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業評論錢洛瀅

編輯|葛偉煒

在線上,消費者們已經習慣在拼多多、1688上“真香”。在線下,消費者則紛紛湧入了折扣零售超市或者倉儲會員店。

而在業內,“硬折扣”“軟折扣”“低價高質”等,也早已成了許多零售品牌方、渠道方和平臺方討論的焦點話題。

在今年舉辦的CCFA新消費論壇——2024消費品渠道營銷創新峯會(以下簡稱“峯會”)上,尼爾森IQ中國首席增長官鄭冶在主題分享中指出,國內的快消品市場增長已經放緩,2023年整體增速僅0.4%;而相較於亞太市場快消品價格10%的增速,中國的該數據僅爲3%。

鄭冶表示,這與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變化有關——消費者在購買快消品時,會尋找更加便宜的渠道,以及購買量大的囤貨裝,以壓低單品的購入價格。也因此,山姆、開市客這樣的倉儲會員店,以及奧樂齊、樂爾樂等硬折扣超市,將成爲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選擇。

此外,根據尼爾森IQ的監測數據,零食賽道也開始出現兩極分化——低價位的零食和更高端的零食都呈現較好的增長態勢。這或許和好特賣、嗨特購這類軟折扣零售店,以及趙一鳴、零食很忙等零食量販店的興起息息相關。

毫無疑問,2024年將是折扣零售品牌“神仙打架”的一年。

價格破壞者

折扣零售品牌在歐美、日本等海外市場已經發展多年,近一年來能如此快速地在中國發展起來,還是因爲中國消費者對價格越來越敏感,對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消費市場走向成熟、消費能力走向分級的徵兆。

此前,國內市場上主流的折扣零售形態還是以軟折扣爲主。軟折扣即對臨期商品、尾貨、瑕疵品等進行低價售賣的模式。如國內的奧萊、好特賣、嗨特購等,都屬於軟折扣範疇。

與之對應的則是硬折扣模式,即通過精簡選品、壓縮供應環節,最終在銷售終端做到低毛利、高週轉。

有趣的是,無論是採用軟折扣還是硬折扣的企業,它們的管理信條裏通常能看到“極致”“極簡”“高效”這幾個關鍵詞,並且總能以價格破壞者的面貌在激烈競爭的消費市場中脫穎而出。

據民生證券的《折扣零售框架研究深度》報告顯示,硬折扣的毛利率通常在15%~16%,而軟折扣毛利率在25%~35%之間。

好特賣聯合創始人張寧在峯會的演講中,也提到折扣零售品牌與傳統零售品牌之間的毛利率差距:沃爾瑪的毛利率爲23%,而奧樂齊爲18%,開市客則低至13%。

不少渠道方在峯會上都表示,由於激烈的競爭,硬折扣零售的毛利率可能會越來越低。也因此,硬折扣零售品牌通常實力雄厚,要麼像沃爾瑪那樣早早在國內紮根,要麼像奧樂齊一樣通過吸收更多有資源的當地員工來深挖上海市場,又或者像樂爾樂那樣盤踞一方,深耕當地市場……

不過,無論毛利幾何,2023年對於折扣零售品牌來說都是收穫頗豐的一年。

沃爾瑪在今年2月公佈的2024財年及Q4財報顯示,山姆佔比沃爾瑪的營收從2023財年的12.84%增長到2024財年的13.8%,其中,中國的山姆門店和電商業績貢獻頗多,而沃爾瑪在今年也會把業務重心放在開拓中國市場上。

截至2023年底,沃爾瑪在中國擁有47家山姆會員店,門店業績保持持續增長,沃爾瑪首席財務官John David Rainey透露,中國電商業務滲透率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48%,這一數據在4年前僅爲3%。

而作爲硬折扣超市鼻祖,入華已經第六年的奧樂齊也正在上海加速開疆拓土。截至去年12月,奧樂齊在上海門店數量已經超過50家,其中的27家店是近三年開設的,定位爲“平價社區超市”。

通常情況下,在五六百平方米的奧樂齊門店內,商品SKU會控制在2000個以內,其中大約1500個是日常必需品,也包含大量的生鮮、烘焙製品。

從去年年底開始,只要打開小紅書,基本都能看到鋪天蓋地的奧樂齊營銷內容:9.9元的洗面奶、洗髮水,3.9元的衛生巾、安睡褲,大有“買不了喫虧,買不了上當”的架勢。

在線下,奧樂齊在地鐵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打出了針對山姆、開市客等倉儲會員制超市的標語,如“奧樂齊超市,不花會員費也便宜”“幸好!奧樂齊超市小包裝,買多少都便宜”……再搭配上環繞地鐵站柱身的巨大白菜、鮮奶盒、可頌等,不僅賺足了“眼球”,更是準確拿捏住了上海白領們的心。

不少在上海的消費者表示,如今不少生鮮產品都會去奧樂齊採購。因爲像山姆、開市客那樣的大包裝,對於獨身者來說實在是消耗不了。

不僅如此,折扣零售的風也吹遍了全球,奧樂齊近日宣佈,將在北美加速擴張步伐,計劃未來五年內在美國投入超過90億美元用於開設800家新店。

軟折扣還是好生意麼?

