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冶金報社

中國冶金報社兩會報道組記者 樊三彩

張榮華代表建議:搭平臺、強支撐助力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

2023年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十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額翻了一番。

國人大代表、天津榮程祥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張榮華認爲,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發展上具備獨特優勢和特點,在“抱團出海”的數量和規模上具備進一步加快國際化發展的基礎,因此,她建議多措並舉,助力民營企業加快國際化發展。

張榮華表示,長期以來,民營企業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主動擁抱海外市場。然而,隨着貿易全球化的持續推進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民營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面臨着許多挑戰和風險。比如,需要面對不同的文化、法律、商業規則和消費習慣等差異;許多民營企業在國際化方面缺乏經驗和資源;民營企業難以承擔高額的資金投資等。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在落地政策、打造機制等方面爲民營經濟‘走出去’提供更多的助力,以降低企業境外經營和投資風險,提升其參與國際競爭及合作的綜合實力。”張榮華指出。

一是支持企業優化境外網點佈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具備潛在的市場增長潛力和資源佈局價值,建議支持企業優化境外網點佈局,將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地區打造爲資源採集基地,將消費高增長、市場潛力大的地區打造爲產品消費基地,推動外貿型企業融入新發展格局。

二是強化金融服務支撐。建議充分發揮香港地區金融、商業樞紐作用,加強金融交易服務,指導民營企業提高在國際支付、資金調撥、匯率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水平。與此同時,國家的政策銀行和商業銀行也應給予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以幫助和支持。還應重視發揮商協會組織、法律和財稅等中介機構的作用。

三是搭建外貿共享共建平臺。建議從政府層面搭建外貿溝通平臺,鏈接央企、地方國企、民營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等各方資源,引導成員間合作,形成合力。支持民營龍頭企業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助力區域中小企業走出去。加強民營企業品牌的全球化宣傳和推廣,實現穩定的營銷網絡和市場覆蓋,並圍繞黑色、有色、農牧、新能源等領域共同拓展產業投資項目。

四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目前,民營企業對於國際複合型人才需求量巨大,政府應發揮好國際人才儲備的優勢,幫助民營企業吸引、培養具有國際化背景和經驗的人才,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實力。

五是做好專項扶持輔導。企業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面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治、法律、文化環境等均存在差異的情況,也會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政府、銀行、保險等機構在市場環境分析、應對策略、授信融資、保險理賠等方面進行專項支持和輔導,提高民營企業的合規管理和風險管理水平。

張榮華代表建議: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統計,截止到2023年末,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19000輛,累計建成加氫站409座,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與此同時,根據《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到2025年,我國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成爲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年。到2035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榮程祥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張榮華認爲,從《規劃》可以看出,國家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計劃和目標具有超前的前瞻性和戰略意義,但同時任務也是艱鉅的。“在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生態體系構建和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張榮華列舉道,一是現有氫能供給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二是加氫站無法較好滿足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需求;三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車輛購置補貼基本要在運營後2-3年才能收到,這對於在產業發展初期需在研發、生產等方面大量投入的企業形成非常大的資金壓力;四是很多具備推廣條件的城市並不在燃料電池示範城市羣內,產品推廣難度較大。

爲此,張榮華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進一步增加氫能重卡產業生態的覆蓋範圍,將更多應用場景豐富、經濟基礎好、氫源豐富的地區納入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羣。支持擴大優先使用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場景,如公交、環衛、市政工程、礦山、物流、短駁等場景。

第二,完善國家和地方的補貼機制,優化審批和支付流程,解決補貼發放延滯問題,加快補貼資金髮放進度,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第三,明確氫作爲能源使用時的能源屬性,制定氫能在分佈式佈局中的具體要求和管理標準。如對於綠氫生產,不再要求必須在化工園區,不需取得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允許在化工園區外建設綠氫生產項目和制氫加氫一體站,優化審批流程。

第四,支持利用現有加油站或加氣站的土地建設油氣氫電等綜合能源補給站點,加快加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第五,組織制定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氫能項目的碳減排標準,將氫能項目開發的碳資產納入碳市場交易範圍。

張榮華代表建議:錨定“雙碳”目標 健全標準體系、完善鼓勵政策,統籌推動鋼鐵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鋼鐵行業作爲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產業,其綠色低碳轉型對於實現我國“雙碳”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鋼鐵行業面臨着減排成本高、技術瓶頸、市場競爭力下降等多重挑戰。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榮程祥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張榮華分析認爲,這些挑戰主要包括:第一,歐盟碳關稅政策實施的挑戰。氫冶金、深度脫碳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企業往往難以承擔這樣的成本。第二,減污降碳的關鍵是結構調整,而有序發展短流程電爐鋼工藝,卻受到廢鋼資源、電價等因素限制。第三,引進綠電消費替代煤電消耗也是企業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受地方政策和電力政策影響,跨區域綠電比例不能有效解決企業需求,周邊可建設綠電的區域又涉及隔牆售電的限制,企業綠電可選擇性空間小。第四,交通運輸結構亟待優化調整,促進新能源汽車加速替代燃油汽車,不斷提高清潔運輸比例成爲當務之急。

