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我們是如何預測油價的

常嘉帥

03-20 21:08

關鍵在於原油的供需、庫存水平與時間價差。

展望今年二、三季度,油價怎麼走?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Martijn Rats團隊指出,目前,市場認定石油需求仍在增長,但由於疫情後的復甦基本完成,增長速度要慢得多。在這一背景下,OPEC與俄羅斯的持續減產,和美國、巴西、圭亞那、加拿大等非OPEC國家的供應增長相互抵消,維持了市場的平衡。

儘管年初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對今年的供需前景持謹慎態度,不過好於預期的1月和2月石油需求,爲這個增長放緩的市場帶來了一絲曙光,石油庫存有望在二季度和三季度以“合理的速度”減少,進而支撐油價。

在供需預測的基礎上,摩根士丹利進一步分析了庫存水平對油價的影響。分析師特別關注OECD國家的商業庫存水平,並使用這一數據來預測時間價差(即近期和遠期合約價差)。分析師發現,庫存水平與時間價差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聯,這一關係可以用來預測未來的油價。

最終大摩得出預測結果:二、三季度布油價格將維持在90美元/桶左右。

如何預測油價?

這個結論是如何生成的?分析師在報告中詳細闡述了預測的方式:

首先,分析師承認,石油市場是一個嘈雜的系統,有大量不準確的數據和明顯的盲點,因此預測可能會存在較大的誤差範圍。

實踐中,油價預測通常分爲兩個步驟:1)預測石油供應和需求;2)將其轉化爲價格預測。

大摩把價格預測,又分成了兩個階段:1)比較庫存和時間價差;2)比較時間價差與現貨價格。

步驟一:供需平衡預測

摩根士丹利首先更新了其對石油供需平衡的預測。分析師預計,由於航空燃料前景的改善,2024年全年石油需求將增長150萬桶/天。

分析師指出,在OPEC和俄羅斯限制產能的同時,年初數據顯示美國、巴西和加拿大等非OPEC產油國今年年初的產量也低於預期,該行預計非OPEC國家今年產量增長爲150萬桶/天。

最新的數據表明,2月印度對石油需求強勁,美國近期汽油需求出現了小幅上升,且航空燃料需求也在加速反彈。

據此,分析師推斷,第二季度石油市場將出現適度供應赤字,第三季度的赤字將進一步擴大。具體來說,第二季度的赤字約爲40萬桶/日,而第三季度的赤字將增加至約80萬桶/日。

步驟二:價格預測

1. 庫存與時間價差

首先,分析師需要將供應/需求(以及庫存)預測轉化爲時間價差(即不同交割月份原油期貨之間的價格差)的預測。目前,從庫存方面看,從2月底到9月底,OECD庫存將減少約60萬桶,這將導致布油期貨價差得到支撐。

分析師指出,石油庫存和時間價差之間的關係近30年來都非常穩定。

如下圖所示,藍線部分顯示了布倫特原油期貨前一個月和第12個月之間的價差,用百分比表示。黃線基於OECD國家的商業石油庫存。

庫存是在反向軸上繪製的,即當庫存上升時,布油期貨的時間價差就會下降,反之亦然。

2. 時間價差與現貨價格

接下來,摩根士丹利開始將時間價差的預測轉化爲現貨價格預測。

下圖顯示了過去12個月布油均價與相隔12個月的布油期貨價差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到時間價差和現貨均價移動趨勢相近,不過往往只發生在過去1-2年的較短時間內。

分析師寫道:

與30年來一直保持穩定的“庫存-時間價差”關係相反,“時間價差-現貨價格”關係往往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漂移,即下圖的迴歸線往往會上下移動,斜率會變陡,然後逐年趨於平緩。

分析師進一步指出,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過去兩年裏,隨着行業成本的上升,即使在相同的時間價差下,現貨價格需要更高,新項目才能向前推進。

結合上述數據和邏輯,分析師指出,根據當前的供需狀況,OECD商業庫存將減少,這將導致1-12月布油期貨價差擴大到約10%,這一價差水平歷史上與約90美元的現貨價格相符合。

IEA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月底,經合組織的原油和石油產品商業庫存爲27.6億桶。鑑於供需前景,我們估計到9月底,這些庫存將降至27.1億桶。 

未來6個月遠期需求增加爲103萬桶/日,在接下來的6個月裏,這意味着剩餘庫存約爲26.2天。反過來,這將比5年平均水平低9.5%。從歷史數據來看,在這些條件下,相隔12個月的布油期貨價差通常爲9.8%,而目前爲8%。

如果我們假設過去兩年的“時間價差/現貨均價”關係成立,那麼9.8%的價差將支撐布倫特原油價格維持在90美元/桶左右。

分析師最後還討論了地緣政治風險溢價和OPEC減產對油價的影響。摩根士丹利認爲,儘管市場可能因爲中東和烏克蘭的緊張局勢而對油價有額外的溢價,但OPEC組織內部的不團結,意味着減產的紀律性存疑,目前的油價可能已經是有些成員國“放水”後的折扣水平。但隨着OPEC將減產維持下去,油價還是會繼續上漲,以反映庫存和時間價差的實際水平。

通過上述方法,摩根士丹利得出了布倫特原油價格在夏季可能達到每桶90美元的預測。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