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宗彦    每经编辑 文 多    

3月19日,苏州工业园区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ESG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继3月4日上海和3月15日北京之后,又一经济重镇将或拟将ESG(环境、社会、治理)作为企业、产业乃至地方发展的理念和工具。

从具体内容来看,三城的方案、措施,既各有侧重也有共通之处,这与三地各自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产业配套差异有关。

商道咨询首席专家、商道学堂校长、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三城在半个月内密集公开促进ESG发展的政策,应该是巧合。但是,从中可以看到,ESG的影响力逐步从资本市场扩展至城市发展,最终落脚到了更多实体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ESG的发展离不开各参与主体的协同,政府部门可以自上而下推进完善ESG相关政策和配套支持政策工具;行业组织层面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行业ESG指标特性,开展相关行业标准研究;企业层面则需要加强ESG信息披露并不断提升ESG能力;专业服务机构也需要不断完善就ESG数据库、ESG方法学和工具等方面的开发,为市场主体ESG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三城市推ESG行动计划

3月初,上海市商务委员会首先发布《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之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3月15日就《北京市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如今,苏州也发布了关于推进ESG理念发展的具体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

众所周知,北京、上海均为我国一线城市,而苏州也是经济重镇,三城对于推进ESG理念发展的决心和措施,有非常明显的风向标作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三城公开的具体方案发现,既有共通之处也各有侧重。

上海的行动方案具体包括三大行动12项重点措施:企业ESG能力提升行动、ESG市场增效赋能行动和ESG服务体系优化行动。具体分解为12项,包括发挥国有企业ESG带头先行作用、支持民营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等。

北京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六个主要认为:强化ESG信息披露、加强ESG生态体系建设、支持ESG评级体系高水平特色化发展、丰富和深化ESG实践、推动ESG试点示范、构建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这六个方面又被具体分解为十多项措施。

公开报道显示,苏州发布的《苏州工业园区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优化空间布局、培育经营主体、促进创新发展、深化融合应用、扩大开放合作、营造发展生态六大工程、14项具体任务;此外,《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ESG发展的若干措施》有12项核心条款,主要从三个方面支持ESG产业发展。

从材料内容来看,三城均将ESG信息披露与ESG评级作为工作重点,同时提出要构建ESG生态体系,比如引进和培育ESG服务机构、人才培养、设立投资基金、设立ESG学会和协会等。同时,三座城市都将ESG理念置入“双碳”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框架之中。

三地ESG文件各有侧重

在差异化方面,仅从三城的文件名称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具体内容的侧重。

施懿宸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上海的行动方案强调了涉外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参与,强调ESG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涉外企业和外资企业本身在供应链管理上可能面临更严格的ESG要求;另一方面,涉外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直接的对外合作窗口,其ESG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企业,有助于中国企业“可持续形象”的打造。

“此外,上海的行动方案也强调了ESG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性,相较于北京的《征求意见稿》更突出金融机构在生态圈中的作用,从ESG投资视角加强对市场引导,助力ESG生态圈实现良性循环;而北京更加重视中国特色的标准建立,也就是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ESG评级体系;苏州的政策更聚焦于具体产业和项目,并且直接给出奖励机制。”施懿宸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北京的《征求意见稿》提到要“建立完善本市ESG信息披露标准体系”。这种因城施策的方式是否适合其他地区借鉴?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评级结果是否会展现出差异?

施懿宸认为,北京的《征求意见稿》相信会在现有的国内外标准基础上进行探索。对于地方化的ESG标准,其优势是能够更加突出区域特色,更因地制宜地引导市场主体开展ESG信息披露。但在建立标准的同时,也要关注市场主体面临的披露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城市均提出支持构建ESG生态系统、体系,上海还提出要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ESG相关专业服务机构落户。相比之下,国际机构起步较早,且体系更符合欧美等成熟市场。

本土机构如何链接国际市场,同时展现自身的竞争力?在施懿宸看来,本土机构的优势在于,既吸纳接轨了国际通用的ESG框架,又充分理解中国本土ESG发展的特点。

施懿宸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这恰恰是国际机构不能比的。国际机构是从全球市场视角进行ESG评估或ESG服务,一方面,可通过引入国际机构,借鉴、吸纳成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国际机构开展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ESG研究,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ESG发展。

ESG影响力扩展到城市

ESG理念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资本市场。相关的信披、评级、鉴证等,最终都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帮助他们决策。不过,ESG的理念可以套用到任何一个企业、机构上,甚至套用到政府的运营模式之中。

郭沛源表示,三城在半个月内密集发出促进ESG发展的声音,应该是巧合。但是,从中可以看到,ESG的影响力逐步从资本市场扩展至城市发展,最终落脚到更多实体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郭沛源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ESG由虚向实的一种变化。在资本市场,大家看到的是各种数字,因为经济活动会转化为估值、收益率、波动率这些信息;在实体经济,大家看到的是技术、生产、工厂、工人,是非常具体且有形的。对投资者来说,ESG本身就是生产要素,可以做成产品;对企业管理者来说,ESG本身不是生产要素,而是优化生产要素的催化剂,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生产的,包括优化融资成本、治理结构、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等。

“毕竟,不是所有城市都有必要或有能力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但所有城市都有必要发展实体经济。这不单关系到GDP,也关系到就业,还符合‘双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要求。照此逻辑,很多地方、很多职能部门,都可以探索出台促进ESG发展的政策。此类政策创新的想象空间,比绿色金融要大得多。因此,我预计三个城市的文件会产生较好的示范效应,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部门跟进。”郭沛源分析称。

施懿宸建议,ESG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等参与主体的协同。政府部门可以自上而下推进完善ESG相关政策和配套支持政策工具;行业组织层面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行业ESG指标特性,开展相关行业标准研究;企业层面则需要加强ESG信息披露并不断提升ESG能力;专业服务机构也需要不断完善如ESG数据库、ESG方法学和工具的开发,更好地为市场主体ESG发展提供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