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首份A股上市險企年報出爐!3月21日晚間,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平安”)發佈了2023年年報,2023年中國平安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1179.8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56.65億元,基本每股營運收益6.66元。

隨着利率走低、銀保“報行合一”、自然災害頻發以及外部因素的不確定性,保險公司轉型步入深水區。首份A股上市險企年報有哪些看點?“金融巨頭”中國平安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分紅持續領跑

中國平安率先發布第一份A股上市險企2023年業績報告。2023年中國平安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1179.8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56.65億元,基本每股營運收益6.66元。

作爲A股的“分紅大戶”,在業績保持穩健的同時,中國平安的現金分紅持續提升,擬派發2023年末期股息每股現金1.5元,全年股息爲每股現金2.43元,同比增長0.4%。

而早在半個月前,中國平安就給投資者喫下了“定心丸”。該公司公告表示,堅持穩定和可持續的現金分紅政策和理念不變,2024年,預計公司仍將保持現金分紅頻次,與投資者共享本公司高質量發展成果,切實增強投資者獲得感。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中國平安分紅水平已經連續12年持續提升,自2012年至2023年中期,中國平安累計分紅24次,分紅總額超過2800億元。

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餘豐慧表示,穩定且持續的分紅政策有助於建立投資者對公司的信任,從而提高保險股在市場上的認可度。增加分紅派息有利於吸引長期資金入駐,從而穩定公司股價,促進公司長期穩健發展。

“上市公司要重視成果共享,要堅持長期分紅,着力創造公司價值,進一步提升投資者信心,尤其是讓中小股東有獲得感,共享企業發展成果。”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曾多次公開表示,上市公司要給予投資者合理的投資回報。

壽險新業務價值雙位增長

縱觀2023全年,各大險企受到預定利率切換、銀保“報行合一”等影響,壽險業階段性承壓。在多重利空因素影響下,中國平安的壽險新業務價值重歸兩位數增長。2023年,中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達成310.8億元,可比口徑下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36.2%。

中國平安對此表示,主要得益於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增長89.5%,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增長40.3%;以及改革後銀保渠道勢頭強勁,新業務價值增長77.7%。

在代理人渠道方面,2019年,平安壽險率先在業內啓動改革轉型,以“4渠道+3產品”戰略爲轉型核心。“2023年,中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新業務價值兩位數增長,可以看作是公司三年壽險改革的成效。”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表示,近年來中國平安持續加快渠道變革,個險渠道效能有效釋放促進了壽險新業務價值的提升。

對於銀保渠道,中國平安表示,一方面,平安壽險與平安銀行持續深化獨家代理模式,協助銀行提升保險銷售能力及客戶服務水平,價值貢獻再創新高。另一方面,平安壽險擇優拓展外部銀行合作渠道及網點數,強化網點標準化經營、提升隊伍專業能力,銀保隊伍人均產能攀升。

“醫康養”生態圈持續提速

隨着中國老齡人口的增多,未來康養需求已經成爲剛需,產業和市場前景可期。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其中提到,支持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發展養老金融業務,提供養老財務規劃、資金管理等服務。加強養老金融產品研發與健康、養老照護等服務銜接。

大環境背景下,憑藉與生老病死具有天然連接的優勢,介入養老、醫療、大健康等外延業務,打造健康養老基金、構建康養產業鏈、加碼醫康養生態圈逐漸成爲上市險企共同選擇。

經過多年佈局,中國平安“醫康養”生態圈浮出水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國平安通過整合供應方,已實現國內百強醫院和三甲醫院100%合作覆蓋,內外部醫生團隊約5萬人,合作藥店數達23萬家,較年初新增近6000家。養老佈局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國平安居家養老服務已先後覆蓋全國54個城市,高端養老項目已在4個城市啓動。年報顯示,該公司2023年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權益的客戶覆蓋壽險新業務價值佔比超73%。

李文中表示,醫康養生態佈局有助於提升保險主業的競爭力。通過整合醫療、康復、護理等資源,中國平安能夠爲保險客戶提供更加全面、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從而增強客戶黏性和忠誠度。同時,醫康養生態佈局還能夠爲保險主業提供更加精準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手段,有助於保險公司提高定價準確性和風險控制能力。

醫康養生態佈局爲保險主業開拓了新的業務增長點,李文中進一步分析,隨着人口老齡化和健康意識的提高,醫康養市場的需求不斷增長。中國平安通過佈局醫康養生態,可以進一步拓展保險業務的範圍和深度,開發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業務的多元化和差異化。此外,醫康養生態佈局還有助於提升中國平安的品牌形象和社會責任感。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