘個相比則是大幅增加。綠地集團則表示,集團多個區域項目申報“白名單”成效顯著,截至2月23日已經有49個項目獲批,擬融資金額合計約185.6億元。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此次兩部門的調度會提出了金融機構細化盡職免責規定,這有利於減輕金融機構及相關人員的擔憂,助推項目融資加快落地見效。”

由於兩部門對於各城市融資協調機制的落地時間給出了“deadline”,市場有聲音認爲,地產股以及建材股有望受到利好出現上漲。不過,《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此次地產股和建材股對待利好明顯冷靜。

3月1日,A股房地產開發板塊報收10617.49點,降幅爲0.07%。而A股裝修建材板塊則是報收11025.46點,降幅爲0.12%,兩大板塊對待此次利好消息均是反應平平。

TOP100房企前2月銷售額同比大幅下降

伴隨着天氣的回暖,業內對於2024年房地產市場是否還會有“小陽春”則是意見不一。不過,從前2月房企的銷售額來看,市場完全恢復活力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中指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2月,TOP100房企銷售總額爲4762.4億元,同比下降51.6%。其中,TOP100房企2月單月銷售額環比下降29.3%,同比下降64.7%。不過,中指研究院方面指出,兩年數據相差較大的主因爲2023年前2月房地產市場出現了部分反彈,銷售額基數較大。

不過,當前房企的開發意願依然較足,熱門城市的地塊頗爲搶手。中指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2月,TOP100房企拿地總額爲157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0.6%。“部分城市加大優質地塊推出力度,房企願爲優質地塊買單。同時,去化好的城市和地塊更加吸引房企,房企也願意爲優質城市的項目重金購地。”中指研究院如此分析。

以北京爲例,2月22日,北京春節假期後的首場土拍落錘,海淀區和大興區各推出了一宗地塊,總起拍價爲67.5億元,總成交價則是達到了77.63億元。其中,海淀區翠湖科技園地塊以總價28.87億元、15%溢價率、1萬平米現房銷售面積的搖號規則,被港中旅納入囊中。

中指研究院分析師孟新增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表示,預計後續供需兩端將有更有利的政策出臺,一線城市有望進一步因需、因區優化限制性政策,二線城市則是有望全面取消限購政策。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