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我們醫院的規培生,每個月的工資、補貼加總後的收入平均爲3200元左右,年底也有一些獎金,最多時候的收入每月可以超過5000元。通常風溼科、內分泌科等內科屬於待遇較低的,骨科、泌尿、心胸等外科待遇較高。具體還是要根據規培生的輪轉情況來看,通常2至3個月會換一個科室。”天津市靜海縣醫院一位內科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

“扣除五險一金,我每月的基本工資到手在1000元出頭,加上績效和補貼後每個月平均總收入約爲5000元,可以基本覆蓋日常開支。”正在一家區級醫院進行規培的陳雨(化名)告訴記者,目前專碩和規培“並軌”制度下,醫學生可通過四證合一(執業醫證、規培證、學位證、學歷證)畢業,但這其中難度也不小。目前她正在骨科輪轉,“多做一些工作,我的績效部分的工資也會多一些”。

2013年12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了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牀醫師均要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下稱“規培”),這標誌着我國從全國層面開始推動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這一制度在《指導意見》印發前已在天津、上海兩個直轄市,以及遼寧、江蘇等地做了試點。

業內人士的共識是,醫學生畢業後在醫院接受規範化教育,這一實踐過程是必不可少的。規培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橋樑”,可以幫助醫學生迅速從書本學習階段過渡到臨牀實踐階段,但這其中的培訓機制、薪酬待遇、帶教模式等或可以有改進路徑。

多個“癥結”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指高等院校醫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生,即臨牀醫學類、口腔醫學類、中醫學類和中西醫結合類學生,在5年醫學院校畢業後,以住院醫師身份接受的系統化、規範化培訓。目前,規培生分爲專業性研究生規培、社會規培和單位委託規培幾個類型。

上述內科負責人告訴記者,規培生在醫院的工作比較繁重複雜,寫病歷、跟診、跟進科研項目等都是基本工作,需要隨叫隨到,同時還需要完成各種規培考試。而由於醫院裏有編制的醫生少,但工作量不減,“因此對於規培生,我們常常就當正式醫生來安排了”。

對於這些規培生是否可以留用,該負責人也表示,目前能留用的是極少數,但他們醫院的編制都需要博士學歷的醫學生,並且有一定臨牀經驗,這樣上手快,“幹雜活兒的反正從來都不缺”。

作爲推免(推優免試入學)的專碩醫學生,陳雨已經算是一名佼佼者。“專碩和規培一起進行,壓力實在太大,也絲毫不敢出錯,一旦出錯,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陳雨告訴記者,一方面,3年規培時期不但要承擔和住院醫師一樣的工作——撰寫病歷和醫囑、處置病患、值夜班等基層內容),還需要通過4個大考試;另一方面,還不能耽誤原來大學裏的課業、考試;此外,還要同步完成作爲研究生的畢業課題、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等。

陳雨說,她現在每月5000元左右的收入在國內來說已算是較好的水平了,“許多專碩規培生同學,此前在當地的規培工作量大,收入待遇連我的一半都沒有,6至8人的集體住宿條件也很糟糕。”

待遇與工作回報偏低之外,在絕大部分規培生看來,規培和課業很難兼顧,感到崩潰是常有的事。

陳雨給記者舉例,比如,一個三乙醫院的普通內科科室,除每週一至週五工作日上班外,一週還會有4~5次值夜班(工作時間從當天早晨8點至次日上午,在查完房、完成工作後),稍忙碌一些的科室每天都會值夜班。“對醫院來說你是規培生,對大學來說你是學生,遇到醫院值班和大學課程衝突時,往往需要自己去協調、錯開。”

規培生要受太多“氣”,除了來自上述考試、科研和論文的壓力,臨牀也常要面對來自病人的抱怨、帶教醫師的指責,以及家庭裏對於低收入的不理解,和自身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

對於規培結束後的打算,陳雨也表示,3年規培也無法決定將來會入職哪家醫院,碩士畢業如果要從事醫生職業,更多地會去二級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我有可能會去考博,今年底就要開始準備起來了,但由於博導也不是每年都有學生名額,因此還要提前找好博導。”

