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道

“事實證明,全球經濟在遭遇過去幾年的衝擊時具有非同尋常的韌性。這種韌性主要源於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擁有穩健的宏觀經濟基本面,以及消費者和政府支出強勁。勞動力市場保持穩定,供應鏈也已恢復正常。”

3月24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在北京拉開帷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在論壇上發表上述觀點,她還指出,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超過3%。

此前,IMF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基於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增長充滿韌性,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0.2個百分點至3.1%。亞洲新興經濟體今年的整體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5.2%,比去年10月的預測提高0.4個百分點。該組織預計,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爲4.6%,較2023年10月的預測上調了0.4個百分點。

但格奧爾基耶娃指出,放眼中期,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將處在3%上下。如果以歷史標準爲參照,這樣的增長速度是疲軟乏力的,因爲在新冠疫情前的十年裏,年均經濟增長率爲3.8%。“生產率增長緩慢、債務水平高企的狀況給所有國家,尤其是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帶來了挑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影響了貿易和資本流動,而貿易和資本流動在過去幾十年裏一直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但她強調,好消息是,數字化變革和綠色轉型爲促進生產率增長和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機遇。深化結構性改革可以改善創業條件、促進創新,並提高經濟表現。 

談及中國的經濟前景,她表示,新冠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在2023年出現了強勁的反彈,增長率超過5%。從中期來看,中國仍將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雖然生產率增長緩慢和人口老齡化會影響經濟增長,但是也存在巨大的機遇。

根據IMF的分析,如果中國能夠實施全面的一攬子市場化改革,那麼其經濟增長速度會比在維持現狀的情景下快得多。由此帶來的額外經濟增長能夠使實體經濟在未來15年擴大20%——按照目前的標準,這相當於給中國經濟新增了3.5萬億美元。

她指出,中國在人工智能準備就緒程度方面走在了新興經濟體的前列,發達的數字基礎設施爲其提供了領先一步的優勢。制定健全的人工智能監管框架,加強與其他創新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都將有助於中國全力前進。

同時,她還指出中國在發展綠色經濟方面擁有巨大的潛力。中國在部署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在綠色出行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中國繼續發揮領導作用,對於化解全球氣候危機而言不可或缺。

她強調,對中國來說,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是正確的路徑選擇。“高質量增長的一個關鍵特徵是需要在更大程度上依賴國內消費。這一點有賴於提高個人和家庭的消費力。”

至於如何進一步刺激中國國內消費,她指出,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的人口數量爲世界之最。然而,目前仍然有空間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提高福利水平——比如,以財政上負責任的方式強化養老金制度。

另外,她表示, 消費還有賴於收入增長,而收入增長又取決於資本和勞動力的生產率。若實施改善營商環境、確保爲私人企業提供與國有企業進行公平競爭的條件等改革,將改善資本配置。若投資發展人力資本(教育、終身培訓和技能重塑)和優質醫療保健,將產生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收入。 

(作者:鄭青亭 編輯:李瑩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