硬折扣風生水起的同時,以好特賣、嗨特購爲代表的軟折扣品牌,近半年來卻收穫了不少爭議。

其一,是因爲疫情影響已經逐漸淡去,品牌方的尾貨庫存壓力降低,軟折扣零售渠道成爲了他們的非必要選項。

其二,軟折扣零售品牌非常依賴貨源,而貨源本身又極不穩定,所以,對軟折扣零售的貨品來說,基本不存在復購率的說法,也因此無法確切瞭解消費者的需求。

其三,爲吸引更大的客流量,軟折扣零售品牌門店通常開在大商場內,開店成本較高;而採購貨物基本採用的是即時結算的買斷制,現金流壓力也巨大。

此外,有人認爲,以趙一鳴、零食很忙爲代表的零食量販品牌也在擠佔好特賣、嗨特購們的市場,且由於進貨量更大,零食品牌更喜歡與趙一鳴們合作。而這類零食量販品牌的店鋪通常開在街邊,門店的租金成本也更小。

對此,張寧在接受新零售商業評論採訪時表示,零食量販品牌更多是在低線市場,好特賣的門店則基本位於一二線城市,暫時還構不成威脅。而且,零食量販門店的運營邏輯更多是批發銷售,與軟折扣零售有着本質上的不同,兩者可進行差異化發展。

對於前三點質疑,張寧在峯會上,以《折扣零售新趨勢——賦能品牌創新》爲題,娓娓道來好特賣自己的“解題思路”——用科技驅動。

好特賣當然清楚自己貨源極其不穩定的特性。去年一年,好特賣的採購SKU超10萬個,且不少爲臨期產品。張寧坦言:“我們也不知道下週會進到什麼貨。”並且,這樣的情況在好特賣是常態。對於普通零售渠道的採購人員來說,這無疑代表着噩夢級別的工作難度。

此外,面對如此多的產品,如何把控效期和價格之間的平衡?如何快速估算貨品的價值,然後把貨款結算給供應商?其中的計算量也遠非人類能夠勝任。

再來看配貨階段,由於幾乎沒有復購率數據,對於門店店長來說,如何確定自己的門店應該進什麼貨品?

以上問題,只能靠算法來解決。據張寧介紹,如今好特賣使用的算法系統,已經能取代人做決策了。

例如,AI智能配貨系統,能夠將產品功能、成分等因素全部納入考量,然後根據不同門店特點,進行盲盒式配貨。“(這套系統)完全模擬了人類買手的購貨邏輯。”張寧說道,“所以,我們真正的壁壘就是算法能力。”

軟硬兼修的可能性

近半年來,不少消費者發現,好特賣正與一些品牌合作,推出獨家產品。有人認爲,這是好特賣在向硬折扣轉型。

對此,在峯會後的採訪中,張寧表示,好特賣會和品牌方合作開發一些市面上較爲空白的創新類產品,但不會在成熟的零食市場與品牌方進行直接競爭。

“我們其實並不懂產品,但這是好事。”張寧解釋道,如果“太懂產品”,在面對供應商、品牌方給出的這麼多創新性的、實驗性的新品尾貨時,肯定會更加茫然而無法做出決策。

好特賣的貨架陳列方式遵循“機會均等”的原則,即所有產品都平等地呈現在消費者面前,讓他們自己做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沒有復購率反而成爲了好特賣的一大特色。如商超、電商那樣的搜索邏輯,在好特賣就不存在:“很多消費者進好特賣並不是爲了要買某樣明確的商品,所以不會提前搜索某家好特賣店內是否有某樣產品……(他們)是爲了來店裏找一種新鮮感,很可能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會買到什麼。”

這時候,貨源的不穩定性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於很多商品在好特賣出現過一次後可能就不會再出現第二次,因此自然而然地引發了“飢餓營銷”的效果,讓消費者更願意到其他平臺、渠道去繼續復購這些產品。

與此同時,基於以消費者決策爲導向的原則,好特賣以動銷速率倒推定價,因而可以忽略掉很多非產品的影響因素。於是,那些此前銷售不佳的創新產品,在好特賣迎來了自己的第二場市場檢驗——在剔除價格、宣傳、貨架陳列等因素影響後,消費者到底能否接受這樣的新鮮玩意兒?先前的失敗,到底是源自產品研發,還是市場策略?對於自家的創新產品,品牌方往往能從好特賣收到更加真實的反饋。

張寧談到,如今國內消費市場太過“內卷”,造成了渠道強勢、品牌弱勢的局面,產品力似乎已不再是產品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白牌產品纔有機會大行其道,而品牌方則對產品創新變得更加保守。

“我們希望能保護品牌的創新能力。”張寧說。他還透露,目前好特賣已經和許多品牌簽訂了獨家的尾貨處理合作協議,成爲這些創新型尾貨的“兜底人”。

同時,張寧也承認,好特賣只是品牌方們合作的“小渠道”,至少肯定不是主要渠道。目前對好特賣來說,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數字化能力跑通尾貨生意,暫不考慮涉足太多其他業務。

從去年的盒馬“移山價”開始,折扣零售賽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

其中,硬折扣賽道,山姆、奧樂齊和盒馬們會進一步爭搶供應鏈資源,或許還會在下沉市場掀起更爲激烈的爭奪戰;而在軟折扣賽道,當初和好特賣、嗨特購同期崛起的折扣店,大多已經偃旗息鼓,可以預見,好特賣、嗨特購和零食量販品牌之間終將狹路相逢……

折扣零售,已進入真正的深水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