對此,一位有30多年臨牀醫學經驗的外科主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規培生的壓力主要來自於沒有“安全感”,即便他們在規培階段全身心投入也不能保證能留用,最關鍵的是還不受帶教醫師重視。

“這和以往我們那個時期的師生關係完全不同了,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那一輩老醫者們,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我們。”這位外科主任回憶說。

“規培制度的初衷,是讓醫學生真正沉下心做些事,這樣他們在進入臨牀後會上手很快,迅速過渡到醫生的崗位角色。對於收入待遇低的問題,則可以在財政撥款的基礎上,由規培基地再補貼一些。”該外科主任稱,但其實收入待遇並不是當前這批年輕醫學生最關心的。有少部分年輕醫學生儘管家庭條件還不錯,但缺乏一定的責任心和虛心求教的耐心,如果一旦沒有帶教醫師的正確引導和幫助,會很容易走偏,不利於醫學生的成長。

如何改進

近年來,業內對於規培制度的思考與探討不斷。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就公開提出建議稱,應加強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的有機銜接貫通,建立統一規範的畢業後醫學教育制度;這包括:住院醫師通過相關課程考覈、臨牀能力考覈和學位答辯後,可以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專業碩士學位;提高住培、專培學員的待遇,加大財政投入,從目前的每個學員3萬元至少提高到5萬元;改變目前醫學畢業生須臨牀工作滿1年方可參加執醫考試的規定,醫學生畢業當年即可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等。

“我非常贊同和支持這些建議。”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大海表示,規培制度目前帶給醫學生的困擾,主要還是由於教育制度的不暢通,“對於醫學生,他從入學高校到畢業的這段時間的過程歸屬教育部門負責,包括規章制度、課程安排等,但一旦他畢業進入規培階段,這一階段的責任主體是缺失的。醫院的職責更多的是在於救死扶傷。”

趙大海對記者表示,比起收入待遇,醫學生更多時候需要的是一個對於就業、職業發展的合理預期,如果僅僅是將醫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也就失去了規培制度設立的意義。同時,健康、穩定的師生關係也是規培質量優良的關鍵,雙方理應成爲緊密共同體。

“可以藉助第三方機構對規培基地(醫院)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採取末位淘汰制,規培質量不高的直接取消其規培基地的資格;而對於帶教醫師,也可以給予其一定的正向激勵,包括將其帶教質量和結果納入績效,促進師徒制關係的形成。”趙大海認爲。

規培制度的完善不僅於此。衛生政策研究專家、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總醫院醫改辦副主任朱順生稱,一些規培生到省級醫院接受培訓的同時,也是爲該醫院提供了廉價勞動力,“目前,我國分級診療體系呈‘倒三角’形態,有的省級醫院已經處於金字塔尖但仍在不斷擴張牀位數、開設新院區,與其有一大批規培生完成大量基礎工作(如病歷書寫、換藥、手術助手等)有一定關係。”

朱順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規培制度理應起到提升醫生業務能力的作用,規培生如果絕大多數時間處於“打雜”狀態,對其職業發展也並不有利,但帶教醫師也不敢輕易放手讓他們操作,或害怕承擔可能出現的醫療風險(包括處理不當可能造成的醫患糾紛)。

“醫學生只有在確定發展科室後,親自管病人才能真正開始成長,才能帶着問題去規培,實現進步。但現在仍有很多醫學生一分配到醫院就出去,沒有臨牀感悟,規培和實習沒有差別,其實是浪費光陰。”朱順生說,因此建議規培生需要有相應工作經歷,必須在完成本院的輪轉定科後,工作1至2年後才能去規培。

“建議可以由基層醫院自願、合理安排規培生的名額,避免上級醫院對基層醫院攤派規培生指標。基層醫院招聘困難,人手本就不足,如果還要將新人送出去規培3年,也會給基層衛生工作帶來一定困難。”朱順生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