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冰

“我目前在配合警方辦案,稍晚才能回到本市。”某金融機構法務總監張濤(化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聲音中透着疲憊。記者與張濤預約的電話採訪時間也一改再改,最終推遲到3月14日凌晨進行。

除了負責日常法務工作外,張濤還是該公司消保組成員。“起初,客服部在內部會議中反饋,收到一些消費者投訴公司暴力催收,要求公司給予個人高額賠償及免息免本金。”據張濤講述,這之後,多部門聯動覈實工作人員是否存在暴力催收、違規作業等問題。經排查,不存在上述投訴問題,於是駁回了“訴求”。

“然而,後來我們發現,上述‘訴求’在金融機構端無法得到滿足後,他們會批量投訴到各大監管平臺,且投訴模板類似、話術基本一致,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張濤說。

實際上,此類情況不只在一家金融機構發生,記者採訪10餘家機構及助貸平臺發現,類似“碰瓷”式投訴已成爲令各家機構深感頭疼的問題,包括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內的金融各條線企業,苦金融黑灰產久矣。

披着“代理維權”外衣

所謂金融黑灰產指的是電信詐騙、釣魚網站、木馬病毒、黑客勒索等利用網絡開展違法犯罪活動的行爲,包括所謂的債務減免、代理維權、徵信修復、逾期法律諮詢等類型。這不僅侵害消費者隱私和財產安全,還會破壞金融生態、危害金融安全,更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

“這種‘非法代理維權’行爲是有很多弊端的。”某機構消保組成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2023年,同一信訪人因多次重複投訴且爲非理性訴求的纏訪投訴,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後經機構統計,上述類型投訴約佔公司正常投訴信訪的30%,迫使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對信訪投訴進行甄別,佔用了大量解決消費者真實合理訴求的資源,嚴重影響了投訴處置效率。”

提及上述情況,奇富科技也表示頗爲頭疼,其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坦言,部分客戶在黑灰產組織的誘導煽動下,提出不切實際的“修復徵信”“免除息費”等非理性訴求,被誘導利用歪曲事實、編造材料大量重複投訴,並一事多訪,不僅大幅增加了公司的信訪投訴量,也擠佔了正常投訴的處理渠道,造成了投訴信訪處置資源的浪費,增加了工作成本。

記者通過多家機構瞭解到,一些披着“債務重組”“代理維權”外衣的黑灰產組織和反催收聯盟,正在通過釣魚取證、纏訴鬧訪、惡意投訴等手段向金融機構或助貸平臺施壓,以達到免息或獲得高額賠償金的目的。

同時,《證券日報》記者也從消費者角度進行了調查。記者從某家個人債務逾期解決方案的法律諮詢公司瞭解到,該公司主要爲網貸、信用卡負債羣體提供專業債務諮詢服務。此類公司自稱,通過了解消費者信用卡、網貸逾期情況,爲消費者提供協商減免逾期罰息、債務免息分期、停止催收及起訴和減免結清方案,並收取一定諮詢費。

值得注意的是,在諮詢過上述公司後,記者接連收到多個北京市反詐中心的提示預警電話,反覆提醒記者謹防上當。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權益合夥人陳爽爽接觸過類似案件,她對記者深入闡述了其中的套路。“上述諮詢公司往往通過爲消費者提供‘反催收’服務,收取高額服務費後向被催收的消費者提供同質化、模板化的話術,讓消費者利用相關話術同金融機構進行溝通。然而,非理性訴求的纏訪投訴往往不成功,此時,諮詢公司會再次向消費者提出‘升級服務’,誘導消費者多次支付服務費。更有甚者,在消費者第二次找諮詢公司時就已被對方拉黑。此時消費者的個人資料早已被倒賣,從此陷入其他‘反催收友商’無休止的騷擾推銷電話之中。”

“這種模式看起來是在幫助消費者,但實際上消費者不僅需要支付一筆諮詢費,甚至還可能因被誘導僞造文件或公章捲入違法行爲中。”張濤說。

採訪調查中,記者也從公安系統獲悉,3月15日,浙江省嘉興市公安局南湖區分局成功破獲了一起僞造證件案。年初,多家金融機構向南湖警方報案,稱平臺通過分析整理發現,有信貸客戶可能僞造了假冒的醫療證明,借相關政策申請延期還款或減免還款。接到報案後,南湖警方成立專案組進行偵辦,最終該案件在美團金融平臺、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海爾消費金融、樂信等多家機構的協助下,在河南進行統一收網。從公示內容來看,涉案犯罪團伙以債務優化、債務規劃爲幌子進行“反催收”服務。警方查獲蓋有僞造印章的證件300餘份。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非法代理維權、徵信修復騙局等金融黑灰產呈現多發趨勢,其背後隱藏的是虛假廣告宣傳、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騙取消費者錢財等違法犯罪活動。”