因此,張榮華建議,爲應對這些挑戰,推動鋼鐵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建議全面落實“雙碳”戰略,健全標準體系,完善鼓勵政策,通過技術創新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構建氫能產業鏈與全產業鏈協同降碳,統籌推動鋼鐵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具體措施包括:

一是健全雙碳標準計量體系和深化碳覈算體系研究,實現鋼鐵行業碳足跡真實減碳。

二是完善鋼鐵行業“雙碳”鼓勵政策,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的支持力度。包括給予企業相關研發應用補貼,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發展項目支持力度。

三是加大差別化電價政策力度,鼓勵短流程企業健康發展。建議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加大支持性電價政策扶持,對率先建設短流程電爐項目完善峯谷電價機制;研究企業利用新能源及二次能源發電等。

四是加大企業使用和建設綠電的政策支持,促進新能源健康有序發展。一是建議政府在電力改革、增加綠電比例等方面給予支持,打破地方壁壘,對企業周邊建設的綠電項目突破隔牆售電限制,提高企業使用綠電的積極性。二是制定鼓勵企業建設光伏、風能、生物質能等分佈式發電可取得綠證、可納入碳減排量等支持政策,進一步提高企業建設新能源發電的積極性。

五是積極倡導綠色運輸,構建氫能產業鏈與全產業鏈協同降碳。包括根據氫能產業發展需求,國家、地方加速完善行業所需標準與規範;出臺政策支持綠色發展領軍企業,以產業鏈鏈主角色以點帶面建設氫能廊道;重視碳市場對氫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快研發全國通用方法學,促進氫能產業的健康發展。

六是完善雙碳領域人才培養機制,助力實現“雙碳”戰略目標。“雙碳”工作需要一大批具備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來支撐,因此,需要政府出臺政策支持產、學、研組建聯合體,充分培養“雙碳”人才,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張榮華代表建議:加強產教融合 促進高素質人才培養

2023屆高校畢業生預計1158萬人,較上一年增長82萬人。但人才競爭加劇和中小工業製造企業招工難形成鮮明對比。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榮程祥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張榮華表示,大學生就業在專業對口和崗位對口方面的錯位問題比較明顯。專業與崗位不對口會導致較高的離職率。“對大中型企業來說,這也意味着保險、工資、人力、福利等‘沉沒成本’付出。”她表示。

爲此,張榮華建議從以下方面做起,加強產教融合,促進高素質人才培養。

一是創新就是追根溯源。在張榮華看來,一直以來,畢業大學生需要的不是更多面試機會,而是一個與企業共成長的發展過程。“大學生通過企業走訪、項目跟蹤、團隊共創、輪崗實習等方式,用三到四年的時間與企業共成長式培養,在畢業前就會知道自己是否適合某家企業。而企業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人才。”她表示。

二是創新打通“編制牆”。建議圍繞“實用”先行試點,逐步構建新時期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調研發現,我國的很多民營企業家對社會、對教育心懷感恩,他們有情懷、有經驗、有閱歷,甘願爲教育付出。在溝通中,他們紛紛表示願意共同在院校投入設備,制定“共通企業”標準,擰成一股繩,統一上崗資格,圍繞“實用”培養人才。

三是創新引入市場機制。建議由政府引領和選拔,由優秀企業聯合推進,由教委、人事局等提供支持,引入市場機制,以“錯位發展、資源共享、需求導向、訓爲企用、精準建設、精準施訓、協同助力、高質發展”爲原則,打造全國先行試點。

四是創新合作方式。如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爲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開展訂單式培養,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與大專院校聯合開展科研項目,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學校的科研水平;建立互派師資機制,企業的技術人員可以到院校擔任兼職教師,院校的教師也可以到企業進行實踐鍛鍊;舉辦職業技能競賽;建立產教融合聯盟等。

五是強化區域人才數據庫建設。可通過企業申報、人才自薦、社會調查等方式,廣泛收集本地區各類人才的信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一個安全、高效、便捷的人才數據庫管理平臺,實現對人才信息的分類、存儲、檢索、分析等;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活動,並將相關信息納入人才數據庫;根據人才數據庫中的信息,爲求職者提供精準的就業服務和職業指導,促進充分就業等。

編輯 | 陳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