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伍素文   广州报道

争抢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竞争的焦点。

有研究指出,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在25-40岁之间,峰值年龄为37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人承担。青年科技人才潜力巨大,成为各地重点招揽、培养的人才对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全国两会后,各地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再加码:福建首设青年科学基金促进基础研究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最高资助100万元;海南明确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比例不低于50%,实行每周“无会日”制度……

广东作为人才大省,自然不甘落后。进入3月以来,广州、深圳、清远、茂名等地人才新政不断,既发“招贤令”,又放“撑才”大招,内容涵盖生活服务保障、资金支持、机制体制改革等方面,显示出经济第一大省培育壮大青年科技力量的决心。

受访专家认为,青年人才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和重要后备军,其总量规模、结构层次和流动配置影响着国家战略布局和未来发展方向。但青年人才常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是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

“广东加快抢占青年科技人才‘智’高点,应该发挥临近港澳、结合产业化、国际化优势,重视产学研合作在青年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让人才与产业结合得更加紧密。同时,基于本地产业特点与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形成多层次科技人才梯队,对各类人才兼顾考虑各有侧重。”彭澎说。

广东加码招揽青年科技人才

广东既有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的迫切需求,也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新兴产业日益壮大、未来产业率先起步的现实基础。迎接新的“科学的春天”,广东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3月以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清远、茂名等地纷纷推出了新一轮人才新政。

3月1日,广东清远高新区管委会发布《清远高新区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从人才载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服务保障3方面实施30条措施。尤其注重平台载体建设,譬如以经费支持鼓励高校参与清远高新区研究生联合培养、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

3月4日,广州黄埔发布《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企业家聚能、科技人才领跑、青年人才强基、技能人才支撑、紧缺人才补链、人才环境提升6大行动。在“青年人才强基”中,包括鼓励具有博士学位培养点的科研院所选派优秀青年人才到境外知名高校进行国际博士联合培养,预计10年内通过新加坡国立大学校本部培养2700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的开放力度。

3月7日,广东茂名发出“招贤令”,面向全球招募石化产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石油炼制、润滑油、聚合物反应工程等领域方向的创新人才以及新材料、精细方向、工业放大等领域方向的博士青年人才。对认定的创新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扶持,青年人才给予最高325万元扶持,对顶尖人才团队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在更早之前的1至2月,江门市发布人才强市“新30条”,提出各类人才计划、科技项目适当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中山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以立法的形式致敬人才,提出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和联系青年人才工作机制,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和人才项目评选……

纵观广东各地出台的新一轮涉青年科技人才新政,主要包括生活服务保障、平台载体搭建、“真金白银”资助激励、机制体制上推进改革、培养等内容维度。资金方面,单人最高可达百万扶持,项目最高可达千万资助。机制体制方面,则涉及评价标准、激励政策、成果转化等。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表示:“体制机制改革是科技人才政策中最重要的,这种体制机制应该向实干型、效益型看齐,让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同时,由于对新质生产力、原始创新的重视,对耐得住寂寞、致力于开创型、颠覆型技术开放的人才,也要有计划安排。”

“给青年人才更多施展空间”

“我在广东体验到这里确实是做实事的地方,踏踏实实做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对高端人才满足产业化需求很有优势。”一位身处广州的科技研究院负责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

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院长陈同生也深有同感:“地方政府都很实际,他们都迫切地希望具有原创性、广泛应用前景的项目落地,包括资金支出等服务工作也做得很好,对我们项目落地和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他的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留在广东。

数据显示,广东对青年吸引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中,95后人才青睐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硕士及以上高学历人才流入前十是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成都、广州、天津、武汉、苏州。

面对与其他城市抢夺科技人才的竞争,广东虽面临不小的挑战,在受访专家看来仍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广东毗邻港澳,三地正围绕大湾区产业创新高地的建设,掀起新一轮科技产业分工合作,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科技金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三地联合取长补短,科技人才也有更多施展的空间。”

在彭澎看来,广东市场经济意识较浓厚,既有利于知识转化为财产,又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制造业发达,国际化程度高,有广交会、高博会等等展示平台,给予大量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

广东产业结构内在要求是转化,新质生产力需要着眼于原始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好多层次科技人才梯队。

上述研究院负责人认为,如果把科技人才分为三类,一是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科研人员,二是聚焦产业科技的科技人才,三是工匠技能型人才。广东应给第三类人才以环境土壤,给第二类人才匹配的收益,给第一类人才创造宽松的、实现科学梦想的空间。

“广东还是要回归到实打实的科技创新上,以产业为根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把企业的研究院做实,尤其是对第二类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的效果做实,不能务虚。”他说。

围绕自身优势,彭澎认为广东在支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上,可以加快现有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更多提供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重视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让人才与产业结合更紧密。此外,还要发挥与内地和港澳、海外高校合作频繁的优势,培养跨学科、国际化人才。

(作者:伍素文 编辑:李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