打擊成效初顯

根據南都大數據研究院聯合有關機構發佈的《“非法代理維權”治理調研報告(2023)》顯示,2020年以來,“非法代理維權”黑產規模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增長,目前全國有超過萬家以“債務諮詢”“法務諮詢”爲名頭的公司,僅2021年成立的公司就是過去10年總和的5倍以上。根據行業人士估算,“非法代理維權”黑產造成行業機構財產損失達數百億元級。

金融黑灰產也引起了監管部門及金融機構的注意。

多地金融監管機構發文整治金融黑灰產。經梳理,2021年下半年以來,中央、地方接連發布近20份文件。比如,原江西銀保監局發佈《關於警惕“代理維權”“修復徵信”等陷阱,依法理性維護權益的風險提示》等。

另外,記者注意到,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也聯合起來打擊金融黑灰產。

例如,2022年3月份,由馬上消費金融牽頭,平安普惠融資擔保、招聯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新網銀行等幾十家機構共同參與,成立了打擊金融領域黑產聯盟,達成信息共享、經驗互通、行動互聯等共識。2023年6月份,樂信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組織指導下,與騰訊阿里、抖音等39家會員單位共同發起了行業自律公約,探索阻斷非法代理債鬧組織線上獲客的途徑。

如今,機構端打擊成效初顯。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14日,馬上消費金融已經推動29個省市的公安機關受理打擊非法代理維權案件332起(刑事案件61起,治安案件271起),打掉8個非法代理維權團伙;截至目前,海爾消費金融已經推動多地公安機關受理打擊非法代理維權案件16起,打掉兩個非法代理維權團伙;截至目前,新網銀行共推動全國公安機關受理、立案黑灰產團伙案件幾十起,協助公安機關抓獲犯罪嫌疑人上百人,其中涉及非法代理投訴類案件佔比高達50%。

從助貸平臺一端來看,奇富科技數據顯示,2023年6月份以來,經過投訴舉報成功促使2000餘條黑灰產視頻下架;信也科技披露,2023年成功識別並標記超2萬疑似黑灰產客戶,主動向行業大數據系統反饋百餘條黑灰產聲紋信息,並向相關客戶發送了近4000條黑灰產風險提示短信;樂信通過與多方合作,在2023年成功協助警方打擊了百餘起黑灰產案件,其中涉及債鬧黑灰產案件19起。

仍有難題待解

“打擊金融黑灰產已經成爲銀行、消費金融等機構的普遍共識,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面臨着法律制度、監管共識等多方面的難題。”在奇富科技相關負責人看來,機構目前存在的較大困境是對黑灰產定義的標準不明確。比如,一個非法代理維權事件的性質認定在一個地區達成共識,但不敢保證到其他地區被認可。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看來:“目前打擊金融黑灰產存在跨區域跨領域協同治理機制不完善、組織體系不健全、信息共享不暢通、交叉性風險甄別防範不到位、應急處置能力不強等問題。另外,跨部門統籌力度不夠,管控規則標準待統一,治理規則不一致。信息化數字化程度不高,隱蔽性風險源頭辨識、分級、控制及隱患排查的挑戰較大。”

多位受訪者認爲,遏制非法代理維權,淨化金融市場環境,需要監管部門、司法部門、金融行業和消費者等多方合力共治。

博通諮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建議:“金融機構和借貸平臺應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共建聯防聯治反詐數據庫。同時,也需短視頻平臺配合加大整治力度,屏蔽非法代理維權推送廣告視頻,從源頭治理阻斷不良誘導信息傳播。”

冰鑑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認爲,從業機構可以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建立智能風控預警、監控平臺,對異常指標及時預警。打擊金融黑灰產任重道遠,僅憑一時一地之力難以開展系統性監測、打擊,因此必須多方形成合力,構建立體化全方位打擊長效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