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大市增速放缓并且竞争加剧下,如何在增长和利润间做好平衡,是每家电商都需直面的考题。

3月6日晚间,京东在美股开市前宣布,去年其营收约1.08万亿元,同比增加3.7%,24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132%。京东集团CEO许冉当晚还在财报会中表示,2024年京东将继续重点推进价格竞争力和平台生态建设,并有信心继续获取市场份额。当天,京东还宣布将派发12亿美元的年度股息,以及未来三年内将进行30亿美元的股权回购计划。

资本市场对上述消息反应积极。京东3月6日在美股收于24.91美元,涨16.18%。3月7日,京东在港股收于94.55港元涨6%,总市值超过3000亿港元。

日用百货竞争激烈

日用百货商品去年收入的变化,是京东过去一年低价战略落地的缩影,也是京东面临激烈竞争的缩影。

财报显示,京东2023年商品收入8712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占比超过六成的“带电”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4%,占比不足四成的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则同比下降4.8%。

能带动用户高频次消费的日用百货商品,是京东低价战略的重点之一。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自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2022年末的一封内部信中提出,低价是京东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后,低价就成为京东在2023年这一整年的最重要战略。自去年3月以来,京东陆续上线了百亿补贴、9.9包邮、京东买菜等项目,去年9月,京东即时零售业务京东到家还公布了自己的三年新规划,宣布2024年将助力超10个品牌销售额破10亿,并打造一个销售额过百亿的品牌标杆。

京东的低价战火还烧向运费,去年8月,除了下调自营商品的包邮门槛至59元,京东还宣布自己的高粘性用户PLUS会员可享受全年无限包邮。3月6日,《华夏时报》记者还从京东方面了解到,在已有9成第三方商品包邮的基础上,今年3月底京东将对其余近10%第三方商品普及最高满59元包邮的政策。作为对比,阿里系的盒马今年宣布将北京、南京、长沙三地的运费门槛上调至99元,向山姆看齐。

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在跟《华夏时报》记者交流时表示,京东的日用百货商品,确实会受到拼多多还有即时零售电商等对手的冲击影响,他认为,京东过去一年的低价战略目前看还处于守势,“能守住,就算是成功。”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也对记者表示,京东日用百货商品收入的下降应该是受低价策略的影响,另外还有行业竞争的影响以及去年整个大消费受百货需求下降的影响。

一个凸显日用百货领域电商竞争激烈程度的标志性动作是,去年12月淘宝和阿里相继支持“仅退款”,这个原本只有拼多多执行,且被外界质疑是“讨好”用户的售后政策。

需要提及的是,从财报来看,去年Q4京东的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已经恢复正向增长,同比上涨0.2%。许冉在3月6日晚间的电话会议中也提及,预计2024年商超品类竞争将非常激烈,京东商超业务在过去一年经历了聚焦核心赛道、提升供应链能力和通过仓网变革提升履约效率等调整,目前已呈现出良好的恢复趋势。

处于平台生态早期

不过京东财报中的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去年虽然京东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减少,事实上,京东整个商品收入增速也有所放缓,但京东的利润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财报显示,京东去年的经营利润同比增加32%至260亿元,2023年全年的经营利润率为2.4%,2022年全年这个数字为1.9%。其中,京东压舱的零售业务2023年经营利润率为3.8%,2022年这个数字约为3.7%。

许冉当天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表示,原因之一在于在强调低价心智的同时,京东也加强了低价商品的供给比。该人士同时称,京东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第一步就是增加商家数量和商品供给,这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产品选择,还在平台上形成了良性竞争。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京东的平台生态包括自营和第三方商家,2023年,京东第三方商家数量同比增长了188%,一年内新增商家数量同比增长4.3倍。而相较去年商品收入同比增速不足1%,去年全年京东服务收入达234亿元,同比增长17.8%。据京东管理层披露,京东平台有效商家数已接近100万。

需要提及的是,去年Q4京东平台及广告收入同比下降了4%,京东CFO单甦在电话会议中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在2023年大力发展平台生态,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举措,包括为新商家提供免佣服务,以及在部分品类和营销场景中主动降佣,从而导致佣金收入增速在第四季度略有放缓。

许冉当天还表示,京东现在正处于构建独特平台生态系统的早期阶段,快速变现不是短期内的首要任务。2024年的重点是持续吸引更多商家,特别是产业带的中小商家,以丰富商品供给,并优化平台生态。

庄帅在跟《华夏时报》记者交流时认为,从盈利能力和整体营收增长来看,京东去年的低价策略还是颇有成效,他同时表示,低价策略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商家低价并不代表亏损,大多是可以赚钱的,例如厂家清库存都是赚钱的,以及销售规模倒逼效率提升、原料采购成本下降等等,“大家都看懂了这个逻辑,就加大投入开干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