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实习生董峻萍 北京报道

原标题:聚焦两会丨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舒勇: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做大资本市场文化板块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强国的一体两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助力,也需要依托对产业有深刻理解且能提供精准服务的平台,引导助力文化企业快速获得适配融资。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舒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构建和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文化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发展、做大资本市场文化板块、加强文化产业数字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21世纪》:政府在推动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方面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你认为应如何平衡政府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舒勇: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其对资源的需求尤为突出,需要政府部门投入较多的资源,政府部门应承担指导和引导作用,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政府仍处于主导地位,为文化金融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必要的资源支持。

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蕴含较强的经济属性,能够通过经营管理达成政府公共服务目标的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产的有效管理以及价值的提升。因此,应当在确保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资源调配功能,赋予承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任务的企业以更大的自主空间,政府要引导而非替代,同时注重动态调整政策,企业就能够放开手脚,结合政府的战略导向和市场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更佳路径。

例如,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推进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由政府全资设立了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搭建了“文创板”平台,以此作为文化经济政策落地实施和企业融资对接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建立起连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桥梁和纽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21世纪》:你如何看待数据互联共享在文化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隐私性?

舒勇:信息不对称是文化企业融资的重要障碍之一。数字经济背景下,技术革命正在为破除这个障碍提供前所未有的有效方案。数据互联共享可以增强企业数据透明度,提升数据使用效率。例如,通过平台可以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平台更准确地评估文化企业的风险和价值,为其提供更精准、高效的融资服务。

数据互联共享还可以加强文化产业内部的协作和资源整合,促进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通过数据互联共享,落实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部署,互联共享文化产业数据管理服务体系,可以促进文化数据资源融通融合。

《21世纪》: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隐私性?

舒勇:一是技术保障,技术是双刃剑,要以技术保障技术向善。具体措施有很多,标准、机制、是核心。

二是创造更好法治环境,促进数字治理,保障。技术、管理、政策、法律保障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维护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方向。

数据互联共享在确保数据准确性和隐私性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手段,需要在技术、政策、管理、法规等多个层面进行协同和配合,以实现数据的安全、可靠和高效共享。

《21世纪》:现有的企业融资数据库和信用管理体系是否充分考虑了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你有哪些建议?

舒勇:文化企业融资服务的对象是文化企业,要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比如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较高,也就是“轻资产”。所以在构建文化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时,要格外关注文化企业的资产特点和信用状况,资产和信用是文化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两大核心考量因素。

针对其特点,建议:一是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加强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建设,尤其要关注文化企业数据资产在文化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二是加强文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尤其要关注文化企业数据信用和数字技术下的行为信用在文化企业融资中的作用,以确保融资服务安全与高效。

三是引入非财务指标,如知名度、品牌影响力、社会责任、文化影响力等,以更全面地评估文化企业的价值和信用。

四是完善健全文化产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各类信用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用性,为融资和信用评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五是不断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先进技术,对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和信用风险进行精准分析评估和预测,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