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安保體制的變化過程,可以說就是打開潘多拉盒子釋放魔鬼的過程。

文 | 徐立凡

“爲對抗中國,美國和日本正計劃對其安全聯盟進行自簽署安保條約以來的最大規模升級。”《環球時報》援引外媒報道,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總統拜登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在岸田4月訪美之際宣佈重組駐日美軍司令部的計劃,以加強兩國間的作戰規劃和演習事宜。

報道稱,美日兩國希望加強安全關係,以應對他們聲稱所謂“來自中國的日益增長的威脅”,這要求他們的軍隊要有更無縫銜接的合作和規劃,尤其是在面對臺海衝突這樣的潛在危機時。

自1951年美日簽署安保條約以來,已進行過不止一次所謂升級。嚴格來講,這次升級未必算得上是64年來最大一次。但就其要“對抗中國”的戰略思維來說,暴露出來的危險傾向值得高度警惕。

“最大規模升級”改什麼?

據報道,美日安保體制這次升級,已經明確的重點是要提升駐日美軍的指揮權限,並加強與日本自衛隊統合作戰司令部(將於今年底成立)的協調。

在美國衆多海外軍事基地中,日本的數量最多。駐日美軍有88個專用基地,此外還有數十個與日本自衛隊共用的基地,兵力54000人,司令部設在橫田基地。目前的駐日美軍司令由美軍第五航空隊司令裏基·魯普中將擔任,他是一位三星將軍。

此前駐日美軍司令部主要負責美日聯合訓練、協調美日地位協定等,職能有點虛。對於駐紮在神川縣橫須賀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駐紮在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駐日美軍司令部無權指揮,指揮權在位於夏威夷的美軍印太司令部手裏。如果有緊急事態用得着美軍時,還得與相距6200公里、有19個小時時差的美軍印太司令部打交道。

當然,美軍指揮體制的調整是非常麻煩的事,特別是讓經常唾沫四濺、充滿軍事冒險主義念頭的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讓出部分指揮權更不容易。所以拜登政府考慮的方案是,部分提升駐日美軍司令部的指揮權,賦予其與日本自衛隊統合司令部協調物資調度、情報共享的權限。

美軍在夏威夷以西行動80%的油料、50%以上的彈藥要靠駐日美軍基地供應。沖繩基地的通訊系統是美國海軍在全球的6個核潛艇作戰中心之一,嘉手納等基地的通訊系統早已併入了美國海軍和戰略空軍的指揮網絡,可以說,提升駐日美軍司令部的指揮權限,將進一步強化日本作爲美軍前進基地的角色。

此外,拜登政府還在考慮建立一支由四星將軍指揮的美國軍事聯合特遣部隊,在日本階段性停留以增加威懾力,或在日本境內成立由高階將領帶隊的美日聯合小組,以補強駐日美軍司令部的協調功能。顯然後一種方案更容易實現。

打開潘多拉盒子的過程

嚴格來說,不算上此次美日安保體制升級,美日安保體制已經修改了多次了。

1951年美日安保條約簽訂時,除了明確駐日美軍的任務是防衛日本免受外來軍事攻擊外,還規定駐日美軍有權制止日本內部動亂。其利用和防範日本之心再明顯不過。

1960年美日安保條約作了一次大修改,刪除了駐日美軍有權制止日本內部動亂的條款,在第六條規定,爲保障日本安全以及遠東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美國可以使用其在日本境內的陸海空軍設施和基地。這就是“遠東條款”。

“遠東條款”第一次正式明確了日本是美軍在遠東的先遣基地,爲日本後來在美日安保體制中的角色改變作了鋪墊。

1978年冷戰高峯時,美日搞了一個防衛指南,美國明確承諾把日本納入覈保護範圍。1997年美日又搞了一個共同防衛新指南,明確把“日本有事”的範圍擴大到了朝鮮半島。

在2015年,美日防衛合作又宣稱要突出美日同盟的“全球性質”,即日本自衛隊可在全球範圍內向美軍提供支援。這打破了二戰以來對日本軍力的束縛。日本政府就此聲稱,從此以後 “自衛隊可以出現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

美日安保體制的變化過程,可以說是打開潘多拉盒子釋放魔鬼的過程。

將使自衛隊獲得進攻權限

我們可以發現,1960、1978、1997和2015年美日安保體制的修改,着重點是強化美軍在日本和“遠東地區”的存在和日本自衛隊的後勤支援能力。

而即將進行的這次修改則格外危險,因爲美日安保指揮體制的升級和混同,事實上將第一次賦予日本自衛隊進攻的權力。這是對日本戰後和平憲法的徹底背棄。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一次美日安保體制的升級,是日本積極推動的。

自2022年底日本修訂三大安保文件,決定到2027年把國防開支增加一倍,採購可打擊1000公里外船隻或陸基目標的導彈,並公然把中國視作有史以來的“最大戰略挑戰”以來,日本就一直要求改變美日安保指揮體制,部分日本政客甚至公然提出“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1997年美日共同防衛新指南曾提出類似“朝鮮半島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說法,但在2015年的修改版中不再強調。所謂“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提法,表明日本部分政客的對華思維狂妄到了什麼地步。

我們還可以發現,日本之所以在近年不斷擴大軍事活動範圍,主要是靠了兩招:一是甘當戰略棋子,二是借大國博弈格局渾水摸魚。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於日本的安保新戰略,地區國家固然應警惕,想讓日本成爲在亞太地區軍事代理人的美國,是否也該想想未來可能引發的反噬?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