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伍素文   廣州報道

爭搶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已經成爲當前城市競爭的焦點。

有研究指出,科學創造的最佳年齡區在25-40歲之間,峯值年齡爲37歲。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80%的項目由45歲以下青年人承擔。青年科技人才潛力巨大,成爲各地重點招攬、培養的人才對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全國兩會後,各地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再加碼:福建首設青年科學基金促進基礎研究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最高資助100萬元;海南明確40歲以下青年人才擔任項目負責人比例不低於50%,實行每週“無會日”制度……

廣東作爲人才大省,自然不甘落後。進入3月以來,廣州、深圳、清遠、茂名等地人才新政不斷,既發“招賢令”,又放“撐才”大招,內容涵蓋生活服務保障、資金支持、機制體制改革等方面,顯示出經濟第一大省培育壯大青年科技力量的決心。

受訪專家認爲,青年人才是國家長期發展的源動力和重要後備軍,其總量規模、結構層次和流動配置影響着國家戰略佈局和未來發展方向。但青年人才常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存在實際困難,解決青年人才的後顧之憂,是關乎全局和長遠的大事。

“廣東加快搶佔青年科技人才‘智’高點,應該發揮臨近港澳、結合產業化、國際化優勢,重視產學研合作在青年人才培養上的優勢,讓人才與產業結合得更加緊密。同時,基於本地產業特點與新質生產力的需求,形成多層次科技人才梯隊,對各類人才兼顧考慮各有側重。”彭澎說。

廣東加碼招攬青年科技人才

廣東既有產業轉型、動能轉換的迫切需求,也有傳統產業基礎雄厚、新興產業日益壯大、未來產業率先起步的現實基礎。迎接新的“科學的春天”,廣東對科技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3月以來,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清遠、茂名等地紛紛推出了新一輪人才新政。

3月1日,廣東清遠高新區管委會發布《清遠高新區加強新時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從人才載體建設、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服務保障3方面實施30條措施。尤其注重平臺載體建設,譬如以經費支持鼓勵高校參與清遠高新區研究生聯合培養、鼓勵企業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

3月4日,廣州黃埔發佈《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促進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實施企業家聚能、科技人才領跑、青年人才強基、技能人才支撐、緊缺人才補鏈、人才環境提升6大行動。在“青年人才強基”中,包括鼓勵具有博士學位培養點的科研院所選派優秀青年人才到境外知名高校進行國際博士聯合培養,預計10年內通過新加坡國立大學校本部培養2700多名碩士、博士、博士後等專業人才,加大人才培養的開放力度。

3月7日,廣東茂名發出“招賢令”,面向全球招募石化產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精細化工、石油煉製、潤滑油、聚合物反應工程等領域方向的創新人才以及新材料、精細方向、工業放大等領域方向的博士青年人才。對認定的創新人才給予最高500萬元扶持,青年人才給予最高325萬元扶持,對頂尖人才團隊採用“一事一議”方式給予重點支持。

在更早之前的1至2月,江門市發佈人才強市“新30條”,提出各類人才計劃、科技項目適當向青年科技人才傾斜;《中山市人才發展促進條例》正式實施,以立法的形式致敬人才,提出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和聯繫青年人才工作機制,支持和鼓勵青年科技人才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和人才項目評選……

縱觀廣東各地出臺的新一輪涉青年科技人才新政,主要包括生活服務保障、平臺載體搭建、“真金白銀”資助激勵、機制體制上推進改革、培養等內容維度。資金方面,單人最高可達百萬扶持,項目最高可達千萬資助。機制體制方面,則涉及評價標準、激勵政策、成果轉化等。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表示:“體制機制改革是科技人才政策中最重要的,這種體制機制應該向實幹型、效益型看齊,讓人才儘快脫穎而出。同時,由於對新質生產力、原始創新的重視,對耐得住寂寞、致力於開創型、顛覆型技術開放的人才,也要有計劃安排。”

“給青年人才更多施展空間”

“我在廣東體驗到這裏確實是做實事的地方,踏踏實實做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對高端人才滿足產業化需求很有優勢。”一位身處廣州的科技研究院負責人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說。

華南師範大學生物光子學研究院院長陳同生也深有同感:“地方政府都很實際,他們都迫切地希望具有原創性、廣泛應用前景的項目落地,包括資金支出等服務工作也做得很好,對我們項目落地和產業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他的項目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留在廣東。

數據顯示,廣東對青年吸引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在智聯招聘聯合澤平宏觀發佈的《中國城市95後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中,95後人才青睞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羣,碩士及以上高學歷人才流入前十是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成都、廣州、天津、武漢、蘇州。

面對與其他城市搶奪科技人才的競爭,廣東雖面臨不小的挑戰,在受訪專家看來仍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豔華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廣東毗鄰港澳,三地正圍繞大灣區產業創新高地的建設,掀起新一輪科技產業分工合作,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離不開基礎研究、科技金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三地聯合取長補短,科技人才也有更多施展的空間。”

在彭澎看來,廣東市場經濟意識較濃厚,既有利於知識轉化爲財產,又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爲生產力。製造業發達,國際化程度高,有廣交會、高博會等等展示平臺,給予大量科技人才發揮作用的舞臺。

廣東產業結構內在要求是轉化,新質生產力需要着眼於原始創新,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需要建設好多層次科技人才梯隊。

上述研究院負責人認爲,如果把科技人才分爲三類,一是做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科研人員,二是聚焦產業科技的科技人才,三是工匠技能型人才。廣東應給第三類人才以環境土壤,給第二類人才匹配的收益,給第一類人才創造寬鬆的、實現科學夢想的空間。

“廣東還是要回歸到實打實的科技創新上,以產業爲根基,以企業爲創新主體,把企業的研究院做實,尤其是對第二類人才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轉移的效果做實,不能務虛。”他說。

圍繞自身優勢,彭澎認爲廣東在支持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上,可以加快現有高校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更多提供市場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重視產學研合作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讓人才與產業結合更緊密。此外,還要發揮與內地和港澳、海外高校合作頻繁的優勢,培養跨學科、國際化人才。

(作者:伍素文 編輯:李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